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6663652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阳极层、第二导线、绝缘层、第一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与阴极层。阳极层配置于基板上,包括第一与第二次电极以及连接第一与第二次电极的第一导线,第一与第二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二导线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第一与第二次电极之间。绝缘层配置于第一与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上,具有暴露出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与第二导线的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开口。第一与第二有机发光层分别配置于第一与第二开口。阴极层配置于第一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上且填入第三开口,且经由第三开口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且具体地,涉及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及其 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有机发光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有轻薄、自发光、低消耗功率、 不需背光源、无视角限制及高反应速率等优良特性,已被视为平面显示器的明日之星。另外 无源式有机发光装置可在轻薄、可挠式的基材上形成阵列结构,所以也非常适合应用于照 明,一般预估有机发光装置的发光效率提升至100Lm/W以上,且演色性高于80以上时,即有 机会取代一般照明光源,因此有机发光装置在照明设备上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大面积有机发光装置中,由于有机发光装置由电流驱动,因此走线阻抗可能会 造成发光区的亮度分布不均。一般的作法是将大面积有机发光装置分成多个小面积区块的 发光单元,其中横向的发光单元之间采用串联方式连结,以及串联的部分在纵向上以并联 方式连结。换言之,在两相邻发光单元之间配置桥接线路,使得整个发光区能达到较一致的 亮度。然而,上述桥接线路的设置会降低有机发光装置整体的开口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与优选的开口率。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所制作的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 亮度与优选的开口率。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其包括基板与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包括 第一阳极层、第二导线、第一绝缘层、第一有机发光层、第二有机发光层以及第一阴极层。第 一阳极层配置于基板上,包括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连接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 的第一导线,其中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二导线配置于基板 上,位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之间。第一绝缘层配置于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 二导线上,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 及第三开口。第一有机发光层配置于第一开口中。第二有机发光层配置于第二开口中。第 一阴极层配置于第一有机发光层与第二有机发光层上且填入第三开口中,其中第一阴极层 经由第三开口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阴极层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包括相同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包括相同材料。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实质 上排列于第二方向,其中第二发光单元包括配置于基板上的第二阳极层,第二阳极层与第 二导线电性连接,使第二发光单元的第二阳极层经由第二导线与第一发光单元的第一阴极 层电性连接,以在第二方向上串联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阳极层包括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连接第 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的第三导线,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导线与第三导线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发光单元还包括第四导线、第二绝缘层、第三发 光层、第四发光层以及第二阴极层。第四导线配置于基板上且位于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 极之间。第二绝缘层配置于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上,且具有分别暴露出第 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的第四开口、第五开口以及第六开口。第三发光层配置 于第四开口中。第四发光层配置于第五开口中。第二阴极层配置于第三发光层与第四发光 层上且填入第六开口中,其中第二阴极层经由第六开口与第四导线电性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次电极与第三次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第一有 机发光层与第三发光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且第一有机发光层与第三发光层覆盖第一次 电极、第三次电极以及间隙并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之间具有一间隙,第二有 机发光层与第四发光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且第二有机发光层与第四发光层覆盖第二次 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间隙并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阴极层实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与第一发光单元实质 上排列于第一方向,其中第三发光单元包括配置于基板上的第三阴极层,第三阴极层与第 一发光单元的第一阴极层电性连接,以在第一方向上并联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三发光单元。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阴极层与第三阴极层在结构上为彼此连结并实 质上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首先,于基板上形成第一图案化导 体层,第一图案化导体层包括第一导线、第二导线、第三导线以及第四导线,其中第二导线 与第三导线电性连接。接着,于基板上形成第二图案化导体层,第二图案化导体层包括第 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第三次电极以及第四次电极,其中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实质上 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一次电极与第三次 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第二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二方向,第一导线 电性连接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第二导线位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之间,第三导 线电性连接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位于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之间, 其中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一导线构成第一阳极层,第三次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 第三导线构成第二阳极层。然后,于基板上形成绝缘层,且绝缘层具有分别暴露出第一次电 极、第二次电极以及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以及分别暴露出第三次 电极、第四次电极以及第四导线的第四开口、第五开口以及第六开口。接着,于绝缘层上形 成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其中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填入第一 开口与第四开口中,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填入第二开口与第五开口中。而后,于第一图案 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上形成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其 中第一图案化阴极层配置于第一次电极与第二次电极上且填入第三开口中,第二图案化阴 极层配置于第三次电极与第四次电极上且填入第六开口中,其中第一图案化阴极层经由第 三开口与第二导线电性连接以及第二图案化阴极层经由第六开口与第四导线电性连接。6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实 质上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与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实质上在第一 方向上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层实质上在 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图案化阴极层与第二图案化阴极层实质上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且第 一图案化阴极层横跨(cross over)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及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以及 第二图案化阴极层横跨第一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及第二图案化有机发光层。基于以上所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中,发光单元的配置方式 与连接方式使得有机发光装置具有一致的亮度与优选的开口率。附图说明图IA至图ID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俯视图。图2A至图2D为沿图IA至图ID的A-A,线、B_B,线以及C_C,线的剖面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置的俯视图。图3B为沿图3A的A-A,线、B-B’线以及C-C’线的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有机发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发光装置,包括:基板;以及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阳极层,配置于该基板上,包括第一次电极、第二次电极以及连接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的第一导线,其中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实质上排列于第一方向;第二导线,配置于该基板上,位于该第一次电极与该第二次电极之间;第一绝缘层,配置于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以及该第二导线上,具有分别暴露出该第一次电极、该第二次电极以及该第二导线的第一开口、第二开口以及第三开口;第一有机发光层,配置于该第一开口中;第二有机发光层,配置于该第二开口中;以及第一阴极层,配置于该第一有机发光层与该第二有机发光层上且填入该第三开口中,其中该第一阴极层经由该第三开口与该第二导线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振祺常鼎国陈介伟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