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门铰链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75273 阅读:2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门铰链夹具。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上的用于夹持铰链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用于夹持主铰链的第一夹持部和用于夹持副铰链的第二夹持部,所述夹持于夹持部上的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互相平行,所述夹具有两个位置状态,其中之一为两夹持部相分离且单独装设相应铰链部,另一种位置状态为两夹持部沿上述两平行销轴孔轴线所构成的平面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引导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重合并使上述两者处于正确装配位置,从而可实现铰链的可靠定位与夹持,极大的提升其工作效率,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部件装配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门铰链夹具
技术介绍
汽车门铰链是用于车身和车门的连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同一轴线回转且相互结合的部件的总称。以铰链制造过程来分大致分为冲压式铰链和型材式铰链,其中冲压式铰链因其形式简单、工艺性好且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冲压式铰链一般由主铰链、副铰链以及用于连接两者的轴套和轴销共同组成,以往的冲压式铰链装配方式都为人工将上述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率低下自不必说,其成品率也较低。目前,部分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铰链装配生产线实现汽车门铰链的机械化组装,然而,铰链装配若想实现机械化,又必然需要运用夹具来实现对于待装配件的准确定位及夹持固定,现有的夹具实际工作时均为直接固接在相应工序位上,工序切换时,只能依靠机械手的协同操作来实现组装件在各夹具上的装卸,也就是说,每次机械手对于待装配件进行重新装夹时,其前一工序的定位装配基准均被破坏,从而根本无法实现精确定位,更别说准确装配了,某些厂家为克服上述缺陷,只能在机械手装夹完毕后、各个工序开始前对其定位基准再重新设定并定位以及大量采用传感器以实现适时监控,不但致使其装置复杂化以及工序繁琐化,极大的增加了厂家的生产成本,同时由于增加大量电子设备,也导致了其出错率高,故障停机率高,维护极其频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随动式的汽车门铰链夹具,可实现铰链的可靠定位与夹持,极大的提升其工作效率,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维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门铰链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基座以及设置于基座上的用于夹持铰链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用于夹持主铰链的第一夹持部和用于夹持副铰链的第二夹持部,所述夹持于夹持部上的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互相平行,所述夹具有两个位置状态,其中之一为两夹持部相分离且单独装设相应铰链部,另一种位置状态为两夹持部沿上述两平行销轴孔轴线所构成的平面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引导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重合并使上述两者处于正确装配位置。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由于采用夹具与铰链随动的方式,通过移动基座来拖动整体夹具随动,也就是说,夹具在运动过程中仍然夹持主副铰链,其定位基准不产生变化, 实现了一次装夹即可满足相应工序定位及装配需要,避免了老式固定式夹具的定位基准重新设定并定位以及大量采用传感器导致的装置复杂化以及工序繁琐化问题,极大的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同时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3为图1的I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4及图8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的I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夹持铰链后的半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所应用的其中一种铰链装配机的结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种汽车门铰链夹具,所述夹具包括基座10以及设置于基座10上的用于夹持铰链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用于夹持主铰链的第一夹持部20和用于夹持副铰链的第二夹持部30,所述夹持于夹持部上的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互相平行,所述夹具有两个位置状态,其中之一为两夹持部相分离且单独装设相应铰链部,另一种位置状态为两夹持部沿上述两平行销轴孔轴线所构成的平面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引导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重合并使上述两者处于正确装配位置,如图1及图7-8所示。为便于理解,现将本专利技术所应用的其中一种装配机结构公示如下(下示以及图示 9中的夹具A即为本专利技术)该汽车门铰链自动装配机包括环形板90以及设置于环形板90中部的传送转盘 100,传送转盘100为间歇式转动,其盘面上布置有对应于工序个数的夹具A,传送转盘100 上设置有用于推送夹具A沿传送转盘100径向移动的推送机构110,环形板90板面上布置有夹具定位机构120以及工序执行机构130,推送机构110有两个位置状态,其中之一为推送夹具A伸出传送转盘100至夹具定位机构120处定位以便工序执行机构130进行该道工序装配,另一个位置状态为该道工序完结后带动夹具A缩回传送转盘100并与该道工序装配位的夹具定位机构120发生脱离,如图9所示。结合上述及图8可看出,在该装配机上的给料部对两夹持部单独装设相应铰链部,即可通过六工位的不停循环转动来实现在给料部的一次装夹满足全部工序定位及装配需要的要求,避免了老式夹具固定设置所引起的定位基准重新设定并定位以及大量采用传感器导致的装置复杂化以及工序繁琐化问题,极大的提升了其工作效率,同时结构简单且便于操作维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方案如图3及图6-7所示,所述第二夹持部30包括夹持底座31,所述夹持底座31固接于基座10上。为便于副铰链b可靠定位及快速安装,所述夹持底座31外形呈与副铰链凹处适配的“凸”字状,所述第二夹持部30还包括用于压紧副铰链b的气动压舌32,所述气动压舌32与两夹持部的运动行程间处于避让位置,同时,所述基座10上竖置有其引导方向与两夹持部运动方向平行的导轨40,所述导轨40上设置第一夹持部20,也就是说,实际两夹持部运动时,第二夹持部30是固定于基座10上不动的,而夹持有主铰链的第一夹持部20则沿导轨40运动至第二夹持部30处,这样是因为一方面考虑到通常的铰链装配工序主要集中在副铰链处,对于副铰链的准确定位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则是一夹持部移动一夹持部固定的方式较之两夹持部均移动而言,更易于对夹具进行准确定位及装配,进而有利于提高其装配效率,提升其成品率。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夹持底座31外形呈马鞍状,从而在装配时保证销轴的正确穿行,其夹持底座31的马鞍状凹部是需要保证与装配时的销轴穿行路线处于避让位置的, 也就是说,夹持底座31马鞍状凹部的凹入深度以避免干涉装配时的销轴穿行路线为准,从而确保装配时的销轴的正常穿行,同时,为确保副铰链的可靠快速定位及夹持,所述第二夹持部30的夹持底座31上设置有用于与副铰链定位孔适配的定位销33,定位销33分置于马鞍状夹持底座31的两侧并与副铰链两侧的定位孔构成配合关系。更进一步的,如图2、图5及图7所示,为具体实现第一夹持部20的夹持功能,所述第一夹持部20上设置夹持板21,所述夹持板21上设有与主铰链a定位孔适配的定位销部 22,所述第一夹持部20还包括与定位销部22配合压紧主铰链a的压舌23,所述压舌23与第一夹持部20的运动行程以及气动压舌32间均处于避让位置,也就是说,实际安装中,可如图7所示,将压舌23设置于夹持板21的板面外侧并与夹持板21配合压紧主铰链a,而气动压舌32则相应的安装于夹持底座31靠近导轨40的内侧部,从而一方面保证上述各部件不至于阻碍两夹持部的相对运动,另一方面当两夹持部夹持铰链靠合时,也确保了处于夹持板21的板面外侧的压舌23与处于夹持底座31靠近导轨40的内侧部气动压舌32两者互不干涉,从而保证了上述各部件的正常运行。更进一步的,如图1及图7-8所示,考虑到实际装配以及合理利用空间需要,所述第一夹持部20位于第二夹持部30正上方,同时,为实现上述位置关系,所述导轨40上设置滑台部41,所述夹持板21与滑台部41间连接有用于固接两者的连接部42。如图4所示,所述导轨40两侧部均固接有三角状支撑板50,所述支撑板50 —底边固接于基座10上,其一侧板面与导轨40—侧部贴合固接。众所周知,三角形是所有多边形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门铰链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包括基座(10)以及设置于基座(10)上的用于夹持铰链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包括用于夹持主铰链的第一夹持部(20)和用于夹持副铰链的第二夹持部(30),所述夹持于夹持部上的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互相平行,所述夹具有两个位置状态,其中之一为两夹持部相分离且单独装设相应铰链部,另一种位置状态为两夹持部沿上述两平行销轴孔轴线所构成的平面产生相对运动,最终引导两铰链的销轴孔轴线重合并使上述两者处于正确装配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岚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兴科石化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