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93930 阅读:6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为一立起的长形管体,包括车座结合端及减震凹槽,减震凹槽位于车座结合端的下方且由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外表面为基准面而向内凹设而成,减震凹槽的两相对内侧面分别定义为上内侧面及下内侧面,上内侧面位于车座结合端及下内侧面之间;减震凹槽位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呈贯通状;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有减震凹槽,因此使自行车车架立管具有纵向性的弹性,能够减缓传至骑乘者臀部的路面震动,骑乘者长途骑乘倍感舒适,不易疲劳。(*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为一立起的直形管体,并于顶端形成与自行车车座结合的车座结合端;但是,现有技术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为一直形圆管,并没有设计减震的结构,使得路面上产生的震动直接传至骑乘者臀部,骑乘者在长途骑乘时容易疲劳,舒适性不佳,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良。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并没有设计减震的结构,使得路面上产生的震动直接传至骑乘者臀部,骑乘者在长途骑乘时容易疲劳,舒适性不佳,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于车座结合端的下方设有减震凹槽,因此使自行车车架立管具有纵向性的弹性,能够减缓传至骑乘者臀部的路面震动,骑乘者能够舒服地长途骑乘,不易疲劳。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在减震凹槽内增设弹性体,能够提升减震的效果,舒适性及实用性很好。本技术所运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为一立起的长形管体,包括一车座结合端;以及—减震凹槽,其位于所述车座结合端的下方且由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外表面为基准面而向内凹设而成,所述减震凹槽的两相对内侧面分别定义为一上内侧面及一下内侧面, 所述上内侧面位于车座结合端及下内侧面之间;所述减震凹槽位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呈贯通状。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减震凹槽设有一位于上内侧面及下内侧面之间且呈平坦状的底部。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另设有一固设于所述减震凹槽内且形状与减震凹槽相匹配的弹性体。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减震凹槽设有一个以上的凹孔,所述弹性体设有呈凸出状且一对一地插设于一个以上的凹孔的一个以上的定位部。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弹性体设有一穿孔,所述穿孔的两开口分别朝向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左侧及右侧。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减震凹槽的开口朝向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前侧。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减震凹槽的开口朝向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后侧。本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可以获得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1.减震效果佳由于本技术在车座结合端的下方设有减震凹槽,能够使自行车车架立管具有纵向性的弹性,并减缓传至骑乘者臀部的路面震动,骑乘者能够舒服地长途骑乘,不易疲劳,舒适性很好;更进一步地,在减震凹槽内增设弹性体,能够提升减震缓冲的效果。2.减轻自行车车架立管的重量本技术的第一及第五优选实施例只有设置减震凹槽,与现有技术的自行车车架立管相比,重量相对减轻,能够提升骑乘速度,实用性很1 。3.结构精简本技术的减震结构精简,技术手段成本低且容易加工,实用性很1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结合自行车车座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5是本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第四优选实施例的弹性体的侧视图。图9是本技术第五优选实施例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及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10的第一优选实施例,为一立起的长形管体,如图1至3所示,包括一车座结合端11及一减震凹槽12等元件,其中如图1至3所示,自行车车架立管10的顶端定义为车座结合端11,车座结合端11 能够与一自行车车座S结合固定;车座结合端11与自行车车座S的结合方式属于现有技术且并不是本技术的重点,在此不详细描述。如图1至3所示,减震凹槽12位于车座结合端11的下方且由自行车车架立管10 的外表面为基准面而向内凹设而成,减震凹槽12的两相对内侧面分别定义为一上内侧面 121及一下内侧面122,上内侧面121位于车座结合端11及下内侧面122之间;减震凹槽12 位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呈贯通状;优选地,减震凹槽12设有一位于上内侧面121及下内侧面122之间且呈平坦状的底部123 ;优选地,减震凹槽12的开口朝向自行车车架立管10的前侧;本技术中,将自行车车架立管10朝向自行车把手的一侧定义为自行车车架立管10的前侧,而将自行车车架立管10朝向自行车后轮的一侧定义为自行车车架立管10的后侧。减震凹槽的截面形状亦可为V形,本技术对于减震凹槽的形状不作特定的限制。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第二优选实施例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另设有一以黏着方式固设于减震凹槽12A内且形状与减震凹槽12A相匹配的弹性体20A ;弹性体20A的材质可为橡胶、硅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如图5至7所示,本技术的第三优选实施例大致与第二优选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于减震凹槽12B的上内侧面121B设有一凹孔1MB,于弹性体20B的顶部设有一呈凸出状且插设于凹孔124B的定位部21B ;弹性体20B另设有一穿孔22B,穿孔22B的两开口分别朝向自行车车架立管IOB的左侧及右侧。如图8所示,本技术的第四优选实施例大致与第三优选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弹性体20C设有三个定位部21C,三个定位部21C能够分别插设于减震凹槽的相对应凹孔内(图中未示)。如图9所示,本技术的第五优选实施例大致与第一优选实施例相同,不同的是减震凹槽12D的开口朝向自行车车架立管IOD的后侧。本技术的重点在于设有减震凹槽12、12A、12B、12D,即能够发挥纵向(本技术定义的纵向为自行车车架立管10、10B、10D立起状态的上下延伸方向)的减震作用;而设置弹性体20A、20B、20C的作用在于进一步加强减震效果,弹性体20A、20B、20C不是实施本技术的必要条件,本技术对于减震凹槽12、12A、12B、12D的形状、位置以及是否设有弹性体20A、20B、20C不作特定的限制。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为一立起的长形管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座结合端;以及一减震凹槽,其位于所述车座结合端的下方且由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外表面为基准面而向内凹设而成,所述减震凹槽的两相对内侧面分别定义为一上内侧面及一下内侧面,所述上内侧面位于车座结合端及下内侧面之间;所述减震凹槽位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呈贯通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凹槽设有一位于上内侧面及下内侧面之间且呈平坦状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其特征在于另设有一固设于所述减震凹槽内且形状与减震凹槽相匹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减震作用的自行车车架立管,为一立起的长形管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车座结合端;以及一减震凹槽,其位于所述车座结合端的下方且由自行车车架立管的外表面为基准面而向内凹设而成,所述减震凹槽的两相对内侧面分别定义为一上内侧面及一下内侧面,所述上内侧面位于车座结合端及下内侧面之间;所述减震凹槽位于水平方向的两相对侧分别呈贯通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法尔克·尤尔根赖宏睿
申请(专利权)人:美利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