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53540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线性光源和置于所述线性光源上方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表面设有多个凸起,且从距离一线性光源最近处到该线性光源和相邻线性光源的中央处,两相邻凸起的夹角或相邻凸起的切线的夹角逐渐增加。本发明专利技术藉由扩散板表面特殊微小凸起,在对应光源处可有效的抑制下方光源的亮度,使光源出光后,经过扩散板表面特殊设计的微小结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利用全反射的原理控制光的透过程度,使出射光均匀化,进而将光源模糊化,使原本因光源间距过大时所产生的亮暗不均现象,获得有效地改善。藉由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特殊设计的光学部件,不但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光源使用数量,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由于TFT-LCD (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技术快速的进步,以其具有轻、薄、省电与无辐射等优点,因此使得TFT-LCD广泛的应用在笔记本电脑、液晶屏幕与电视等产业上,但由于液晶面板并非自发光型显示设备,故需配合背光模块所提供的光源,才可显示液晶面板所需表现的画面。对于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包含光学膜片组(Films)、扩散板(Diffuser plate)、反射片(Reflector)、背板与发光源,如图1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组藉由发光源所发出的光,从扩散板的入光面入射,藉由扩散板的扩散粒子改变光的行进方向,在出光面可获得均勻的面光源,进而提供液晶面板所需要的光源。若发光源间的距离 (Pitch)过大,将会在发光源之间造成暗区,产生明暗不均的光学品位不良现象(即Mura现象),如图2所示。虽然缩小光源间的距离可改善上述的问题,但背光模组所使用的发光源数量会因此增加,导致背光模组的成本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亮暗不均的背光模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线性光源和置于所述线性光源上方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表面设有多个凸起,且从距离一线性光源最近处到该线性光源和相邻线性光源的中央处,两相邻凸起的夹角或相邻凸起的切线的夹角逐渐增加。该线性光源可以是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萤光灯)、EEFL(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夕卜置电极荧光灯)、HCFL (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热阴极荧光灯)等。所述凸起的形状可以为三角形。所述凸起的形状可以为等腰三角形。所述凸起的形状可以为弧形。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藉由扩散板表面特殊微小几何结构(凸起),在对应光源处可有效的抑制下方光源的亮度,使光源出光后,经过扩散板表面特殊设计的微小结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利用全反射的原理控制光的透过程度,使出射光均勻化,进而将光源模糊化,使原本因光源间距过大时所产生的亮暗不均现象,获得有效地改善。藉由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特殊设计的光学部件,不但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光源使用数量,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直下式背光模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为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明暗不均的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式示意图,其中图3(A)为入射光进入角度较小的凸起的行进方式示意图,图3(B)为入射光进入角度较大的凸起的行进方式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凸起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入射光的行进方式示意图,其中图5(A)为入射光进入角度较小的凸起的行进方式示意图,图5(B)为入射光进入角度较大的凸起的行进方式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凸起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本专利技术提出改变扩散板表面结构(凸起)的几何角度,藉以改变光的行进方向和行为。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出一种三角形结构,光线进入扩散板后会有以下行进模式1、入射光会经由折射的方式出射背光源正向;2、入射光会经由折射离开;3、入射光会因全反射 (TIR)而反向地回到背光源中,如图3所示。扩散板表面设有若干微小的等腰三角形凸起, 相邻凸起的距离大于可见光波长,且小于光源直径,相邻凸起的夹角随着光源的位置而变化,距离光源最近处的相邻凸起的夹角最小,夹角随距离增加而变大,其关系为角1 >角2 >…… >角η ;dl < d2 < d3 <……< dn,如图4所示,最大夹角位置大约落在两相邻光源的中央。因入射光对于小角度的结构其行为多为全反射,随角度增加全反射的比重逐渐减少,因此可以控制出光能量。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弧形表面结构,光线进入扩散板后会有以下行进模式1、入射光会经由折射的方式出射背光源正向;2、入射光会因全反射(TIR)而反向地回到背光源中,如图5所示。扩散板表面设有若干微小的弧形凸起,相邻凸起的距离大于可见光波长, 且小于光源直径,相邻凸起的切线夹角随着光源的位置而变化,距离光源最近处的相邻凸起的切线的夹角最小,夹角随距离增加而变大,其关系为角1>角2 >…… >角11; ;dl <d2<d3<……<dn,如图6所示,最大角夹角位置大约落在两相邻光源的中央。因入射光对于小角度的结构其行为多为全反射,随角度增加全反射的比重逐渐减少,因此可以控制出光能量。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线性光源和置于所述线性光源上方的扩散板, 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表面设有多个凸起,且从距离一线性光源最近处到该线性光源和相邻线性光源的中央处,两相邻凸起的夹角或相邻凸起的切线的夹角逐渐增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形状为三角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弧形。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线性光源和置于所述线性光源上方的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表面设有多个凸起,且从距离一线性光源最近处到该线性光源和相邻线性光源的中央处,两相邻凸起的夹角或相邻凸起的切线的夹角逐渐增加。本专利技术藉由扩散板表面特殊微小凸起,在对应光源处可有效的抑制下方光源的亮度,使光源出光后,经过扩散板表面特殊设计的微小结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利用全反射的原理控制光的透过程度,使出射光均匀化,进而将光源模糊化,使原本因光源间距过大时所产生的亮暗不均现象,获得有效地改善。藉由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特殊设计的光学部件,不但提升产品的质量,而且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光源使用数量,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文档编号F21V5/08GK102313208SQ201110260100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5日专利技术者曾威扬, 江政昇, 王世林, 赵圣杰 申请人: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线性光源和置于所述线性光源上方的扩散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板表面设有多个凸起,且从距离一线性光源最近处到该线性光源和相邻线性光源的中央处,两相邻凸起的夹角或相邻凸起的切线的夹角逐渐增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威扬江政昇赵圣杰王世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电熊猫液晶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