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Mo-W-Cu合金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198356 阅读:3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合金制备方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o-W-Cu合金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解决Mo-W-Cu合金存在致密度低、合金颗粒粒径大、抗拉强度弱等不足。本发明专利技术Mo-W-Cu合金的制备方法如下:1)原料混粉:取一定质量分数的钼粉、钨粉和铜粉球磨制得原料粉;2)机械制粉:向球磨罐中加入不锈钢球和乙醇,球磨制得复合粉末;3)压型:将复合粉末放入橡胶包套中,冷等静压压制成压型坯体;4)烧结:将压型坯体放入烧结炉制得Mo-W-Cu液相烧结体;5)热挤压:将Mo-W-Cu液相烧结体加热并进行热挤压变形加工,制成Mo-W-Cu合金。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烧结温度低,晶粒细,组织结构理想,材料致密度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合金制备方法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Mo-Cu合金具有足够的高温强度,优良的抗高温燃气烧蚀性能和抗电弧腐蚀性能以及抗热震性能,可作为高温结构材料、电触头材料、电火花加工电极材料等;Mo-Cu合金还具有高的热导系数和合适的热膨胀系数,可作为大功率器件的封装材料,如半导体基片、 模块基片、高性能发动机零部件材料及其它热沉材料;将Mo-Cu合金与其它金属、陶瓷等复合,还可以制成性能过度变化的梯度功能材料,可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机械、冶金、航天、 航空和军工等行业。但Mo-Cu合金作为高温状态下使用的结构材料,其抗拉强度仍不能满足部分重要零部件的使用要求,因此,在Mo-Cu合金的基础上添加元素钨,制备成Mo-W-Cu 合金,可明显提高Mo-Cu合金的拉伸强度,而塑性不会明显降低。作为军工材料,除了要求Mo-W-Cu合金具有高的热导系数外,还要求具有高的气密性和严格的热膨胀系数,这就需要Mo-W-Cu合金全致密。传统的Mo-W-Cu合金制备方法为混粉液相烧结法和熔浸法。采用混粉液相烧结法制备的Mo-W-Cu合金难以达到较高的致密度与组织结构,致密度只有94 95%左右,人们常通过增加成型压力和提高烧结温度来提高其致密度,但是增加成型压力虽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最终密度,却仅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且作用有限;提高烧结温度也可使致密度明显提高,但对烧结条件要求苛刻,并且高温下晶粒尺寸变大,液相铜过分溢出,容易造成成分不均勻。熔浸法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致密度,但微观组织控制困难,材料性能难以保证,且需要进行表面处理。机械合金化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制备工艺,近年来备受关注。机械活化是机械合金化的前期,它通过高能球磨,使粉末在频繁碰撞过程中发生强烈的塑性变形,因加工硬化而破碎,碎裂后粉末露出的新鲜原子表面又极易发生焊合,反复的破碎-焊合,使组织结构不断细化,缺陷增多,活性增大,从而促进烧结,提高合金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致密度高、合金颗粒粒径小、抗拉强度高的 Mo-W-Cu合金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Mo-W-Cu合金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混粉按照以下质量分数钼粉75 80%、钨粉10 15%、铜粉5 15% 取钼粉、钨粉和铜粉于球磨罐中,在球磨机上混粉30 40分钟,制得原料粉;2)机械制粉向步骤(1)的球磨罐中加入不锈钢球和原料粉重量2 4%的乙醇, 然后在氩气气体保护下球磨20 30小时,制得复合粉末;3)压型将复合粉末放入橡胶包套中,于190 220MPa压力下保压10 20分钟, 冷等静压压制成压型坯体;4)烧结将压型坯体放入烧结炉中,以200 250°C /h的速度升温至1300 1400°C,保温1 1. 5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出炉制得Mo-W-Cu液相烧结体;5)热挤压将Mo-W-Cu液相烧结体加热至950 1000°C,进行热挤压变形加工,变形率为30 40%,热挤压后在640 660°C进行消除应力退火,退火保温时间为1 1. 5 小时,保温后随炉冷却至200°C,出炉冷却至室温,制成Mo-W-Cu合金。其中本专利技术优选的机械制粉中不锈钢球与原料粉的重量比为10 20 1,球磨罐的填充系数为0.4 0.5。优选的球磨罐为不锈钢球磨罐。优选的球磨机为行星球磨机,球磨机公转速度(ω κ)为270 ^Or/min,球磨机自转速度(ωΓ)为 260 270r/min。优选的烧结炉为氢气烧结炉。经测试,本专利技术Mo-W-Cu合金粉末颗粒呈等轴状,平均颗粒粒径为0. 2 0. 3 μ m, 且具有优良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本专利技术通过机械合金化制粉法制备Mo-W-Cu合金烧结粉末,可以在粉末中引入严重的晶格畸变、高密度缺陷和纳米级精细结构,使粉末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与常规的固相反应不同,具有偏离平衡态的属性,显示出极大的烧结活性,因而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致密烧结,烧结后制备得到的Mo-W-Cu合金相对密度可达98%以上,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热挤压形变强化工艺实施,可以进一步提高Mo-W-Cu合金致密度和拉伸强度,而塑性不会明显降低。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机械合金化法制粉、等静压成型、液相烧结和热挤压变形加工是一种制备Mo-W-Cu合金的有效方法,它具有烧结温度低,晶粒细,组织结构理想,材料致密度高的优点,可以保证Mo-W-Cu合金实现全致密,能够满足高性能发动机一些重要结构零部件的使用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Mo-W-Cu高能球磨25小时的透射电镜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混粉按照以下质量分数钼粉75%、钨粉10%、铜粉15%取粒度为4 6 μ m的钼粉,粒度为6 8 μ m的钨粉和粒度小于62 μ m的铜粉于不锈钢球磨罐中,在行星球磨机上混粉30分钟,制得原料粉;2)机械制粉向步骤(1)的不锈钢球磨罐中加入不锈钢球和原料粉重量2%的乙醇,然后在氩气气体保护下球磨原料粉20小时,制得复合粉末,其中球料比不锈钢球与原料粉的比为10 1,填充系数不锈钢球磨罐的填充系数为0. 4,行星球磨机公转速度(ωκ)为270r/min,行星球磨机自转速度(ω r)为^Or/min ;3)压型将复合粉末放入橡胶包套中,于190MI^压力下保压10分钟,冷等静压压制成压型坯体;4)烧结将压型坯体放入氢气烧结炉中,以200°C /h的速度升温至1300°C,保温1 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出炉制得Mo-W-Cu液相烧结体;5)热挤压将液相烧结体加热至950°C,进行热挤压变形加工,变形率为30%,热挤压后在640°C进行消除应力退火,退火保温时间为1小时,保温后随炉冷却至200°C,出炉冷却至室温,制成。通过测试,本实施例制备的Mo-W-Cu合金具体性能如下抗拉强度(室温)(σb) :543MPa ;抗拉强度(8000C) (ob) :334MPa ;延伸率(室温)(δ):0.61 %。实施例2,是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混粉按照以下质量分数钼粉78%、钨粉12%、铜粉10%取粒度为4 6 μ m的钼粉,粒度为6 8 μ m的钨粉和粒度小于62 μ m的铜粉于不锈钢球磨罐中,在行星球磨机上混粉35分钟,制得原料粉;2)机械制粉向步骤(1)的不锈钢球磨罐中加入不锈钢球和原料粉重量3%的乙醇,然后在氩气气体保护下球磨原料粉25小时,制得复合粉末,其中球料比不锈钢球与原料粉的比为15 1,填充系数不锈钢球磨罐的填充系数为0. 4,行星球磨机公转速度(ωκ)为^Or/min,行星球磨机自转速度(ω r)为洸5r/min ;3)压型将复合粉末放入橡胶包套中,于200MPa压力下保压15分钟,冷等静压压制成压型坯体;4)烧结将压型坯体放入氢气烧结炉中,以230°C /h的速度升温至1350°C,保温 1. 3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出炉制得Mo-W-Cu液相烧结体;5)热挤压将液相烧结体加热至980°C,进行热挤压变形加工,变形率为35%,热挤压后在650°C进行消除应力退火,退火保温时间为1. 3小时,保温后随炉冷却至200°C,出炉冷却至室温,制成。通过测试,本实施例制备的Mo-W-Cu合金具体性能如下抗拉强度(室温)(σb) :556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Mo-W-Cu合金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混粉:按照以下质量分数钼粉75~80%、钨粉10~15%、铜粉5~15%取钼粉、钨粉和铜粉于球磨罐中,在球磨机上混粉30~40分钟,制得原料粉;2)机械制粉:向步骤(1)的球磨罐中加入不锈钢球和原料粉重量2~4%的乙醇,然后在氩气气体保护下球磨20~30小时,制得复合粉末;3)压型:将复合粉末放入橡胶包套中,于190~220MPa压力下保压10~20分钟,冷等静压压制成压型坯体;4)烧结:将压型坯体放入烧结炉中,以200~250℃/h的速度升温至1300~1400℃,保温1~1.5小时,然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出炉制得Mo-W-Cu液相烧结体;5)热挤压:将Mo-W-Cu液相烧结体加热至950~1000℃,进行热挤压变形加工,变形率为30~40%,热挤压后在640~660℃进行消除应力退火,退火保温时间为1~1.5小时,保温后随炉冷却至200℃,出炉冷却至室温,制成Mo-W-Cu合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保全牛晋川
申请(专利权)人:中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