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轮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9218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主要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其包含有:一个轮圈本体,以碳纤维材料一体成形,其截面系呈框形,由至少一个桥板及平行的两个侧壁连接构成,于该桥板两端区隔出独立的一个内腔体与一个外腔体,该内腔体呈封闭状,该外腔体呈开口状,且该两个侧壁内侧形成有两个勾部;一个加强件,与该外腔体形状相匹配,且设于该外腔体内壁,该加强件具有一个内框及两个侧框,于该内框与两个侧框间设有数个中空部,且各该中空部间形成有一个肋部;借由上述构件,各该中空部间形成有肋部,提供散热及稳固支撑的功效,且整体结构成形容易、快速,可达便利实用性。(*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尤指一种成形容易、快速,且提升散热效果的轮圈结构。
技术介绍
碳纤维自行车因质量轻、强度佳,而深受自行车爱好者的青睐,生产者亦不断地研发碳纤维自行车各部位的创新结构,以增进碳纤维自行车的性能与品质。一般常见的碳纤维轮圈具有两个独立的内、外腔体,内腔体为封闭状,以供辐条末端固定,外腔体为开口状,以供轮胎组设。构成外腔体的两侧壁呈平行状,且供煞车片夹持, 透过摩擦力使转动中的轮圈停止转动,达到煞车目的,当煞车片夹持两侧壁的力愈大,所产生的摩擦力愈大,使轮圈停止转动的时间也愈短,煞车效果愈好,且两侧壁表面于煞车时产生摩擦热,该摩擦热会促使碳纤维材料内部的树脂融解出,而影响结构强度及煞车效果,因此对于外腔体两侧壁的强度要求较高,遂有生产者于碳纤维外腔体内壁设有加强件,以提升外腔体内壁的强度及煞车效果。目前,现有外腔体具加强件的碳纤维轮圈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5220912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轮圈”,包括有一复材轮圈本体,是由复合材料制成呈中空环圈状,且包括有一本体部位及一轮胎接收部位;该本体部位二侧分别具有一第一边墙与一第二边墙,该轮胎接收部位二侧分别具有一邻接于第一边墙的第一刹车面,以及一邻接于第二边墙的第二刹车面;一金属强化框体,是由金属材料制成呈环箍状,且被完全地包覆于复材轮圈本体的轮胎接收部位内部,该金属强化框体具有二大致平行呈连续状的横向侧壁,可分别相对应于第一刹面与第二刹车面。然而,一般轮圈在使用过程中,煞车产生的摩擦热会经由两侧壁传导至内部,而导致轮胎变形与老化,遂有生产者于轮圈外腔体设有散热结构。另一现有具散热结构的轮圈,如中国台湾第096102997号新型专利所揭露的“具通风散热结构的轮圈”,包含一环圈状的内环壁,具有数个间隔设置的内安装孔;及二侧壁,各别连接该内环壁的左右两侧,每一侧壁皆包括一个中空段,所述中空段具有一个内壁部、一个连接在内壁部外侧的外壁部,以及一个由该等内壁部与外壁部共同界定出的中空环道,该外壁部设有数个间隔排列并自其外表面向内贯通而连通该中空环道的通风孔。上述所揭结构中,前者是于复材轮圈本体成型前,即将金属材料嵌入,形成金属强化框体;后者则是于每一侧壁设有一中空段,以提供散热效果。但是,前者金属强化框体与复材轮圈本体间的成型时,其弯弧状的内壁需借由至少三个模具加以固定成形,其是具有中间模具及两侧模具,才能成型出中间弯弧面及两侧勾掣部,其拔模时,需先拆除中间模具,再将两侧模具拆离两侧勾掣部后,再由中间退出,以避免拆模时会碰撞两侧的勾掣部,此一繁杂退模程序,造成制造时的极大不便,且使制造成本提高,又该金属强化框体内壁的复材对于结构强度或其他性能的提升,并无任何益处,故该结构的实用性不佳;后者该具散热结构的轮圈,其中空部强度有限,当煞车片夹持力大时,容易产生变形,进而影响轮胎组设以及煞车性能,且其两侧壁的中空部散热效果有限, 煞车产生的摩擦热仍容易传导至轮圈内部,整体结构确有待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其具有更好的煞车散热和稳固支撑的效果,且整体结构成形容易、快速, 便利实用性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其包含有一个轮圈本体,是以碳纤维材料一体成形,该轮圈本体的截面呈框形,由至少一个桥板及平行的两个侧壁连接构成,于该桥板两端区隔出独立的一个内腔体与一个外腔体,该内腔体呈封闭状,该外腔体呈开口状,且该两个侧壁内侧形成有两个勾部;一个加强件,与该外腔体形状相匹配,且设于该外腔体内壁,该加强件具有一个内框及两个侧框,于该内框与两个侧框间设有数个中空部,且各该中空部间形成有一个肋部。优选的,该加强件的该两个侧框远离该内框的内、外端面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固定部及一个第二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设有呈弧状的一个凸部,该第二固定部朝侧框方向设有斜向内的一个锐角,以与该侧壁相互嵌卡固定,该两个勾部相对且远离该第一固定部的一端面呈弧状。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该轮圈本圈具有内、外腔体,该外腔体内部设有一加强件,该加强件的内框与两个侧框间设有数个中空部,以提供散热效果,且各该中空部间形成有肋部,可提供稳固支撑的功效,且整体结构成形容易、快速,确具极佳实用便利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该加强件内框与两个侧框间的数个中空部设计,使当轮圈本体的两个侧壁受煞车片夹持时,煞车产生的摩擦热除可借由其中一中空部的阻隔,若摩擦热传导至该内框时,可配合另一中空部的阻隔,以达提升散热功效的实用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该轮圈本体外腔体间内侧形成有两个勾部,且该勾部内侧设有弧状的一个第一固定部,另配合该两个勾部端面的弧状设计,可便利轮胎组设,以达便利实用性的功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该勾部外侧设有一个第二固定部,使其与碳纤维材料的侧壁间可产生相互嵌卡作用,提供稳固结合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成形后的组合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成形后的组合剖视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4图8为本技术第三Ξ实施例的组合剖视放大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轮圈本体11桥板12侧壁13内腔体14外腔体20加强件21槽道22内框23外框24侧框25中空部251第一中空部252第二中空部26肋部30第一固定部31第二固定部32勾部33端面34外壁35凸部36凹部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照图1图4,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其主要包含有 一轮圈本体10、及一加强件20。该轮圈本体10,呈框状杆体,其是以碳纤维材料一体成形,该轮圈本体10的截面系呈框形,由至少一个桥板11及呈平行的两个侧壁12连接构成,于该桥板11两个端区隔出独立的一个内腔体13与一个外腔体14,该内腔体13呈封闭状,供辐条的末端固设,该外腔体14呈开口状,以供轮胎组设。该加强件20,为金属材料,其具有封闭的一个槽道21且连接呈圈状,该加强件20 的截面系呈框形,具有一内框22、一外框23及两个侧框24,且该加强件20的形状与外腔体 14相匹配,于该内框22与两个侧框M间设有数个中空部25,且各该中空部25间形成有至少一个肋部26,于本实施例中,其是于各该侧框M内部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中空部251, 且该两个侧框M与内框22衔接处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中空部252,各该第一、第二中空部251、252间形成有一个肋部沈;该两个侧框M远离内框22的内、外端面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固定部30及一个第二固定部31,该第一固定部30设有呈弧状的一个凸部,该第二固定部31朝侧框M方向设有斜向内的一个锐角;该加强件20可为铝、钢、铝合金、钼铬合金、钛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材料的应用。本技术可利用碳纤维材料将与该外腔体14形状相匹配的加强件20层层包覆形成一外腔芯轴,且利用碳纤维材料层层包覆形成一内腔芯轴,再利用碳纤维材料将外腔芯轴与内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个轮圈本体,以碳纤维材料一体成形,该轮圈本体的截面呈框形,由至少一个桥板及平行的两个侧壁连接构成,于该桥板两端区隔出独立的一个内腔体与一个外腔体,该内腔体呈封闭状,该外腔体呈开口状,且该两个侧壁内侧形成有两个勾部;一加强件,与该外腔体形状相匹配,且设于该外腔体内壁,该加强件具有一个内框及两个侧框,于该内框与两个侧框间设有数个中空部,且各该中空部间形成有一个肋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个轮圈本体,以碳纤维材料一体成形,该轮圈本体的截面呈框形,由至少一个桥板及平行的两个侧壁连接构成,于该桥板两端区隔出独立的一个内腔体与一个外腔体,该内腔体呈封闭状,该外腔体呈开口状,且该两个侧壁内侧形成有两个勾部;一加强件,与该外腔体形状相匹配,且设于该外腔体内壁,该加强件具有一个内框及两个侧框,于该内框与两个侧框间设有数个中空部,且各该中空部间形成有一个肋部。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加强件具有封闭的一个槽道且连接呈圈状,该加强件的截面呈框形,且具有该内框及两个侧框。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轮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加强件的各该侧框内部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中空部,且该两个侧框与该内框衔接处分别设有至少一个第二中空部, 各该第一、第二中空部间形成有该肋部。4.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纤维轮圈结构,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季冰王景山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王景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