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油机动车驱动装置,它通过大风叶轮受到机动车前进的自然风力驱动锥形齿轮箱内的齿轮,再通过皮带轮组驱动交流发电机,该发电机发出来的交流电通过自耦变压器稳变压,把220V正常电源通过四只充电机向四只蓄电池充电。同时通过ECU电脑芯片的指令,控制各个电磁阀不断对蓄电池进行合理的充电或放电,并有周期性的循环,重复的自动切换向直流电动机进行供电,保证直流电动机有足够的电能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自发电,自充电的功能,减少能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是一种低碳、节能、环保型产品。(*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驱动装置,特别是一种无油机动车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机动车一般采用柴油、汽油进行驱动。采用这类驱动方式的机动车,能源消耗大,噪音大,二氧化硫废气大,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易受环境污染或氧化,发动机易发生机械故障而寿命比较短,维修费用也比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油机动车驱动装置,以减少能源的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本技术以如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无油机动车驱动装置包括机械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所述机械部分的结构是安装在车顶部的大风叶轮1的驱动轴四与锥形齿轮箱2的纵向输入端相连接,锥形齿轮箱2的横向输出端与皮带轮组3连接,皮带轮组3与交流发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交流发电机4经下述电气控制部分的结构与直流电动机15形成连接,直流电动机15的输出轴与机动车离合器25联接,机动车离合器25经半轴27与驱动轮胎观行走的驱动条沈连接;所述电气控制部分的结构是交流发电机4的电压输出端与自耦变压器5的输入端连接,自耦变压器5的输出端以并联方式连接多个充电机的输入端,每个充电机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充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入端串联,每个充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出端分别与放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出端并联后与蓄电池的正极串联,蓄电池的数量与充电机的数量相同,所有充电机的负极输出端与所有蓄电池的负极、直流电动机15的负极依次串联,形成回路,与直流电动机15连接的电动机控制电磁阀16输入端与所有放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入端形成并联; ECU电脑芯片10的输出分别与上述电磁阀的控制端、直流电动机15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充电机及蓄电池的数量均为四组。本技术通过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后再转变成交流电,具有自产电,自充电的功能,同时通过电脑控制自动切换开关,轮流切换蓄电池给直流电动机供电以驱动机动车。本技术可以减少现有机动车的能源消耗,降低运行成本,是一种低碳、节能环保产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无油机动车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大风叶轮2——锥形齿轮箱3——皮带轮组4——交流发电机5——自耦变压器6——一充电机A7——一充电机B8——一充电机C9——一充电机DΙΟ-一ECU电脑芯片Ι 1-一蓄电池A12—一蓄电池B13—一蓄电池C14-一蓄电池D1 δ-一直流电动机16-一电动机控制电磁阀17—一充电控制电磁阀A19—一充电控制电磁阀B21—一充电控制电磁阀C23—一充电控制电磁阀D18—一放电控制电磁阀A20—一放电控制电磁阀B22—一放电控制电磁阀C24—一放电控制电磁阀D25—一驱动车离合器26—一驱动条27—一半轴28——轮胎29—一驱动轴30——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由机械结构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组成。机械部分的结构如下机动车顶部通过轴承30安装有直径两米的大风叶轮1,大风叶轮1的驱动轴四与内有锥形齿轮组的锥形齿轮箱2的纵向输入端连接,锥形齿轮箱2 的横向输出端与皮带轮组3连接,皮带轮组由两个直径为30厘米的大皮带轮和两个直径为 15厘米的小皮带轮构成,皮带轮组3的输出皮带轮安装在交流发电机4的输入轴上,交流发电机4经下述电气控制部分的结构与直流电动机15形成连接,直流电动机15的输出轴与机动车离合器25联接,机动车离合器25经半轴27与驱动轮胎观行走的驱动条沈连接。电气控制部分的结构如下交流发电机4的电压输出端与一个5000W自耦变压器 5的输入端连接,自耦变压器5的输出端以并联方式连接均为300W,72V,50A的充电机A 6、 充电机B 7、充电机C 8和充电机D 9的输入端,充电机A 6的正极输出端与充电控制电磁阀A17的输入端串联,充电机B 7的正极输出端与充电控制电磁阀B19的输入端串联,充电机C8的正极输出端与充电控制电磁阀C21的输入端串联,充电机D9的正极输出端与充电控制电磁阀D23的输入端串联,充电控制电磁阀A17的输出端与放电控制电磁阀A18的输出端并联后与蓄电池A11(72V,185A)的正极串联,充电控制电磁阀B19的输出端与放电控制电磁阀B20的输出端并联后与蓄电池B12(72V,185A)的正极串联,充电控制电磁阀C21 的输出端与放电控制电磁阀C22的输出端并联后与蓄电池C13(72V,185A)的正极串联, 充电控制电磁阀D23的输出端与放电控制电磁阀DM的输出端并联后与蓄电池D14(72V, 185A)的正极串联;上述四个充电机6、7、8、9的负极输出端与四个蓄电池11、12、13、14的负极、直流电动机15的负极依次串联,形成回路,连接直流电动机15的电动机控制电磁阀 16输入端与四个放电控制电磁阀18、20、22、24的输入端形成并联;E⑶电脑芯片10的输出分别与上述九个电磁阀16、17、18、19、20、21、22、23、M的控制端、直流电动机15的控制端连接。在机动车上安装本技术时,当机动车向前行驶时,大风叶轮1受到巨大的自然风驱动而高速旋转,以直径2米的大风叶轮,利用物理力学杠杆的原理,能极轻松通过驱动轴四驱动锥形齿轮箱2内的锥形齿轮转动,与之咬合的另一只锥形齿轮又驱动同轴的大皮带轮,大皮带轮又驱动小皮带轮,转速比为2 1,小皮带轮与另一大皮带轮同轴,该大皮带轮又驱动安装在交流发电机4输入轴上的小皮带轮,从而以4 1的综合转速比驱动交流发电机4。交流发电机4串联一个5000W的自耦变压器5,并联给四个300W,72V,50A充电机供电。四个充电机通过ECU电脑芯片10的控制指令,控制四个充电控制电磁阀不断的向四个蓄电池进行充电,同时通过ECU电脑芯片10的指令控制每个蓄电池间隔30分钟自动切换放电,四组蓄电池11 14在不断充电的情况下,蓄电池Al 1放电30分钟,蓄电池B12、 蓄电池C13、蓄电池D14仍在充电,30分钟后,蓄电池B12放电30分钟,蓄电池C13、蓄电池 D14、蓄电池All仍在充电,30分钟后,蓄电池C13放电30分钟,蓄电池D14、蓄电池All、蓄电池B12仍在充电,30分钟后,蓄电池D14放电30分钟,蓄电池All、蓄电池B12、蓄电池C13 仍在充电。在四组蓄电池不断得到充电时,每轮流到任何一组蓄电池放电都具备充电120 分钟了,所以充电2小时的蓄电池,在正常的情况下可放电30分钟,都趋于充放关系而得到平衡,具有周期性的,循环,重复的轮流放电功能,并且保持72V电压、180A的电源输出,供给直流电动机15。通过E⑶电脑芯片10的指令,当被充电蓄电池电压上升至77V,即自动切断充电电源,被放电蓄电池电压低于65V,即自动接通备用电源。同时,ECU电脑芯片10 具有线路保护功能和温度控制保护功能,若机动车发动机超负荷用电,即自动切断总线路, 整机停止工作状态;并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信号,当交流发电机4、直流电动机15、四个充电机、四个蓄电池或自耦变压器5升温大于或者等于85摄氏度,可自动语言报警,并提醒驾驶人员妥善处理。本技术采用自然风力驱动大风叶轮,大风叶轮的驱动轴又驱动皮带轮组,以 4 1的转速比驱动交流发电机,该发电机发出的交流电通过四只充电机向四只蓄电池充电,并由四个蓄电池给机动车的直流电动机供电实现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油机动车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机械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所述机械部分的结构是:安装在车顶部的大风叶轮(1)的驱动轴(29)与锥形齿轮箱(2)的纵向输入端相连接,锥形齿轮箱(2)的横向输出端与皮带轮组(3)连接,皮带轮组(3)与交流发电机(4)的输出轴连接,交流发电机(4)经下述电气控制部分的结构与直流电动机(15)形成连接,直流电动机(15)的输出轴与机动车离合器(25)联接,机动车离合器(25)经半轴(27)与驱动轮胎(28)行走的驱动条(26)连接;所述电气控制部分的结构是:交流发电机(4)的电压输出端与自耦变压器(5)的输入端连接,自耦变压器(5)的输出端以并联方式连接多个充电机的输入端,每个充电机的正极输出端分别与充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入端串联,每个充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出端分别与放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出端并联后与蓄电池的正极串联,蓄电池的数量与充电机的数量相同,所有充电机的负极输出端与所有蓄电池的负极、直流电动机(15)的负极依次串联,形成回路,与直流电动机(15)连接的电动机控制电磁阀(16)输入端与所有放电控制电磁阀的输入端形成并联;ECU电脑芯片(10)的输出分别与上述电磁阀的控制端、直流电动机(15)的输入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和明,李之明,
申请(专利权)人:李之明,苏和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