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前减震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77918 阅读:5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前减震总成,包括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阻尼器和设置在所述阻尼器上的减震簧;其关键在于是:所述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固定在间隔设置的上联板和下联板中;所述左支撑叉管的下端与左转臂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叉管的下端与右转臂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下端与推力杆联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力杆联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推力杆和右推力杆;所述左推力杆的下端与所述左转臂连接;所述右推力杆的下端与所述右转臂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上端通过销轴与所述下联板连接。这种减震总成制造工艺要求低,容易控制加工质量、结构简单、维修费用低,并且强度更好,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前减震总成。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摩托车的前轮处分别设置有两个单管式的减震总成,这种减震总成具有以下缺点1、减震性能差、震动大,行驶时轮胎易发摆;2、减震簧及阻尼器均为两根以上,制造成本高;3、减震机构不合理,阻尼器、减震簧等易损件损坏必须更换整个总成,导致维修成本增加;4、减震强度不够,变形大,可靠性差。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减震性能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维修方便、可靠性高的摩托车前减震总成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的摩托车减震总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前减震总成,包括支撑叉管、阻尼器和设置在所述阻尼器上的减震簧;其关键在于是所述支撑叉管包括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所述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固定在间隔设置的上联板和下联板中;所述左支撑叉管的下端与左转臂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叉管的下端与右转臂固定连接;所述左转臂和所述右转臂对应设置有用于安装前轮轴的前轮左安装孔和前轮右安装孔;所述阻尼器的下端与推力杆联板固定连接;所述推力杆联板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推力杆和右推力杆;所述左推力杆的下端与所述左转臂连接;所述右推力杆的下端与所述右转臂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上端通过销轴与所述下联板连接;所述上联板的中部和下联板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车架立管;所述车架立管中设置有与所述上联板和所所述车架立管中间隔设置有上轴承和下轴承;所述方向轴与所述上轴承和下轴承配合;所述方向轴的下端与所述下联板焊接,上端穿出所述车架立管与所述上联板螺栓连接。由于采用所述结构,因此本专利技术可只采用一个阻尼器和减震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却能实现更好的减震性能。同时,本专利技术与摩托车车架立管有效连接,配合转向手把或转向机构,从而实现了摩托车前轮缓冲、减震及行驶转向功能,有效的提高了摩托车前悬承载力,增加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为便于减震簧的安装,所述阻尼器上间隔设置有上簧座和下簧座;所述减震簧设置在所述上簧座和所述下簧座之间。为节约上联板和下联板的用料,所述上联板为“V”形结构;所述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分别设置在所述上联板的两端;所述下联板为“V”形结构;所述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分别设置在所述下联板的两端。为便于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的固定和装配,所述上联板包括一体结构的上联板本体以及位于所述上联板本体两端的第一锁紧部和第二锁紧部;所述第一锁紧部和第二锁紧部分别向所述上联板本体弯曲形成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所述左支撑叉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锁紧孔中;所述右支撑叉管设置在所述第二锁紧孔中;所述第一锁紧部的端部与所述上联板本体之间具有第一缺口 ;所述第一锁紧部与所述上联板本体在第一缺口处螺栓连接;所述第二锁紧部的端部与所述上联板本体之间具有第二缺口 ;所述第二锁紧部与所述上联板本体在第二缺口处螺栓连接;所述下联板包括一体结构的下联板本体以及位于所述下联板本体两端的第三锁紧部和第四锁紧部;所述第三锁紧部和第四锁紧部分别向所述下联板本体弯曲形成第三锁紧孔和第四锁紧孔;所述左支撑叉管设置在所述第三锁紧孔中;所述右支撑叉管设置在所述第四锁紧孔中;所述第三锁紧部的端部与所述下联板本体之间具有第三缺口 ;所述第三锁紧部与所述下联板本体在第三缺口处螺栓连接;所述第四锁紧部的端部与所述下联板本体之间具有第四缺口 ;所述第四锁紧部与所述下联板本体在第四缺口处螺栓连接。为提高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的固定效果,并使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受力均勻,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设置在所述上联板的“V”形内侧;所述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设置在所述下联板的“V”形外侧。为便于摩托车手把的安装,所述上联板上间隔设置有第一手把安装座和第二手把安装座。为提高摩托车的安全性,所述下联板靠近所述车架立管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转向限位块和第二转向限位块。为便于销轴和下联板的装配,所述下联板上间隔设置有与所述下联板为一体结构的第一销轴安装部和第二销轴安装部;所述销轴设置在所述第一销轴安装部和第二销轴安装部中;所述阻尼器的上端与所述销轴连接,并设置在所述第一销轴安装部和第二销轴安装部之间。为合理布置摩托车前减震总成与相邻部件的位置,可将刹车制动器限位块与摩托车前减震总成设计为一体结构,即所述左转臂的前部设置有刹车制动器限位块。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制造工艺要求低,容易控制加工质量;(2)由于采用单簧及单阻尼器缓冲减震,因此结构简单,减震的平衡点容易控制,减震平顺,不易产生摆动;(3)总成的易损件少,维修费用低;(4)由于左支撑叉管和右支撑叉管整体支撑起整个总成,因此总成的强度更好,可靠性尚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上联板的结构示意图3是图1中下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摩托车前减震总成,包括阻尼器7、减震簧6、左支撑叉管91和右支撑叉管92。阻尼器7上间隔设置有上簧座71和下簧座72,减震簧6设置在上簧座71和下簧座72之间。左支撑叉管91和右支撑叉管92固定在间隔设置的上联板13和下联板10中,左支撑叉管91的下端与左转臂31固定连接,右支撑叉管92的下端与右转臂32固定连接。左转臂31和右转臂32对应设置有用于安装前轮轴2的前轮左安装孔14和前轮右安装孔15。阻尼器7的下端与推力杆联板5固定连接,推力杆联板5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推力杆41和右推力杆42。左推力杆41的下端与左转臂31连接,右推力杆42的下端与右转臂41连接。如图2和图3所示,上联板13为“V”形结构,下联板10为“V”形结构。上联板13包括一体结构的上联板本体130以及位于上联板本体130两端的第一锁紧部131和第二锁紧部132,第一锁紧部131和第二锁紧部132分别向上联板本体130弯曲形成第一锁紧孔18和第二锁紧孔19。左支撑叉管91设置在第一锁紧孔18中,右支撑叉管92设置在第二锁紧孔19中。第一锁紧部131的端部与上联板本体130之间具有第一缺口 20,第一锁紧部131 与上联板本体130在第一缺口 20处螺栓连接。第二锁紧部132的端部与上联板本体130 之间具有第二缺口 21,第二锁紧部132与上联板本体130在第二缺口 21处螺栓连接。下联板10包括一体结构的下联板本体100以及位于下联板本体100两端的第三锁紧部101和第四锁紧部102,第三锁紧部101和第四锁紧部102分别向下联板本体100弯曲形成第三锁紧孔22和第四锁紧孔23。左支撑叉管91设置在第三锁紧孔22中,右支撑叉管92设置在第四锁紧孔23中。第三锁紧部101的端部与下联板本体100之间具有第三缺口 24,第三锁紧部101 与下联板本体100在第三缺口 M处螺栓连接。第四锁紧部102的端部与下联板本体100 之间具有第四缺口 25,第四锁紧部102与下联板本体100在第四缺口 25处螺栓连接。第一缺口 20和第二缺口 21设置在上联板13的“V”形内侧,第三缺口 M和第四缺口 25设置在下联板10的“V”形外侧。因此各缺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前减震总成,包括支撑叉管、阻尼器(7)和设置在所述阻尼器(7)上的减震簧(6);其特征是:所述支撑叉管包括左支撑叉管(91)和右支撑叉管(92);所述左支撑叉管(91)和右支撑叉管(92)固定在间隔设置的上联板(13)和下联板(10)中;所述左支撑叉管(91)的下端与左转臂(31)固定连接;所述右支撑叉管(92)的下端与右转臂(32)固定连接;所述左转臂(31)和所述右转臂(32)对应设置有用于安装前轮轴(2)的前轮左安装孔(14)和前轮右安装孔(15);所述阻尼器(7)的下端与推力杆联板(5)固定连接;所述推力杆联板(5)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左推力杆(41)和右推力杆(42);所述左推力杆(41)的下端与所述左转臂(31)连接;所述右推力杆(42)的下端与所述右转臂(41)连接;所述阻尼器(7)的上端通过销轴(8)与所述下联板(10)连接;所述上联板(13)的中部和下联板(10)的中部之间设置有车架立管(12);所述车架立管(12)中设置有与所述上联板(13)和所述下联板(10)固定连接的方向轴(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兴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福泰涂装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