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苯并[9,10]菲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856167 阅读:3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含有苯并[9,10]菲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在该含有苯并[9,10]菲基的芳香族化合物中,中心苯环被苯并[9,10]菲基取代,且该中心苯环上的该苯并[9,10]菲基的间位被另一芳香基如苯并[9,10]菲基、芘基、苯基乙烯基、咔唑基苯基、或芳香基蒽基取代。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间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的热稳定性(Tg)优于已知的对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另一方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间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在用在OLED的发光层中作为主体材料或空穴传输层时也优于已知的对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含有苯并菲基(triphenylenyl)的芳香族化合物(或者称为基于苯并菲(triphenylene)的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涉及利用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的起源可追溯至1963年,Pope等人在研究单晶厚度为10-20 μ m的蒽时,发现在晶体两端施加高电压后可观察到蓝色荧光。由此,开启了在有机电致发光研究方面的第一波改善。然而,大面积生长单晶有难度。器件的驱动电压太高并且有机材料的效率低于无机材料。由于所述器件的缺点,所述器件未广泛应用于实际用途。自从美国festman Kodak公司的Tang及VanSlyke在1987年使用新的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真空热蒸镀非晶技术及异质结制作了含有电子/空穴传输层的多层有机膜器件之后,该领域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他们将4,4-(环己烷-1,1- 二基)双(N,N- 二对-甲苯基苯胺)(TPAC)用作空穴传输层,并将成膜性好的Alq3(三(8-羟基喹啉)铝(III))用作电子传输及发光层,利用真空蒸镀的方式制成60nm至70nm的薄膜,并以低功函的镁银合金为阴极,提高了电子和空穴的注入效率。上述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含有苯并[9,10]菲基的芳香族化合物,其结构如下:其中Ar1是苯并[9,10]菲基;和Ar2是苯并[9,10]菲基、芘基、苯基乙烯基、咔唑基苯基、或芳香基蒽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建鸿吴芳奕陈裕翰蔡吟谚
申请(专利权)人:国立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