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辐射管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53910 阅读:3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辐射管加热装置,包括双A型辐射管,包括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第一侧管与中间管形成封闭的第一烟气循环通道,第二侧管与中间管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气循环通道,在辐射管的同一侧分别向外侧延伸有中间安装管道、第一安装管道和第二安装管道,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烧嘴固设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通过空气导管与所述烧嘴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辐射管温度分布均匀,降低火焰温度,减少NOx的排放;并增大了换热面积,能有效提高空气预热温和降低排烟温度,热效率增加。且延长辐射管的使用寿命,提高辐射管的温度均匀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辐射管加热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保护气氛炉的双A型辐射管加热装置,可适用于各种辐射管加热炉和热处理炉。
技术介绍
在加热炉和热处理炉等工业炉领域中,辐射管加热装置用于保护气氛炉并提供热源。辐射管加热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为温度均勻性和热效率。目前,传统的辐射管加热装置有U型、W型辐射管,燃烧气体在U型或W型管子内一边混合一边燃烧,通过对流和辐射传热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子,达到热量传递的目的。但此类辐射管加热装置在管子上存在有温度差,影响了温度的均勻性和传热效率。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单端套管型、P型、双P型等辐射管加热装置,由于其使用了烟气回流技术,与传统的U型、W型辐射管相比,极大的提高了辐射管表面温度均勻性。但由于现有的单端套管型、P型、双P型等辐射管加热装置采用自身预热一体烧嘴或者单预热器烧嘴,存在受结构形式和空间限制,换热面积有限,热效率偏低等诸多技术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设计人基于从事相关设计及现场经验和专业知识,积极加以改进和创新,以期实现既能利用烟气回流技术,提高辐射管表面温度均勻性,降低火焰温度,减少NOx的排放,又能增加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辐射管的热效率的辐射管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利用烟气回流技术,提高辐射管表面温度均勻性,降低火焰温度,减少NOx的排放,又能增加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辐射管的热效率的辐射管加热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辐射管加热装置,包括辐射管,包括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所述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分别平行位于所述中间管的两侧,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中间管通过弧形回烟管首尾相连通形成封闭的第一烟气循环通道,所述第二侧管与所述中间管通过弧形回烟管首尾相连通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气循环通道,在所述辐射管的同一侧对应于所述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分别向外侧延伸有中间安装管道、第一安装管道和第二安装管道,所述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通过所述回烟管分别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第一安装管道和第二安装管道相连通,形成双A型辐射管;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管道内;烧嘴,固设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通过空气导管与所述烧嘴相连通;在所述第一安装管道和所述第二安装管道上分别开设有烟气出口。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在所述中间管内沿轴向设有内套筒,所述内套筒的两端开放,所述内套筒的外壁与所述中间管的内壁之间具有环状间隙。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内套筒为碳化硅内套筒。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所述中间管直径为Dm,所述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的直径均为Ds,所述回烟管的直径为Db,其中,Dm/Ds的数值为1. 3 1. 5,Db/Ds的数值为 0. 8 1. 0。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内套筒的直径为Dc,其中,Dc/Dm的数值为 0. 7 0. 8。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烧嘴包括烧嘴喷口,所述烧嘴喷口沿所述中间安装管道伸入至所述辐射管内,所述烧嘴喷口直径为Do,所述烧嘴喷口与靠近该烧嘴喷口的所述回烟管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dLl,其中,dLl数值在0 Do之间。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内套筒与靠近所述烧嘴喷口的所述回烟管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dL2,其中,dL2/Dc的数值为1. 0 1. 2。如上所述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和烧嘴分别通过法兰与所述第一安装管道、第二安装管道和中间安装管道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1、本技术辐采用双A型辐射管,中间布置烧嘴,两侧布置换热器,燃烧后的废气从烧嘴中高速喷出,在喷口附近形成负压,引射大量烟气,一方面使辐射管温度分布均勻,另一方面降低火焰温度,减少NOx的排放。2、由于换热器数量增加到两个,增大了换热面积,能有效提高空气预热温度和降低排烟温度,增加了热效率。3、在辐射管的中间管内设置碳化硅内套筒,避免火焰直接冲刷辐射管表面,延长辐射管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能进一步增加烟气的回流,提高辐射管的温度均勻性。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为本技术双A型辐射管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烧嘴喷口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双A型辐射管;11-第一侧管;12-第二侧管;13-中间管;14-回烟管;15-第一烟气循环通道;16-第二烟气循环通道;17-第一安装管道;18-第二安装管道;19-中间安装管道;2-换热器;21-第一换热器;22-第二换热器;23-空气入口 ;3-烧嘴;31-燃气入口 ;32-点火装置;33-烧嘴喷口 ;34-燃烧室;4-空气导管;5-烟气出口 ;6-内套筒;7-炉掉丄回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考图1、图2,分别为本技术双A型辐射管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和图1 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提出的辐射管加热装置包括双A型辐射管1、两个换热器2和烧嘴3,双A型辐射管1由第一侧管11、第二侧管12、中间管13、两回烟管14及安装管道连接而成。具体地讲,所述第一侧管11、第二侧管12、中间管13呈直管状,所述两回烟管14呈连续的弧弯状,所述第一侧管11和第二侧管12分别沿轴向平行位于所述中间管13的上、下两侧,所述两回烟管14分别密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管11、第二侧管12、中间管13的两端,这样,所述第一侧管11与所述中间管13通过两弧形回烟管14 首尾相连通形成封闭的第一烟气循环通道15,而所述第二侧管12与所述中间管13通过两弧形回烟管14首尾相连通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气循环通道16。在所述福射管1的同一侧对应于所述中间管13、第一侧管11和第二侧管12分别向外侧延伸有中间安装管道19、第一安装管道17和第二安装管道18并贯穿于炉墙7中,中间安装管道19、第一安装管道17和第二安装管道18外侧开口,用于从外侧安装烧嘴3及两换热器2。所述中间管13、第一侧管11和第二侧管12通过所述回烟管14分别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19、第一安装管道17和第二安装管道18相连通,形成双A型辐射管1。这样,在双A型辐射管1中形成有第一烟气循环通道15和第二烟气循环通道16,利用烟气回流原理,辐射管1内的烟气可同时在第一烟气循环通道15和第二烟气循环通道16内循环流动,提高了辐射管表面温度均勻性,降低了辐射管加热装置的烧嘴火焰温度,减少了 NOx的排放。所述换热器2包括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所述第一换热器21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管道17内,所述第二换热器22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管道18内;所述烧嘴3固设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19内,所述第一换热器21和第二换热器22分别通过空气导管4与所述烧嘴3相连通;在所述第一安装管道17和所述第二安装管道18上分别开设有烟气出口 5。这样,空气由换热器2的空气入口 23进入换热器2,与烟气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辐射管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辐射管加热装置包括:辐射管,包括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所述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分别平行位于所述中间管的两侧,所述第一侧管与所述中间管通过弧形回烟管首尾相连通形成封闭的第一烟气循环通道,所述第二侧管与所述中间管通过弧形回烟管首尾相连通形成封闭的第二烟气循环通道,在所述辐射管的同一侧对应于所述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分别向外侧延伸有中间安装管道、第一安装管道和第二安装管道,所述中间管、第一侧管和第二侧管通过所述回烟管分别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第一安装管道和第二安装管道相连通,形成双A型辐射管;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固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固设于所述第二安装管道内;烧嘴,固设于所述中间安装管道内,所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分别通过空气导管与所述烧嘴相连通;在所述第一安装管道和所述第二安装管道上分别开设有烟气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长春吴启明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京诚凤凰工业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