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钱百龄专利>正文

一种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56597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其有分离腔室,分离腔室的下部为近似倒圆台状体,分离腔室有混合液输入口、分离液排出口、分离渣排出口,分离液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上部,混合液输入口以切线方向向分离腔室内输送混合液,其特征在于:分离渣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顶部,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渣排出口的位置,混合液输入口的位置平于或低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混合液输入口处或连接混合液输入口的输送管路上设置空气导入管,分离液排出口在分离腔室内部一侧有分离液引导管,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位于分离腔室中心轴线上或附近处,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含固形物混合液分离设备,特别与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设备有关。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一种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其有分离腔室,分离腔室的下部为近似倒锥状,分离腔室有混合液输入口、分离液排出口、分离渣排出口,其中混合液输入口和分离液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上部,分离渣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底端,即倒锥状体的底尖部位,当上述混合液输入口以切线方向向分离腔室内输送混合液时,进入腔室内的混合液液流沿腔室内壁向下呈螺旋状运行,至腔室底部时渣物靠其自重由腔室底部的分离渣排出口排出,液流在腔室下部受阻后迫使其大致绕腔室中心轴线呈螺旋状上升后由分离液排出口排出,实现混合液渣液分离,由于物渣靠其自重向下排放,在上述液流呈螺旋状运行中,必然有一部分悬浮物尤其混合液上层悬浮物漂浮于液流面上,从分离液排出口排出,分离液中还有较多的悬浮物;由于分离渣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底部,虽然分离腔室下部呈近倒锥状体,分离渣排出口口径较小,液流呈螺旋状下行至底部遇阻后上行,但也是难免有些液体从分离渣排出口排出;分离渣还有较多的液体。综上述,现有技术中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分离渣还有较多液体问题,提供一种分离渣中液体较少的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本技术进一步的任务是在解决上述任务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分离液中悬浮物较少的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为实现本技术任务一,其技术解决方案是本技术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其有分离腔室,分离腔室的下部为近似倒圆台状体,分离腔室有混合液输入口、分离液排出口、分离渣排出口,分离液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上部,混合液输入口以切线方向向分离腔室内输送混合液,分离渣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顶部,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渣排出口的位置,混合液输入口的位置平于或低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混合液输入口或连接混合液输入口的输送管路上设置空气导入管,分离液排出口在分离腔室内部一侧有分离液引导管,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位于分离腔内中心轴线上或附近处,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本技术分离渣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顶部,混合液输出口以切线方向向分离腔室内输送混合液过程中,其产生负压,使外界空气由空气导入管导入,随上述混合液流一道进入分离腔室内,在混合液流呈螺旋状下行和上行过程中产生大量微小气泡,气泡会附着于混合液中的悬浮物表面上,从而使悬浮物快速充分地上升漂浮于液体表面上,在分离腔室顶部集聚、推挤达到一定量后,由分离渣排出口排出,由于其对悬浮物采用气泡升浮,并由分离腔室顶部聚集、推挤排出,较好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由分离腔室下部排渣还有较多液体的弊端,分离渣的含液量得到大幅度降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渣排出口的位置,便于液体排放,防止液体从分离渣排出口溢出,不给分离渣带来不利影响。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位于分离腔室中心轴线上或中心轴线附近处,端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一者混合液液流呈螺旋状运行,附着气泡的悬浮物在离心力的作用,将向分离腔室内壁处扩散,中心轴线及其附近处的悬浮物少,可以有效减少悬浮物进入引导管的空间机会;二者在气泡作用下,位于混合液中下层的悬浮物在较短时间内升浮于液体表面,大大缩短了其在液体中停留的时间,减少了其进入引导管的时间机会;从而使分离液含有的悬浮物较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可延伸至分离腔室中部或下部。其将使悬浮物进入引导管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可面向下方,在分离液引导管的入液端的端口正下方可有一迫使悬浮物向分离腔室内壁处扩散的阻挡分离件,阻挡分离件与引导管入液端口为液体能够顺畅进入引导管的间隙配合。上述阻挡分离件可为球形体或球面向下的半球形体。该类改进也是为了更好的减少悬浮物在上升过程中进入引导管的机会。作为上述后几种改进形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本技术的进一步任务。作为本技术的更进一步改进,分离腔室的底端可有能与其液密封固接和从其上取下的端盖。可以方便对分离腔室冲洗及其他方面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几种布局纵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分离液引导管入液端的端口所设阻挡分离件几种形状纵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示)本技术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其有分离腔室1,分离腔室的下部为近似倒圆台状体,该近似倒圆台状体是指倒圆台状体、与倒圆台状体相近的多棱台状体及倒圆锥状体等,本说明书对分离腔室的下部为近“倒××状体”的描述,是在将分离腔室内部空间视为有形体情形下作出的。分离腔室有混合液输入口2、分离液排出口3、分离渣排出口4,分离液排出口3位于分离腔室上部,混合液输入口以切线方向向分离腔室内输送混合液,分离渣排出口4位于分离腔室顶部,其可为在分离腔室顶部侧壁上开设的凹形槽或凹口,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分离腔室的顶面可处于开放状态,当然也可除分离渣排出口4外大部封闭,分离液排出口3的位置低于分离渣排出口4的位置,该位置高度及下述所提及的位置的高度均是相对于同一水平地面而言的,混合液输入口2的位置平于分离液排出口3的位置及低于分离液排出口3的位置均可,混合液输入口2处设置空气导入管21,空气导入管21也可设置在连接混合液输入口的输送管路上,分离液排出口3在分离腔室内部一侧有分离液引导管31,分离液引导管31入液端的端口311位于分离腔室中心轴线上,当然端口311前后、左右略偏离分离腔室中心轴线也未偿不可,端口311的位置低于分离液排出口3的位置。端口311即可面向上方,也可面向下方,也可有其他方式,如图3示。端口311可延伸至分离腔室中部或下部。本技术可在分离腔室的底端设置端盖6,端盖6与分离腔室的底端液密封固接和从其上取下,其液密封方式、连接方式借鉴现有技术即可,如采用螺纹连接加密封垫,螺栓紧固对接加密封垫等。实施例2(如图2示)除上述内容外,其余可与实施例1内容相同。端口311面向下方,在端口311正下方有一阻挡分离件5,阻挡分离件5的作用是对随上行螺旋液流升浮的悬浮物阻挡,迫使其向分离腔室内壁(周边)处快速扩散,阻挡分离件5与入液端的端口311为间隙配合,该间隙配合以液体能够顺畅进入引导管31即可;为了利于悬浮物扩散,阻挡分离件5为球形体或球面向下的半球形体,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如图4示。本技术仅选用上述二个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创造进行说明,在说明书的提示下,任何没有脱离本专利技术创造精神实质的概述和显而易见的变化均应为本技术权利要求书所指。本技术尤适用于污水处理,当然也可适用于其他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领域。权利要求1.一种含悬浮物混合液分离器,其有分离腔室,分离腔室的下部为近似倒圆台状体,分离腔室有混合液输入口、分离液排出口、分离渣排出口,分离液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上部,混合液输入口以切线方向向分离腔室内输送混合液,其特征在于分离渣排出口位于分离腔室顶部,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低于分离渣排出口的位置,混合液输入口的位置平于或低于分离液排出口的位置,混合液输入口处或连接混合液输入口的输送管路上设置空气导入管,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百龄杨同献李珂
申请(专利权)人:钱百龄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