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载人潜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28788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两栖载人潜器,属于救援领域,其包括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履带机构(2)包括动力系统和底盘(22)、传动轮(23)和履带(24),其特征在于,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由解脱机构(3)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求援工作提供可靠、方便的工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方便,可用履带推进,也可用推进器推进,在水深处还可让履带机构解脱,以方便脱离险境。(*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救援领域,适用于矿难透水事故水下观察、探测和救助以及海洋、湖泊、河流、水库的水下观察、探测和搜救。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无有效的救援装备,因此,当出现险情时,缺乏救援手段,不能有效实施救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两栖载人潜器,用于求援处于危险环境的人员,既可用履带机构推进,又可在水深处用推进器推进。一种两栖载人潜器,包括潜器主体和履带机构,履带机构包括动力系统和底盘、传动轮和履带,其特征在于,潜器主体和履带机构由解脱机构连接在一起,潜器主体包括耐压壳体,耐压壳体前端有救生通道接口,在耐压壳体上面有出口,出口上安装有舱口盖,在耐压壳体后端安装有主推进器,在耐压壳体内设有电池舱和高压气瓶,在耐压壳体内部前端设有有线手操盒,在耐压壳体内的上部设有涵道和压载水舱,耐压壳体前端上部装有水下照明灯,在耐压壳体后端连接有脐带缆。在耐压壳体内部前端有综合显控屏,在耐压壳体前端上部装有水下摄像机。在耐压壳体前端有彩色图像声纳。在耐压壳体外壳上可有多个推进器。本技术为求援工作提供可靠、方便的工具,本技术操作方便,可用履带推进,也可用推进器推进,在水深处还可让履带机构解脱,以方便脱离险境。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外观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压载水舱16在本技术上的结构示意图;图4、涵道15在本技术上的结构示意图;图5、图1左视图;其中,1为潜器主体,2为履带机构,3为解脱机构,4为耐压壳体,5为救生通道接口,6为舱口盖,7为主推进器,8为垂直推进器,9为艏侧推进器,10为尾侧推进器,11为电池舱,12为脐带缆,13为高压气瓶,14为储物箱,15为涵道,16为压载水舱,17为综合显控屏,18为有线手操盒,19为水下摄像机,20为水下照明灯,21为彩色图像声纳,22为动力系统和底盘,23为传动轮,24为履带。-->具体实施方式一种两栖载人潜器,包括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履带机构2包括动力系统和底盘22、传动轮23和履带24,其特征在于,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由解脱机构3连接在一起,潜器主体1包括耐压壳体4,耐压壳体4前端有救生通道接口5,在耐压壳体4上面有出口,出口上安装有舱口盖6,在耐压壳体4后端安装有主推进器7,在耐压壳体4内设有电池舱11和高压气瓶13,在耐压壳体4内部前端设有有线手操盒18,在耐压壳体4内的上部设有涵道15和压载水舱16,耐压壳体4前端上部装有水下照明灯20,在耐压壳体4后端连接有脐带缆12。在耐压壳体4内部前端有综合显控屏17,在耐压壳体4前端上部装有水下摄像机19。在耐压壳体4前端有彩色图像声纳21。在耐压壳体4外壳上可有多个推进器。载人潜器是水下作业尤其是水下救助作业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载人潜水器在矿山救助上运用自身的关键技术是水陆两栖功能和超高导航机动能力,因此要求体积小,性能强,在结构设计上要有良好的线性和高度的防缠能力,由于透水事故可能是出现浸水和不浸水的多段巷道,所以潜器要考虑水陆两用的履带结构设计,而且两种潜器的履带机构与潜器主体都是要分体可拆式的,一是不必要时可不带,二是一旦出现缠绕时可脱离。载人潜器的设计最大限度的小型化,所以救援人员不宜过多,原则上2~4人,要降低使用性能保证操纵性能,要通过尽可能快地单次救援周期,保证整体救援周期。实施例一:本技术由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两个大部分组成。潜器主体1由耐压壳体4、救生通道接口5、舱口盖6、主推进器7、垂直推进器8、艏侧推进器9、尾侧推进器10、电池舱11、脐带缆12、高压气瓶13、储物箱14、涵道15、压载水舱16、解脱机构3、综合显控屏17、有线手操盒18、水下摄像机19、水下照明灯20、彩色图像声纳21等组成。储物舱14内配备简易潜水装具、再生药板、呼吸用富氧高压空气、急救药箱、应急食品、杂物袋等物资。履带机构2由动力系统/底盘22、解脱机构3、传动轮23、履带24等组成。潜器上部为潜器主体1,下部为履带结构2。潜器主体1直径1.2米,长度2.5米;履带长2米,宽1.2米,高0.2米。履带机构2与潜器主体1通过解脱机构3联接,可由舱内控制解脱。履带机构2解脱后,潜器主体1可单独在水中行驶,这样可进一步满足狭小空间内的人员救助通行需求;或是在履带24被缠绕的情况下,丢弃履带机构2以保证潜器主体1内人员能安全返回。本技术舱内设计满载4人(含驾驶员),每次往返能同时救援3人。本技术推进器和履带动力系统22采用直流电机拖动,由位于本技术舱室底部的电池舱11供电。本技术在水中可用推进器或履带行走,在岸上通过履带行走。在本技术耐压壳4上部有压载水舱16,通过控制舱内阀门给压载水舱16充放气即可调整压载水舱16内的水量,从而改变本技术的浮力,使得本技术能在水中呈零浮力运行,到达岸边后吹空压载水舱16,减轻潜器陆地行进重量。本技术尾部有脐带缆12,采用高纤度复合材料制成,内含供气气管、通信线、高强度纤维绳,集供气、通信、拖曳等能力于一体,同时本技术具备脐带破断器,在脐带缆12被缠绕无法解脱的情况下,可将脐带12丢弃以保证本技术能安全返回。-->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主要由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两个大部分组成;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通过解脱机构3连接在一起。如图2所示,所述本实用潜器主体1由耐压壳体4、救生通道接口5、舱口盖6、主推进器7、垂直推进器8、艏侧推进器9、尾侧推进器10、电池舱11、脐带缆12、高压气瓶13、储物箱14、涵道15、压载水舱16、解脱机构3、综合显控屏17、有线手操盒18、水下摄像机19、水下照明灯20、彩色图像声纳21等组成。储物舱14内配备简易潜水装具、再生药板、呼吸用富氧高压空气、急救药箱、应急食品、杂物袋等物资。履带机构2由动力系统/底盘22、解脱机构3、传动轮23、履带24等组成。如图3所示,所述在本技术耐压壳上部有压载水舱16,通过控制舱内阀门给压载水舱充放气即可调整压载水舱内的水量,从而改变本技术的浮力,使得本技术能在水中呈零浮力运行,到达岸边后吹空压载水舱,减轻本技术陆地行进重量。如图4所示,本技术垂直推进器8采用涵道15进排水设计,如下图所示,垂直推进器8的进排水口在本技术腰部两侧中线位置和本技术顶部中心位置,垂直推进器8通过吹、吸涵道口水流产生上下两个方向的推力。本技术涉及一种矿难透水事故及水下施救设备,其采用特殊设计的两栖载人潜器具备体积小,动作灵活可靠,对人员保护周全,具备水陆两栖功能,较好的观察和导航能力且采用流线型外形具有高度的防缠能力,可用于透水事故出现透水和不透水的多段矿道。本技术采用水陆两用的履带结构设计,而且履带机构与本技术主体都是分体可拆式的,在不需要时可以拆除,在需要时可以配备,在履带被缠绕的情况下,可以将履带丢弃。本技术的设计最多能容纳4人,在保证矿道内可用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潜器出入矿道的次数。本技术具备履带和推进器两种动力方式,本技术主体和履带机构可解脱,既实现可履带行进,又可水下推进器行进。本技术耐压壳体采用流线型设计,防缠绕能力强,适合矿道、复杂水下工作环境。本技术配备水下摄像机、照明灯、彩色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栖载人潜器,包括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履带机构(2)包括动力系统和底盘(22)、传动轮(23)和履带(24),其特征在于,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由解脱机构(3)连接在一起,潜器主体(1)包括耐压壳体(4),耐压壳体(4)前端有救生通道接口(5),在耐压壳体(4)上面有出口,出口上安装有舱口盖(6),在耐压壳体4后端安装有主推进器(7),在耐压壳体(4)内设有电池舱(11)和高压气瓶(13),在耐压壳体(4)内部前端设有有线手操盒(18),在耐压壳体(4)内的上部设有涵道(15)和压载水舱(16),耐压壳体(4)前端上部装有水下照明灯(20),在耐压壳体(4)后端连接有脐带缆(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栖载人潜器,包括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履带机构(2)包括动力系统和底盘(22)、传动轮(23)和履带(24),其特征在于,潜器主体(1)和履带机构(2)由解脱机构(3)连接在一起,潜器主体(1)包括耐压壳体(4),耐压壳体(4)前端有救生通道接口(5),在耐压壳体(4)上面有出口,出口上安装有舱口盖(6),在耐压壳体4后端安装有主推进器(7),在耐压壳体(4)内设有电池舱(11)和高压气瓶(13),在耐压壳体(4)内部前端设有有线手操盒(18),在耐压壳体(4)内的上部设有涵道(15)和压载水舱(1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景华龙峰纪炜綦森声褚伟安毅张先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五○试验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