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摩托车领域,涉及的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架结构,包括后脚踏组件(11)、后脚踏组件外壳(12)和后脚踏胶套(13);后脚踏组件(11)由后脚踏(1)、后脚踏支架(2)、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的旋转轴(4)、使后脚踏开启的开启轴(5)以及控制后脚踏开启的拨钮(8)构成;旋转轴(4)通过扭簧(3)连接后脚踏(1)与脚踏支架(2)并通过开口挡圈(7)紧固;开启轴(5)通过回位弹簧(6)、安装块(9)、后脚踏支架(2)位于后脚踏下端的开口限位槽内;安装块(9)位于后脚踏支架(2)内,其上设置有拨钮(8)。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后脚踏的自动开启,并具有安装精度高、方便卫生等特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摩托车领域,主要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
技术介绍
两轮摩托车的左右后脚踏组件与塑料件是以镶嵌形式安装,在乘客上下车时需要 用手搬动后脚踏,这样即不方便又不卫生,同时要在塑料件上开较大的开口,才能保证手指 有足够空间操作,这样又造成整车外形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使其能实 现后脚踏的自动开启,并具有安装精度高、方便卫生等特点。为完成专利技术任务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后脚踏组件、后脚踏组件外壳和后 脚踏胶套;所述的后脚踏组件为左、右两个,每个后脚踏组件与其两侧的后脚踏组件外壳之 间设置有后脚踏胶套;所述的后脚踏组合由后脚踏、后脚踏支架、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的 旋转轴、使后脚踏开启的开启轴以及控制后脚踏开启的拨钮构成;所述的旋转轴通过扭簧 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并通过开口挡圈紧固;所述的开启轴通过回位弹簧、安装块、后脚踏 支架位于后脚踏下端的开口限位槽内;所述的安装块位于后脚踏支架内,其上设置有拨钮。所述的后脚踏支架上具有供旋转轴、开启轴、拨钮穿过的孔。所述的后脚踏上具有供旋转轴穿过的孔。所述的安装块上具有供开启轴穿过、安装拨钮的孔。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其能实现后脚踏的自动开 启,并具有安装精度高、方便卫生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后脚踏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中1、后脚踏,2、后脚踏支架,3、扭簧,4、旋转轴,5、开启轴,6、回位弹簧,7、开口挡圈,8、拨钮,9、安装块,10、螺钉,11、后脚踏组件,12、后脚踏组件外壳,13、后脚踏胶套, 14、螺钉,15、后脚踏组合结构,16、车架,17、塑料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加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后脚踏组件11、后 脚踏组件外壳12和后脚踏胶套13 ;所述的后脚踏组件11为左、右两个,每个后脚踏组件与其两侧的后脚踏组件外壳12之间设置有后脚踏胶套13 ;所述的后脚踏组件11由后脚踏1、 后脚踏支架2、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的旋转轴4、使后脚踏开启的开启轴5以及控制后脚 踏开启的拨钮8构成;所述的后脚踏、后脚踏支架上具有供旋转轴穿过的孔;所述的旋转轴 4通过扭簧3、穿过后脚踏、后脚踏支架上的孔将后脚踏1与脚踏支架2连为一体并通过开 口挡圈7紧固;所述的扭簧3 —端连接在后脚踏1上,另一端连接在脚踏支架2上;所述的 后脚踏支架2、安装块9上均具有供开启轴5穿过的孔;所述的安装块9位于后脚踏支架2 内;所述的开启轴5通过回位弹簧6并穿过安装块9和后脚踏支架2上的孔位于后脚踏下 端的开口限位槽内;所述的开启轴5由穿过安装块上孔的螺钉10紧固;所述的脚踏支架2 具有拨钮穿过的孔;所述的拨钮8穿过脚踏支架2的孔并通过螺纹紧固于安装块9上,所述 的后脚踏组件11、后脚踏胶套13、后脚踏组件外壳12通过螺钉14紧固构成后脚踏组合结 构15 ;如图3所示,所述的后脚踏组合结构15镶嵌在塑料件17中,并通过螺钉安装在车架 16上。 当后脚踏1处于直立翻起状态时,开启轴5穿过后脚踏1下的开口限位槽进行限 位,同时扭簧3被压缩预紧。当需要搬下后脚踏1时,拨动拨钮8 (左脚踏向左拨动,右脚踏 向右拨动),由于紧定螺钉10将安装块9、开启轴5、拨钮8通过螺纹紧固形成一个整体,则 安装块9、开启轴5同时联动,压缩回位弹簧6,使开启轴5从后脚踏1下的开口限位槽里退 出,扭簧3释放预紧力,将后脚踏1弹出,并在万有引力作用自由翻下,脚踏打开。权利要求1.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后脚踏组件(11)、后脚踏组件外壳 (12)和后脚踏胶套(13);所述的后脚踏组件(11)为左、右两个,每个后脚踏组合与其两 侧的后脚踏组件外壳(12)之间设置有后脚踏胶套(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脚踏组件 (11)由后脚踏(1)、后脚踏支架(2)、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的旋转轴(4)、使后脚踏开启的 开启轴(5)以及控制后脚踏开启的拨钮⑶构成;所述的旋转轴⑷通过扭簧(3)连接后 脚踏(1)与脚踏支架(2)并通过开口挡圈(7)紧固;所述的开启轴(5)通过回位弹簧(6)、 安装块(9)、后脚踏支架(2)位于后脚踏下端的开口限位槽内;所述的安装块(9)位于后脚 踏支架(2)内,其上设置有拨钮(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脚踏 支架(2)上具有旋转轴(4)、开启轴(5)、扭簧(8)穿过的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脚踏 (1)上具有供旋转轴(4)穿过的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其特征在所述的安装块(9) 上具有供开启轴(5)穿过、安装拨钮(8)的孔。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摩托车领域,涉及的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架结构,包括后脚踏组件(11)、后脚踏组件外壳(12)和后脚踏胶套(13);后脚踏组件(11)由后脚踏(1)、后脚踏支架(2)、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的旋转轴(4)、使后脚踏开启的开启轴(5)以及控制后脚踏开启的拨钮(8)构成;旋转轴(4)通过扭簧(3)连接后脚踏(1)与脚踏支架(2)并通过开口挡圈(7)紧固;开启轴(5)通过回位弹簧(6)、安装块(9)、后脚踏支架(2)位于后脚踏下端的开口限位槽内;安装块(9)位于后脚踏支架(2)内,其上设置有拨钮(8)。本技术能实现后脚踏的自动开启,并具有安装精度高、方便卫生等特点。文档编号B62J25/00GK201784752SQ200920297018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2日专利技术者李建波, 王向红, 许新华 申请人: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后脚踏组合结构,主要包括后脚踏组件(11)、后脚踏组件外壳(12)和后脚踏胶套(13);所述的后脚踏组件(11)为左、右两个,每个后脚踏组合与其两侧的后脚踏组件外壳(12)之间设置有后脚踏胶套(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脚踏组件(11)由后脚踏(1)、后脚踏支架(2)、连接后脚踏与脚踏支架的旋转轴(4)、使后脚踏开启的开启轴(5)以及控制后脚踏开启的拨钮(8)构成;所述的旋转轴(4)通过扭簧(3)连接后脚踏(1)与脚踏支架(2)并通过开口挡圈(7)紧固;所述的开启轴(5)通过回位弹簧(6)、安装块(9)、后脚踏支架(2)位于后脚踏下端的开口限位槽内;所述的安装块(9)位于后脚踏支架(2)内,其上设置有拨钮(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新华,李建波,王向红,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