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72024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稳压腔、进气支管,进气歧管是以其前后中心竖平面为对称面的前后对称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质量轻、结构强度高、进气延程阻力小、气压损失小、进气均匀的,从而提高发动机功率、扭矩,降低排放,适用作增压汽油发动机的进气装置。(*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配件,具体地说,是一种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
技术介绍
伴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其排放法规、燃油经济性及舒适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此增压、缸内直喷等技术在汽油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合理组织发动机进气、提高发动机各缸进气均勻性便显得尤为重要,发动机各缸进气均勻是实现发动机稳定工作的重要前提。进气歧管作为发动机的进气装置,现有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稳压腔与进气支管搭配不合理,往往造成发动机进气阻力大、进气压力损失大、进气不均勻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增压发动机不能有效输出理想的功率及扭矩,除此之外发动机工作粗暴、发动机工作噪音大、各缸工作不均勻、发动机寿命缩短等现象频发。另外,大部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采用金属材料,通过铸造工艺制成的进气歧管较为笨重,致使发动机整机重量很难得到有效降低,从而加剧了发动机燃油消耗;金属进气歧管表面粗糙度较高,发动机进气阻力大、各缸进气不均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质量轻、结构强度高、进气延程阻力小、气压损失小、进气均勻的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从而提高发动机功率、扭矩,降低排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稳压腔、进气支管,其特别之处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是以其前后中心竖平面为对称面的前后对称结构。该结构保证发动机进气气流所流经的距离具有统一性,使各缸进气阻力保持一致,为进气均勻性提供保障。作为本技术的优化,所述稳压腔内部迎对气流进入方向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有一对,以所述对称面为对称平面对称分布,它们的俯视状态呈“逆时针旋转90°八字”状。导流板的作用是引导流体流动,以达到预定的流动效果。导流板布置在正对气流进入方向,以对称方式设置,一方面可加强稳压腔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削弱进入进气歧管的压力波动,进而可保证发动机各缸的进气均勻性,提高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优化排放。导流板与对称面间的夹角优选为15-20°,可保证导流板的上述技术效果得到较佳体现;该角最佳取值18°,导流效果最佳。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化,所述进气歧管外表面布满与管壁等厚度的筋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化,稳压腔外壁处的筋板为井字状筋板,进气支管外壁处筋板为三字状筋板。在现有
中,进气歧管存在结构强度不够、进气噪音大等问题,本专利申请技术方案中稳压腔外壁筋板井字状布置,进气支管外壁处筋板三字状布置,两种筋板布置可提高进气歧管本身结构强度及其抗爆能力,可提高进气歧管本身固有频率,进而降低进气噪音。筋板的设计可加强进气歧管整体结构的强度、提高进气歧管抗爆能力、降低进气噪音;筋板与管壁等厚度设计可保证进气歧管在制造成型过程中本体材料收缩量一致,进而提升进气歧管的成品率。对筋板的形状进行限定,不仅使进气歧管外观更具美感,更因进气支管外表面面积小,外壁处筋板采用三字状布置,足以满足进气支管处的结构强度要求, 若采用井字状布置,其模具结构设计较为复杂、模具费用高等;而稳压腔外表面面积大,筋板采用井字状布置能够满足稳压腔结构强度要求,若采用三字状筋板,则不能满足其强度要求。本技术的其它特征还有可以用非金属材料制作。可以减轻发动机整机重量,使得发动机升质量指标得到进一步降低,满足发动机轻量化要求,进而优化了燃油消耗,使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得到进一步提尚。经一维软件计算确定了稳压腔容积与进气管长度的合理搭配,再通过三维建模工具和分析工具共同确定稳压腔及进气支管形状。通过上述设计手段,可减小进气歧管的进气压力损失、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实现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的全面提升。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所提供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质量轻、结构强度高、进气延程阻力小、气压损失小、进气均勻,从而提高发动机功率、扭矩,降低排放。本技术适用于增压汽油发动机,作为其进气装置。本技术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图3分别是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俯视图、仰视图。图中1-进气歧管,2-导流板,3-稳压腔,4-进气支管,5-稳压强外壁加强筋, 6-进气支管外壁加强筋,7-导流板与对称面间的夹角。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图1-图3所示为一种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1,包括稳压腔3、进气支管4。该进气歧管1是以其前后中心竖平面为对称面的前后对称结构(如图2、图3所示),保证发动机进气气流所流经的距离具有统一性。稳压腔3内部设有一对用于引导流体流动以达到预定流动效果的导流板2,导流板2于面对气流进入方向位置处设置,相对于进气歧管1的对称面对称分布。参考图3,两导流板的俯视状态是呈“逆时针旋转90°八字”状分布的,每一导流板2与对称面间的夹角 7为18°。导流板2可加强稳压腔3的结构强度,还可削弱进入进气歧管1的压力波动,进而可保证发动机各缸的进气均勻性,提高发动机工作的稳定性、优化排放。进气歧管1外表面布满与管壁等厚度的板状加强筋,可加强进气歧管整体结构的强度、提高进气歧管抗爆能力、降低进气噪音。为使上述进气歧管达到上述技术效果以及使进气歧管外观更具美感,将稳压腔3外壁加强筋5设计为井字状,而进气支管4外壁加强筋 6设计为三字状。本实施例的进气歧管1采用非金属材料制作,可减轻发动机整机重量,优化燃油消耗,使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中的稳压腔容积与进气管长度,是经一维软件计算后而确定的合理搭配,再通过三维建模工具和分析工具共同确定稳压腔及进气支管形状。通过上述设计手段, 可减小进气歧管的进气压力损失、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使燃烧更加充分,从而实现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的全面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稳压腔、进气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是以其前后中心竖平面为对称面的前后对称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包括稳压腔、进气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是以其前后中心竖平面为对称面的前后对称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增压发动机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腔内部迎对气流进入方向处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有一对,以所述对称面为对称平面对称分布,它们的俯视状态呈“逆时针旋转90°八字”状。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胜强林文侯振鹏王文琦刘吉春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