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栅极电荷低导通电阻深沟槽功率MOSFET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90262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5 2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低栅极电荷低导通电阻深沟槽功率MOSFET器件,其元胞沟槽内设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的两侧设有栅极导电多晶硅,栅极导电多晶硅与元胞沟槽的上部侧壁间设有绝缘栅氧化层;栅极导电多晶硅的下方设有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屏蔽栅氧化层包覆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的下部;元胞沟槽的槽口由绝缘介质层覆盖,元胞沟槽的两侧设有接触孔,绝缘介质层上淀积有金属连线,金属连线与第一导电类型源极区及第二导电类型阱层欧姆接触,且金属连线实现栅极导电多晶硅电性连接、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电性连接和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导通电阻低,栅漏电荷Qgd小,开关速度快、开关损耗低,工艺简单及成本低廉。(*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功率MOSFET器件,尤其是一种低栅极电荷低导通电阻深沟槽功率MOSFET器件,属于半导体器件的

技术介绍
沟槽功率MOS器件具有集成度高、导通电阻低、开关速度快、开关损耗小的特点, 广泛应用于各类电源管理及开关转换。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变暖导致气候环境越来越恶劣,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节能减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功率MOS器件的功耗及其转换效率要求越来越高,功耗主要由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组成,导通损耗主要受制与特征导通电阻大小的影响;其中,特征导通电阻越小,导通损耗越小;开关损耗主要受制于栅极电荷大小,栅极电荷越小,开关损耗也越小。因此,降低导通电阻和栅极电荷是降低功率MOS器件功耗的两个有效途径,从而能更高效地使用能源,减少更多被消耗的电能,是确保未来能源安全的很有效的途径。降低特征导通电阻通常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通过提高单胞密度,增加单胞的总有效宽度,从而达到降低特征导通电阻的目的。但单胞密度提高后,相应的栅电荷也会增加, 很难达到既降低导通电阻又同时降低栅电荷;其二是通过提高外延片掺杂浓度、减小外延层厚度来实现,但该方法会降低源漏击穿电压,因此单纯依靠降低掺杂浓度/减小外延层厚度,受制于击穿电压的大小要求。降低栅极电荷有多种方法,如华虹NEC电子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1877856A)中提出了厚底栅氧技术(Thick bottom oxide),降低栅漏电容Cgd,从而达到降低栅极电荷Qg的目的,该技术降低Qg约30%左右,但仍不能满足越来越高的高频应用,且不能同时明显降低特征导通电阻。因此,如何同时降低特征导通电阻和栅极电荷,从而大大降低功率MOS器件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成为本
技术人员的重要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低栅极电荷低导通电阻深沟槽功率MOSFET器件,其导通电阻低,栅漏电荷Qgd小,开关速度快、开关损耗低,工艺简单及成本低廉。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低栅极电荷低导通电阻深沟槽功率MOSFET 器件,在所述MOSFET器件的俯视平面上,包括位于半导体基板的元胞区和终端保护区,所述终端保护区位于元胞区的外圈,且终端保护区环绕包围元胞区;元胞区内包括若干规则排布且相互平行并联设置的元胞;在所述MOSFET器件的截面上,半导体基板具有相对应的第一主面与第二主面,所述第一主面与第二主面间包括第一导电类型漏极区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类型漏极区上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外延层与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外延层,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外延层邻接第一导电类型漏极区;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外延层内的上部设有第二导电类型阱层;元胞区的元胞采用沟槽结构,元胞沟槽位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外延层上方,深度伸入第二导电类型阱层下方的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外延层或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外延层;相邻元胞沟槽的侧壁上方设有第一导电类型源极区,第一导电类型源极区位于第二导电类型阱层的上部;其创新在于在所述MOSFET器件的截面上,所述元胞沟槽内设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所述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位于元胞沟槽的中心区,且所述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的两侧设有栅极导电多晶硅,栅极导电多晶硅与元胞沟槽的上部侧壁间设有绝缘栅氧化层,所述绝缘栅氧化层生长于元胞沟槽的上部侧壁;栅极导电多晶硅的下方设有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元胞沟槽的下部生长有屏蔽栅氧化层,屏蔽栅氧化层的厚度大于或等于绝缘栅氧化层的厚度, 屏蔽栅氧化层覆盖元胞沟槽下部的侧壁及底部表面,且屏蔽栅氧化层包覆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的下部;栅极导电多晶硅通过导电多晶硅绝缘介质层分别与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及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相隔离;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与屏蔽栅氧化层间设有第一隔离氧化层,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通过第一隔离氧化层与元胞沟槽的侧壁及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相隔离;栅极导电多晶硅与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的下端均延伸于第二导电类型阱层的下方,且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的延伸深度大于栅极导电多晶硅的延伸深度;元胞沟槽的槽口由绝缘介质层覆盖,元胞沟槽的两侧设有接触孔,绝缘介质层上淀积有金属连线,所述金属连线覆盖于绝缘介质层上并填充于接触孔内;所述金属连线与第一导电类型源极区及第二导电类型阱层欧姆接触,并实现与栅极导电多晶硅、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及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电性连接。所述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包括第一屏蔽栅导电多晶硅,所述第一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位于元胞沟槽的中心区,且第一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从元胞沟槽的上部延伸至屏蔽栅氧化层内。所述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包括第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及位于所述第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下方的第四屏蔽栅导电多晶硅,第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位于元胞沟槽的中心区, 且从元胞沟槽的上部向元胞沟槽的槽底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与第四屏蔽栅导电多晶硅间通过第二隔离氧化层相隔离,第四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延伸至屏蔽栅氧化层内;栅极导电多晶硅及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均位于第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的两侧。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第二外延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导电类型第一外延层的掺杂浓度。所述“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两者中,对于N型MOSFET器件,第一导电类型指N型,第二导电类型为P型;对于P型MOSFET器件,第一导电类型与第二导电类型所指的类型与N型半导体器件正好相反。本技术的优点1、本技术采用增加屏蔽栅导电多晶硅结构有效降低了栅漏寄生电容Cgd,有效降低Qgd约85%,提高了开关速度且降低了开关损耗。2、本技术采用屏蔽栅导电多晶硅体和屏蔽栅氧化层的组合结构,在源漏受反向偏压时,因产生横向电场调制效应,可以通过提高受横向电场调制效应作用区域掺杂浓度,降低特征导通电阻,且保持源漏击穿电压不变。通过仿真结果可知,相比较现有结构,本技术所提出的结构,其特征导通电阻降低约40%,大大降低了导通损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纩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具体实施工艺剖视图,其中图2为本技术半导体基板的剖视图。图3为形成硬掩膜窗口后的剖视图。图4为形成第二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5为淀积第一导电多晶层后的剖视图。图6为形成第一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后的剖视图。图7为形成屏蔽栅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8为形成第三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9为形成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后的剖视图。图10为形成第一隔离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11为形成第四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12为形成第五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13为形成栅极导电多晶硅后的剖视图。图14为形成第二导电类型阱层后的剖视图。图15为形成第一导电类型源极区的剖视图。图16为形成绝缘介质层后的剖视图。图17为形成接触孔后的剖视图。图18为形成金属连线后的剖视图。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20 图3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具体实施工艺剖视图,其中,图20为形成第二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21为形成第四导电多晶硅层后的剖视图。图22为形成第四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后的剖视图。图23为形成第二隔离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M为形成第三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后的剖视图。图25为形成屏蔽栅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沈为形成第三氧化层后的剖视图。图27为形成第二屏蔽栅导电多晶硅后的剖视图。图观为形成第一隔离氧化层后的剖视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袁正秦旭光丁磊叶鹏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新洁能功率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