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000674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能轻量化且便于发动机等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车架(21)形成为能够从第一横梁部(53)和第二横梁部(55)装拆上张紧管(56)的构造。把发动机(22)载置在车架(21)上时,通过拆下上张紧管(56)就可以把作为重物的车载物品从上方降落到车架(21)内。因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供具有方便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车架结构的改良,尤其涉及凹凸地面走行车辆的车架结构的改良.
技术介绍
把顶架、底架和下降架组装成方形(々C 6状)的凹凸地面走行车辆的车架已被 公开(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图2))。S卩,如专利文献1的图2所示,车架(括号中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 附图标记,下同)由两根顶架(31、31)、底架(32,32)和下降架(35,35)构成。这样的车架结构中,专利文献1的图1所示的发动机(5)从车身侧方出入。即,必 须要把作为重物的发动机(5)从车架间的间隙放入,因此操作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另外,由于顶架(31)左右并排了两根,所以,车架的数量多,车架的结构变得复 杂,招致车架的重量增加。在此,希望有能够轻量化,且便于发动机等的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结构。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8-1146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其具有能轻量化,且使得包含发动机、电池的电装 件等车载物品的出入以及组装性简便的车架。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车架、安装在该车架上用来产生动力 的动力发生发动机、和用来把该动力发生发动机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的动力传递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由左右一对的主架、左右的前轮悬架支撑部、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 和上张紧管构成,所述左右一对的主架在所述动力发生发动机的下方沿车辆前后方向通过而且后 部朝上方弯曲;所述左右的前轮悬架支撑部由从所述主架的前部朝上方延伸的管或架构成,对前 轮悬架装置进行支撑;所述第一横梁部从所述左侧的前轮悬架支撑部沿车宽方向跨到所述右侧的前轮 悬架支撑部;所述第二横梁部从所述左侧的主架的后部的弯曲部沿车宽方向跨到所述右侧的 主架的后部的弯曲部;所述上张紧管在所述动力发生发动机的上方沿车辆前后方向通过,前端以能进行 装拆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部上,后端以能进行装拆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横梁部 上。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前轮悬架支撑部由从所述主架朝上方延伸的前管部、和斜向跨在所述前管部的上部和所述主架上对所述前管部进行加强的前张紧托架部 构成,左右一对的前管部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横梁部进行连接,所述第一横梁部由从车辆前方观察时朝下打开的U字管部构成,所述U字管部与 所述左右的前管部连接,所述左右的前管部和所述U字管部由一根弯管构成。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管部设有用来安装前缓冲器的前缓冲器安 装部,在所述第二横梁部设有用来安装后缓冲器的上部的后缓冲器安装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后缓冲器以使下部相对于上部位于车辆后方的 方式斜向配置,所述上张紧管的后部仿效斜向的后缓冲器轴朝下斜向弯曲形成,所述前管部的上部以使上端位于比下端靠车辆后方的方式弯曲形成。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上张紧管的数量为一根,这样的上张紧管被设 置在车身中心线上。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横梁部设有用来支撑转向轴的前侧转向 轴轴承部,在所述上张紧管的前端设有用来支撑所述转向轴的后侧转向轴轴承部,通过把所述前侧转向轴轴承部与所述后侧转向轴轴承部在车辆前后方向对合,从 而转动自如地支撑所述转向轴。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的特征在于,通过把对所述转向轴的旋转动作进行辅助的动力转 向单元固定在所述左右的前张紧托架上,从而使所述动力转向单元被所述左右的前张紧托 架夹持。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张紧管上附属了对空气滤清器、电池等配 件类进行支撑的配件类支撑部,和对点火线圈等电装件进行支撑的电装件支撑部。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主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前部,主 架高度和宽度随着往前走而变小;所述主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后部,主架高 度和宽度随着往后走而变小。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的主架上设有前部弯曲部和后部弯曲 部,从而在俯视车辆时,所述左右的主架的车宽方向的间隔为,前部和后部的间隔比中央部 的间隔窄。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中,通过主架和前轮悬架支撑部,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一横 梁部和第二横梁部跨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二字形的车架上,确保了车架的刚性。加之,把上 张紧管以能装拆的方式与第一横梁部和第二横梁部连接。当载置发动机等的车载物品时, 通过拆下上张紧管,就可以把作为重物的车载物品从上面降落到车架内。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具有方便车载物品出入的车架的车辆。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中,前轮悬架支撑部由从主架朝上方延伸的前管部、和斜向跨 在该前管部的上部和主架上、对前管部进行加强的前张紧托架部构成,左右一对的前管部 的上端通过第一横梁部进行连接。由于用斜向的前张紧托架部加强前管部,所以,不仅可以确保前轮悬架支撑部的车辆纵向的刚性,而且可以谋求前轮悬架支撑部的轻量化。进而,第一横梁部由从车辆前方观察时朝下打开的U字管部构成,该U字管部与左 右的前管部连接,左右的前管部和U字管部由一根弯管构成。由于左右的前管部和U字管部由一根弯管构成,所以可以削减前轮悬架支撑部的 构成部件的零件数。在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中,在前管部设有用来安装前缓冲器的前缓冲器安装部,在第 二横梁部设有用来安装后缓冲器的上部的后缓冲器安装部。来自前缓冲器的力通过第一横梁部顺畅地传递到车架上,来自后缓冲器的力通过 第二横梁部顺畅地传递到车架上,所以易于确保车架的刚性。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中,后缓冲器以使下部相对于上部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斜向配 置,上张紧管的后部仿效斜向的后缓冲器轴朝下斜向弯曲形成,前管部的上部以使上端位 于比下端靠车辆后方的方式弯曲形成。上张紧管的后部朝下斜向弯曲形成,所以,来自后缓冲器的力顺畅地传递到上张 紧管上。同样,由于前管部的上部以使上端位于比下端靠车辆后方的方式弯曲形成,所以来 自前缓冲器的力顺畅地传递到上张紧管。在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中,上张紧管的数量为一根,这样的上张紧管被设置在车身中 心线上。由于上张紧管的数量为一根,所以可以谋求车架的轻量化。在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中,在第一横梁部设有用来支撑转向轴的前侧转向轴轴承部, 在上张紧管的前端设有用来支撑转向轴的后侧转向轴轴承部,通过把前侧转向轴轴承部与 后侧转向轴轴承部在车辆前后方向对合,从而转动自如地支撑转向轴。通过利用第一横梁部,可以用少量的部件数量容易地支撑转向轴。在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中,通过把对转向轴的旋转动作进行辅助的动力转向单元固定 在左右的前张紧托架上,从而使该动力转向单元被左右的前张紧托架夹持。通过利用左右的前张紧托架,可以用少量的部件数量容易地支撑动力转向单元。进而,能够预先把动力转向单元组装到左右的前张紧托架上,使前轮转向装置的 局部装配成为可能。在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中,在上张紧管上附属了对空气滤清器、电池等配件类进行支 撑的配件类支撑部,和对点火线圈等电装件进行支撑的电装件支撑部。通过集中配置配件类、电装件等,使局部装配成为可能。另外,通过拆下上张紧管可以把配件类、电装件等从总括了的车架拆下,容易维修保养。在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中,主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前部,主架高度和宽 度随着往前走而变小;主架的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后部,主架高度和宽度随着往 后走而变小。为了确保刚性,加大了主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的主架高度和宽度。其余部 分,则减小了主架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具有车架、安装在该车架上用来产生动力的动力发生发动机、和用来把该动力发生发动机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由左右一对的主架、左右的前轮悬架支撑部、第一横梁部、第二横梁部、和上张紧管构成,所述左右一对的主架在所述动力发生发动机的下方沿车辆前后方向通过而且后部朝上方弯曲;所述左右的前轮悬架支撑部由从所述主架的前部朝上方延伸的管或架构成,对前轮悬架装置进行支撑;所述第一横梁部从所述左侧的前轮悬架支撑部沿车宽方向跨到所述右侧的前轮悬架支撑部;所述第二横梁部从所述左侧的主架的后部的弯曲部沿车宽方向跨到所述右侧的主架的后部的弯曲部;所述上张紧管在所述动力发生发动机的上方沿车辆前后方向通过,前端以能进行装拆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横梁部上,后端以能进行装拆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横梁部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椎名宏光山下朗弘内山一盐川达哉仓川幸纪比留川雅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