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6048875 阅读:2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光电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该光电半导体元件包括:基板;第一窗口层形成于所述的基板,具有第一片电阻值,第一厚度及第一杂质浓度;第二窗口层,具有第二片电阻值,第二厚度及第二杂质浓度;半导体系统形成于所述的第一窗口层及所述的第二窗口层之间;其中所述的第二窗口层和所述的半导体系统为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所述的第二片电阻值低于所述的第一片电阻值。

Photoelectric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hotoelectric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 photo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 includes: a substrate; the substrate layer is formed on the first window, with a first sheet resistance value, the first thickness and the first impurity concentration; second window layer has second sheet resistance, second thickness and two impurity concentration; between the second layer of the first window window the semiconductor layer and the system formed in the system of second; wherein the semiconductor window layer and the semiconductor material is different; second the resistance valu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first piece of electric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近年来,节能减碳的议题日益受到重视,发光二极管在背光及照明的应用领域更 显重要,各种增加发光二极管光摘出效率的方法一一被提出。欲增进光摘出效率可以通过 几个方式,其包括改善外延生长的品质,通过增加电子和空穴结合的机率,提升内部量子效 率(IQE)。另一方面,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线若无法有效被取出,部分光线因全反射因素而 局限在发光二极管内部来回反射或折射,最终被电极或发光层吸收,使亮度无法提升,因此 使用表面粗化或改变结构的几何形状等,提升外部量子效率(EQE)。通过提升光摘出效率 (LEE),使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增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光电半导体元件,其具有促进光摘出效率的结 构。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发光元件包括基板,第一窗口层,形成于所述的基板,具 有第一片电阻值、第一厚度及第一杂质浓度;第二窗口层,具有第二片电阻值、第二厚度及 第二杂质浓度;半导体系统,形成于所述的第一窗口层及所述的第二窗口层之间;其中所 述的第二窗口层和所述的半导体系统为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所述的第二片电阻值低于所述 的第一片电阻值。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光电半导体元件包括基板;金属层,具有金属元素,形成 于所述的基板上;第一窗口层,包括所述的金属元素;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的金属层和 所述的第一窗口层之间,其中于所述第一窗口层的所述金属元素的浓度小于l*1019cnT3。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光电半导体元件包括基板;η型窗口层,形成于所述的基 板上;半导体系统,形成于所述的η型窗口层上;P型窗口层,形成于所述半导体系统上;其 中,所述光电半导体元件在驱动电流密度介于0. 1 0. 32mA/mil2下,具70流明/瓦的发 光效率,发出的光源介于琥珀色光和红光之间。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制造光电半导体元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基板; 形成半导体系统于所述的基板上;形成窗口层在所述的半导体系统上;其中所述的窗口层 和所述的半导体层由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所构成;移除所述的窗口层,由此使所述的窗口层 和所述的半导体层具有一个宽度差,所述的宽度差大于1微米。 附图说明图IA 图IH分别为本专利技术光电半导体元件依本专利技术所披露的工艺方式,依每一 个工艺步骤所对应的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光电半导体元件的实施例侧视剖面示意图3为本专利技术光电半导体元件的实施例的SEM图;图4本专利技术光电半导体元件的第一欧姆接触层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堆叠结构101基板102支撑基板103支撑基板111第一窗口层112第二窗口层120光电系统121第一层122转换单元123第二层130第一欧姆接触层131电极132指状电极140第二欧姆接触层141透明导电层150反射层160金属层171第一衬垫172第二衬垫180钝化层Sl第一蚀刻平台S2第二蚀刻平台Ll宽度差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A至图IH分别为依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工艺方法于各步骤的对应结构示意图。请 先参阅图1A,利用本专利技术所披露的光电半导体元件工艺方式,先提供基板101,基板101被 当作生长基板,用以生长或承载光电系统120于其上。构成所述生长基板101的材料包括 但不限于锗(Ge)、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磷化镓(GaP)、蓝宝石(sapphire)、碳化硅 (SiC)、硅(Si)、氧化二铝锂(LiAlO2)、氧化锌(ZnO)、氮化镓(GaN)、氮化铝(AlN)的一种或 其组合。构成基板101的材料包括锗(Ge)、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磷化镓(GaP)、 蓝宝石(sapphire)、碳化硅(SiC)、硅(Si)、氧化二铝锂(LiAlO2)、氧化锌(ZnO)、氮化镓 (GaN)、氮化铝(AlN)、玻璃、钻石(diamond)、CVD钻石、类钻碳(DLC)的一种或及其组合。于基板101之上,形成第一窗口层111,第一窗口层111材料包括至少一元素选自 于铝(Al)、镓(Ga)、铟(In)、砷(As)、磷(P)及氮(N)所构成的群组,或为其组合,例如为 GaN或AlGaInP的半导体化合物或其它替代的材料。第一窗口层111为导电薄膜,例如为η 型或ρ型(AlxGa(H)a5Ina5P,其中0.5彡χ彡0.8。第一窗口层111具有两相对的表面,其 中第一表面和基板101接触。 过渡层(未显示)可选择性地形成在基板101及第一窗口层111之间。所述过渡 层可当作缓冲层介于基板101及第一窗口层111。在发光二极管的结构中,所述过渡层是为 了减少二层材料间的晶格不匹配。另一方面,所述过渡层可以为单层、多层、二种材料的结 合或分开的结构,其中所述过渡层材料可为有机金属、无机金属或半导体中的任一种。所述 过渡层也可作为反射层、热传导层、电传导层、欧姆接触层、抗形变层、应力释放层、应力调 整层、接合层、波长转换层或固定结构等。光电系统120形成于第一窗口层111的第二表面上,光电系统120包括至少一具 有第一导电型态的第一层121、转换单元122以及具有第二导电型态的第二层123,依序形 成于第一窗口层111之上。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3可为两个单层结构或两个多层结构(多层结构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3具有不同的导电型态、电性、极 性或依掺杂的元素以提供电子或空穴。若第一层121和第二层123为半导体材料的组合, 例如,(AlxGa(W)a5Ina5P,其中0. 5彡χ彡0. 8,所述导电型态可为η型或ρ型。第一窗口层 111和第一层121具有相同的导电型态,例如,都为η型导电型态。第一窗口层111的杂质 浓度大于第一层121的杂质浓度,具有较高的导电率。转换单元122沉积在第一层121和 第二层123之间,转换单元122是将光能和电能相互转换或导致转换。光电系统120可应 用于半导体元件、设备、产品、电路,以进行或导致光能和电能相互转换。具体的说,光电系 统120可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激光二极管(LD)、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器或有机发光二 极管其中之一。转换单元122将电能转换成光能,光电系统120可为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 器、有机发光二极管。转换单元122将光能转换成电能,光电系统120可为太阳能电池或一 个光电二极管。本说明书中的“光电系统”,不限定其每一层都为半导体材料所构成,也可以 为非半导体材料,例如,金属、氧化物、绝缘材料等。以发光二极管为例,可以通过改变光电系统120里的其中一层或多层的物 理及化学组成,调整发出的光波长。常用的材料为磷化铝镓铟(aluminumgallium indium phosphide, AlGaInP)系列、氮化招嫁铟(aluminum galliumindium nitride, AlGaInN)系列、氧化锌系列(zinc oxide, ZnO)。转换单元122可为单异质结构(single heterostructure, SH),双异质结构(doubleheterostructure,DH),双侧双异质结 (double-side double heterostructure, DDH),多层量子讲(multi-quantum well, MWQ)。 具体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电半导体元件,包括:基板;第一窗口层,形成于该基板,具有第一片电阻值、第一厚度及第一杂质浓度;第二窗口层,具有第二片电阻值、第二厚度及第二杂质浓度;半导体系统,形成于该第一窗口层及该第二窗口层之间;其中该第二窗口层和该半导体系统包括不同的半导体材料;该第二片电阻值低于该第一片电阻值;该第二厚度大于该第一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世益许嘉良徐子杰吴俊毅黄建富
申请(专利权)人:晶元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