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戎华庆专利>正文

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942605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该结构在调整臂壳体(9)与蜗杆(8)两吻合面设置角轮离合器,当汽车实施制动时,由于调整臂壳体(9)与蜗杆(8)两吻合面设置成相同等份及相同深度的斜度角形轮齿,在制动力与离合器回位簧的压力下,两者斜角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其制动力越强,锁紧吻合力越大,当正、反两方向旋转蜗杆调整轴(3)时,两者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并越过角顶回位角底相吻合,是角轮离合器分离工作的功能,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能够实现快速制动,迅速回位,实现调整臂壳体(9)与蜗轮(5)的同步运动,就避免了频繁调整及更换,进一步提高了制动系统的灵敏性、可靠性、安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制动系统中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汽车制动系统中,汽车制动手动调整臂主要由调整臂壳体、蜗轮、蜗杆、 蜗杆调整轴及锁紧装置等部件组成,汽车制动手动调整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制动间隙、传递制动扭矩,担负着制动、回位的功能,这就要求其内部的蜗轮、蜗杆及蜗杆调整轴机构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自锁,即在制动时,能迅速使制动调整臂动作,形成制动;制动结束时,能迅速将制动调整臂回位,解除制动,同时,此装置应有较高的使用寿命,避免频繁更换。而现有技术的汽车制动调整臂使用寿命很短,其内部蜗轮、蜗杆及锁紧装置机构经常自锁失效,导致蜗轮和制动调整臂壳体不能同步运动,使车辆在制动时,减速或停止不及时,制动结束时不能完全回位,这就出现了行车不安全的隐患,因此此部件需频繁更换, 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自锁失效主要由以下因素形成;现有的汽车制动调整臂内部主要由蜗轮、蜗杆及锁紧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其蜗轮、蜗杆二者的齿的模数、分度圆直径、螺旋压力角均相同,二者在重叠装配过程中,形成了螺旋压力角的斜角装配间隙,当汽车制动时,由于蜗杆对蜗轮频繁往复的制动冲击力,这时,二者之间的斜角就造成蜗轮对蜗杆的反推力,导致调整蜗杆轴倒旋,使制动间隙加大,造成制动失效。二者之间的斜角,是蜗杆与蜗轮制动力与反推力的交点,所产生的倒旋力是“锁紧”装置无法抗拒的,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造成“锁紧”装置不同程度的损坏。长期以来,汽车厂家及零部件供应商都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产生过几种对调整蜗杆轴的“锁紧”装置,其中一种是在调整臂壳体上设置一种高强度定位螺栓,此高强度定位螺栓是对蜗杆及调整蜗杆轴强制性的“锁紧”使蜗杆及调整蜗杆轴不能倒旋,但是,由于制动过程中蜗轮对蜗杆及调整蜗杆轴的反推力冲击剧烈,频繁往复,致使上述“锁紧”装置的高强度定位螺栓常常被顶弯,甚至直接破坏调整壁壳体,起不到锁定调整蜗杆轴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该结构在调整臂壳体与蜗杆两吻合面设置角轮离合器,当汽车实施制动时,由于调整臂壳体与蜗杆两吻合面设置成相同等份及相同深度的斜度角形轮齿,在制动力与离合器回位簧的压力下,两者斜度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其制动力越强,锁紧吻合力越大,当正、反两方向旋转蜗杆调整轴时,两者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并越过角顶回位角底相吻合,是角轮离合器分离工作的功能,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能够实现快速制动,迅速回位,实现调整臂壳体与蜗轮的同步运动,就避免了频繁调整及更换,进一步提高了制动系统的灵敏性、可靠性、安全性。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它主要由调整臂壳体、蜗轮、蜗杆、 蜗杆调整轴、离合器回位簧、前挡圈、卡簧圈、盖板及铆钉等组成,蜗杆与蜗轮的齿的模数相同,二者的分度圆支径及螺旋压力角均保持原有尺寸,在调整臂壳体中与蜗杆的两吻合面之间设置有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简称角轮离合器)蜗杆的后端可设置成4等份至18等份斜度角形轮齿,其斜度角形轮齿深度可设置成1毫米——6毫米,调整臂壳体与蜗杆的吻合面也设置成相同等份及相同深度的斜度角形轮齿,在制动力与离合器回位簧的压力下, 其两者斜度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在车辆实施制动时,其制动力越强,锁紧吻合力越大。 蜗轮是设置在调整臂壳体蜗轮孔中,而蜗杆是安装在蜗杆调整轴上,蜗杆与蜗轮是按各自的螺旋压力角重叠装配相吻合,离合器回位簧设置在蜗杆前端蜗杆调整轴上,离合器回位簧的前端设置有前挡圈、卡簧圈、盖板用铆钉固定在调整臂两侧。所述的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重型车辆的斜度角形轮齿可选用4等份至12等份, 深度可设置为3毫米-6毫米,中型车辆的斜度角形轮齿可选用8等份至18等份,深度可设置为1毫米-4毫米。所述的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当对车辆实施调整制动间隙时,正、反两方向旋转蜗杆调整轴,安装在蜗杆调整轴上的蜗杆及后端的斜度角形轮齿开始转动,两者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并克服离合器回位簧的压力,推动调整蜗杆轴向前方移动,移动的距离为所设置的1毫米-6毫米,当两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并越过角顶后,受离合器回位簧的压力向角底回位相吻合,而此时的蜗杆调整轴有明显的前后串动,并有“嗒嗒”的声响,同时蜗杆转动带动蜗轮旋转,蜗杆前后串动蜗轮左右旋转。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现有技术相比,当汽车在行驶中实施制动时,调整臂壳体受力推动蜗杆、蜗杆传力于蜗轮,由于调整臂壳体与蜗杆吻合面设置有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在制动力与离合器回位簧的压力下,其两者斜度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其制动力越强,锁紧吻合力越大,蜗杆产生的制动力与蜗轮的反推力已不能造成调整蜗杆轴倒旋,此技术方案避免了因调整蜗杆轴倒旋引起的制动间隙加大,制动失效,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 能够实现快速制动,迅速回位,实现调整壁壳体与蜗轮的同步运动,就避免了频繁调整及更换,使制动调整臂装置更加稳固可靠。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装配图,箭头所指方向是制动力受力方向。图2是本技术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调整臂壳体与蜗杆吻合面设置与蜗杆相同等份及相同深度的斜度角形轮齿。图4是本技术角轮离合器两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进一步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图2所示,一种新型结构的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 本实施例是针对解放牌巨能王载重货车(重型)作详细说明,此种车型的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是由调整臂壳体9、蜗杆8、离合器回位簧1、前挡圈2、蜗杆调整轴3、卡簧圈4、蜗轮5、 盖板6、铆钉7主要部件组成,由于在调整臂壳体9与蜗杆8的两吻合面之间设置有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蜗杆8的后端设置成9等份斜度角形轮齿,其深度设置成4毫米,调整臂壳体9与蜗杆8吻合面设置成与蜗杆8相同的9等份斜度角形轮齿,其深度设置成4毫米,其两者斜度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将调整臂安装在制动系统中,调试制动间隙,正、反两方向旋转蜗杆调整轴3,安装在蜗杆调整轴3上的蜗杆8及后端的斜度角形轮齿开始转动,两者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并克服离合器回位簧1的压力,推动调整蜗杆轴3向前方移动,移动的距离为设置的4毫米,当两相对称的角从角底向角顶方向运动并越过角顶后,受离合器回位簧1的压力向角底回位相吻合,而此时的蜗杆调整轴3有明显的前后串动,并有“嗒嗒”的声响,同时蜗杆8转动带动蜗轮5旋转,蜗杆8前后串动蜗轮5左右旋转。 调试调整制动间隙结束。 当汽车在行驶中实施制动时,调整臂壳体9受力推动蜗杆8,蜗杆8传力于蜗轮 5,由于调整臂壳体9与蜗杆8吻合面设置有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在制动力与离合器回位簧1的压力下,其两者斜度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其制动力越强,锁紧吻合力越大,蜗杆8 产生的制动力与蜗轮5的反推力已不能造成调整蜗杆轴3倒旋,此制动调整臂避免了因调整蜗杆轴3倒旋引起的制动间隙加大,制动失效,它的优点是使用寿命长,能够实现快速制动,迅速回位,实现调整臂壳体9与蜗轮5的同步运动,就避免了频繁调整及更换,使制动调整臂装置更加稳固可靠。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结构的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调整臂壳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结构的角轮离合器式汽车制动间隙手动调整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调整臂壳体(9)中与蜗杆(8)的两吻合面之间设置有斜度角形轮齿离合器,蜗杆(8)的后端设置成4等份至18等份斜度角形轮齿,其斜度角形轮齿深度设置成1毫米一6毫米,调整臂壳体(9)与蜗杆(8)的吻合面也设置成相同等份及相同深度的斜度角形轮齿,在制动力与离合器回位簧(1)的压力下,其两者斜度角形轮齿压力角相吻合,在车辆实施制动时,其制动力越强,锁紧吻合力越大,蜗轮(5)是设置在调整臂壳体(9)蜗轮孔中,而蜗杆(8)是安装在蜗杆调整轴(3)上,蜗杆(8)与蜗轮(5)是按各自的螺旋压力角重叠装配相吻合,离合器回位簧(1)设置在蜗杆(8)前端蜗杆调整轴(3)上,离合器回位簧(1)的前端设置有前挡圈(2)、卡簧圈(4)、盖板(6)用铆钉(7)固定在调整臂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戎华庆戎华丰戎正甲
申请(专利权)人:戎华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