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秦世先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6612996 阅读:2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包括窑体,所述窑体上设有预热挥焦区、排烟区和高温烧成区,所述排烟区设在预热挥焦区与高温烧成区之间,所述排烟区内设有前、后排烟口,前、后排烟口分别与前、后排烟支管相连接,所述前、后排烟支管分别与设在窑体项部的排烟主管连通,排烟主管的末端依次设置有配冷风管、排烟风机和烟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节能环保、排烟口排列形式可多样选择、更有利于平衡窑内压力、隔热保温性能好、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用引自辊道窑或隧道窑高温烧成区的高温烟气,对预热挥焦区产生的有毒污染成份的低温烟气进行补燃净化,从而达到环保排放要求的排烟系统,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烧制泡沫陶瓷或稀土氧化物产品的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的辊道窑或隧道窑烧制泡沫陶瓷或稀土氧化物产品过程中,在预热挥焦区产生的约100°c 550°C低温烟气未经处理前含有大量的有毒污染成份,烟气通常由前窑(窑头或预热挥焦区)的各个排烟口抽出,汇入窑炉外部的排烟管道中,排烟管道中的烟气温度较低(约100°C 250°C ),达不到烧失烟气中有毒污染成份的温度要求(要求约 500°C 800°C ),只在窑炉的外部排烟道中砌筑轻质隔热保温砖做补燃室的内隔热层,补燃室处增设燃烧器加温进行二次补燃,烧失烟气中有毒污染成份后才排空;甚至有的窑炉对烟气未净化就直接偷排,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传统窑炉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烟气净化的效果一般,不能完全达到环保要求,且还额外增加了单位产品的能耗,比较耗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环保、排烟口排列形式可多样选择、窑内压力平衡、隔热保温性能好、安全可靠、生产成本低的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包括窑体,所述窑体上设有预热挥焦区、排烟区和高温烧成区,所述排烟区设在预热挥焦区与高温烧成区之间,所述排烟区内设有前、后排烟口,前、后排烟口分别与前、后排烟支管相连接,所述前、后排烟支管分别与设在窑体顶部的排烟主管连通,排烟主管的末端依次设置有配冷风管、排烟风机和烟囱。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优化,所述排烟区的顶部设有前、后顶排烟罩,所述前、后顶排烟罩内形成两个供低、高温烟气通过的通道并与排烟主管连通;所述排烟主管内设有补燃室,补燃室内设有热电偶,所述补燃室内锚固陶瓷纤维板;所述前、后顶排烟罩内锚固陶瓷纤维板。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前、后排烟口可呈一字形、品字形分布于排烟区的窑墙底部或侧边;所述前、后排烟口上皆设置有烟气流量调节阀门,所述冷风管的入口端设置有风量控制阀门;所述前、后顶排烟罩上设置有烟气流量调节阀门;所述排烟主管通过支架固定在窑体的顶部;所述前、后排烟支管可以设置在排烟区的窑墙同侧,也可以对称设置在排烟区的窑墙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此排烟系统不需要在窑外排烟管道上另增设燃烧器进行加温补燃,较传统烧制泡沫陶瓷或稀土氧化物产品的窑炉烟气净化的效果更好,烟气排3放不但能达到环保要求,而且能耗较低,比较节能;此排烟系统的排烟口布置于低温预区与高温烧成区之间,排烟口排列形式可多样选择,适应烧制的产品范围更广,更有利于窑炉排烟时平衡窑内压力,使得窑内趋于均温;此排烟系统的补燃室内隔热层锚固陶瓷纤维板,而传统的窑炉排烟系统的补燃室内隔热层砌筑轻质隔热耐火砖,陶瓷纤维板比轻质隔热耐火砖质量轻、导热系数小,隔热保温性能更好;此排烟系统更适合用于烧制如泡沫陶瓷或稀土氧化物这类在低温预热时就挥发出有毒污染成份低温烟气的产品。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用于辊道窑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立面图;图2是本技术用于辊道窑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截面图;图3是本技术用于辊道窑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截面图;图4是本技术用于辊道窑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立面图;图5是本技术用于辊道窑时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截面图;图6是本技术用于辊道窑时的第四种实施方式截面图;图7是本技术用于隧道窑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立面图;图8是本技术用于隧道窑时的第一种实施方式截面图;图9是本技术用于隧道窑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立面图;图10是本技术用于隧道窑时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包括窑体1,所述窑体1上设有预热挥焦区2、排烟区3和高温烧成区4,所述排烟区3设在预热挥焦区2与高温烧成区4之间,所述排烟区3内设有前、后排烟口 5、6,前、后排烟口 5、6分别与前、后排烟支管51、61相连接,所述前、后排烟支管51、61分别与设在窑体1顶部的排烟主管7连通,排烟主管7的末端依次设置有配冷风管8、排烟风机9和烟囱10 ;所述前排烟口 5的排烟口收集来自预热挥焦区2产生的低温烟气,后排烟支管6的排烟口收集来自高温烧成区4的高温烟气,低温烟气与高温烟气在排烟主管7的补燃室13内汇合,低温烟气中的有毒污染成份通过高温烟气加温补燃烧失,净化后的烟气温度一般还较高,需经配冷风管8掺入室内空气后,烟气温度降低了,由排烟风机9经烟囱 10排空。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优化,所述排烟区3的顶部设有前、后顶排烟罩11、12,所述前、后顶排烟罩11、12内形成两个供低、高温烟气通过的通道并与排烟主管7连通;所述前、后顶排烟罩11、12由耐热不锈钢板焊制而成,所述排烟主管7内设有补燃室13,补燃室 13内设有热电偶14,所述补燃室13内锚固陶瓷纤维板15,外包保温纤维毯和装饰铝皮;所述前、后顶排烟罩11、12内锚固陶瓷纤维板15。作为对上述实施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前、后排烟口 5、6可呈一字形、品字形分布于排烟区3的窑墙底部或侧边;所述前、后排烟口 5、6上皆设置有烟气流量调节阀门 16,所述冷风管8的入口端设置有风量控制阀门17 ;所述前、后顶排烟罩11、12上设置有烟气流量调节阀门16 ;所述排烟主管7通过支架18固定在窑体1的顶部;所述前、后排烟支管51、61可以设置在排烟区3的窑墙同侧,也可以对称设置在排烟区3的窑墙两侧。 此外,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技术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包括窑体(1),所述窑体(1)上设有预热挥焦区O)、排烟区C3)和高温烧成区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区C3)设在预热挥焦区⑵与高温烧成区⑷之间,所述排烟区⑶内设有前、后排烟口(5、6),前、后排烟口 (5,6)分别与前、后排烟支管(51,61)相连接,所述前、后排烟支管(51,61)分别与设在窑体(1)顶部的排烟主管(7)连通,排烟主管(7)的末端依次设置有配冷风管(8)、排烟风机 (9)和烟囱(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区(3)的顶部设有前、后顶排烟罩(11、12),所述前、后顶排烟罩(11、12)内形成两个供低、高温烟气通过的通道并与排烟主管(7)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主管(7)内设有补燃室(13),补燃室(1 内设有热电偶(14),所述补燃室 (13)内锚固陶瓷纤维板(1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顶排烟罩(11、12)内锚固陶瓷纤维板(15)。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排烟口(5、6)可呈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辊道窑或隧道窑净化烟气的排烟系统,包括窑体(1),所述窑体(1)上设有预热挥焦区(2)、排烟区(3)和高温烧成区(4),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烟区(3)设在预热挥焦区(2)与高温烧成区(4)之间,所述排烟区(3)内设有前、后排烟口(5、6),前、后排烟口(5、6)分别与前、后排烟支管(51、61)相连接,所述前、后排烟支管(51、61)分别与设在窑体(1)顶部的排烟主管(7)连通,排烟主管(7)的末端依次设置有配冷风管(8)、排烟风机(9)和烟囱(1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世先刘勇易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秦世先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