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思查专利>正文

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983868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类变速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动系统中以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机构来变换扭矩与转速的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其主要零部件由输入轴、输入盘、滑轨槽、输入齿圈、花键轮、驱动架、驱动筒、轮轴套、驱动中轮、刚联轴、进位行轮、走位行轮、反转中轮、支抗架、支抗齿圈、驱动行轮、行轮轴、输出盘、反馈中轮、输出轴、机壳组成,由于创新使用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机构,使其能在输出最大扭矩的同时,在载荷减小后还能输出最高转速,且无需液电装置伺服就能可靠地完成无级变速功能,因而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传动比连续承载力大,安全可靠使用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类变速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传动系统中以进位驱动行星齿 轮机构来变换扭矩与转速的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汽车上较多使用的自动变速技术是将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组合的自 动变速器(HMT)技术,但它有明显的缺点传动比不连续,液力传动效率较低,结构复杂,维 护不便。另外一种无级变速(CVT),它采用金属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 合来传递动力,但CVT弱点是金属带承载能力小,传递功率有限,且造价高寿命短,其控制 系统相当复杂,致使辅助成本增加,目前只能用于轿车。因此,开发一种全刚性齿轮传动且 传动比连续,承载力大且安全可靠,结构简单且辅助件少,加工方便且造价低廉的无级变速 器,便成为机械行业多年来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用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机构组成能够在 输出最大扭矩的同时,还能够输出最高转速的无级变速装置,以将设计所需的最大扭矩输 出轮系与最高转速输出轮系结合在一起形成叠加运动轮系,在工作过程中直接根据负载变 化,无需液电装置伺服就能完全自动的实行无级变扭矩变转速运转。本专利技术进位驱动行星 齿轮无级变速器,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同类结构产品与相关资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它在工作过程 中直接根据负载变化,完全自动的实行无级变扭矩变转速运转。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中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由输 入轴1、输入盘2、滑轨槽3、输入齿圈、花键轮5、驱动架6、驱动筒7、轮轴套8、驱动中轮9、 刚联轴10、进位行轮11、走位行轮12、反转中轮13、支抗架14、支抗齿圈15、驱动行轮16、行 轮轴17、输出盘18、反馈中轮19、输出轴20、机壳21组成,其结构与各齿轮的啮合关系是 输入轴1与输出轴20同轴线并由机壳21支承、输入轴1上刚联有输入盘2、输入盘2上制 造有滑轨槽3、滑轨槽3上安装有轴向可拨动而在周向被约束的输入齿圈4、输入齿圈4与 花键轮5套嵌在一起、拨动后也可与进位行轮11啮合、花键轮5与驱动架6刚联、驱动架6 上还周向刚联有数个用以支承刚联轴10的轮轴套8、刚联轴10穿过轮轴套8、其前端(设 定以输入端方向为前、输出端方向为后、以下均同)与进位行轮11刚联、其后端与走位行 轮12刚联、驱动筒7以输出轴20的前伸部位支承、驱动筒7前端与驱动架6刚联、驱动筒 7后端与驱动中轮9刚联、支抗架14即套装在驱动筒7上、支抗架14其前端一侧与反转中 轮13刚联、其后端一侧与支抗齿圈15刚联、输出轴20上刚联有输出盘18、输出盘18上周 向刚联有数个行轮轴17、驱动行轮16安装在行轮轴17上、输出轴20的前端部位还刚联有 反馈中轮19、各齿轮的啮合关系是反馈中轮19与进位行轮11啮合、构成第一组行星齿轮 排、反转中轮13与走位行轮12啮合、构成第二组行星齿轮排、驱动中轮9与驱动行轮16啮 合、驱动行轮16与支抗齿圈15啮合、构成第三组差动行星齿轮排,当起步扭矩需特别加大时,拨动套嵌在花键轮5上的输入齿圈4、可与进位行轮11啮合、构成加力行星齿轮排。其工作原理是在图2中,当输入轴1正向转动时(设以输入轴1的转动方向为正 向,反之为反向),功率流通过输入轴1、输入盘2、滑动槽3、输入齿圈4、花键轮5与驱动架 6、驱动筒7、驱动中轮9、驱动行轮16与行轮轴17、输出盘18、直达输出轴20、由于起步瞬时 负载为无穷大,加之第三组差动行星齿轮排为自由度F = 2的差动轮系,驱动行轮16将被 迫带动支抗齿圈15、支抗架14、反转中轮13 —起反转、与此同时,进位行轮11与走位行轮 12也在驱动架6的正转带动下作正向公转、并在正向公转的同时自转、由于进位行轮11受 反馈中轮19约束,与进位行轮11刚联的走位行轮12亦受约束,设计时使走位行轮12自转 角速度在带动支抗齿圈15反转后,支抗齿圈15分度圆反转的线速小于驱动行轮16分度圆 反转的线速,则支抗齿圈15与驱动行轮16啮合处即可成为支点,第三组差动行星齿轮排即 可按支抗齿圈15不动、驱动中轮9驱动,行轮轴17、输出盘18输出的运动特性进行增扭矩 运转,而一旦输出轴20转动,则刚联在输出轴20前端部位的反馈中轮19亦同步转动,进位 行轮11即可在驱动架6的驱动下,不完全需要自转而进入新的相位,走位行轮12亦随之走 位进动,其结果等效于整机全部轮系以输入轴1的角速度作少量旋转,随着负载扭矩的逐 渐减小,各齿轮的公转分量增加,自转分量减小,直至趋近1 1高转速输出,当起步扭矩需 特别加大时,可将套嵌在花键轮5上的输入齿圈4前拨、而与进位行轮11啮合、构成加力行 星齿轮排、这样它便将设计所需的最大扭矩输出轮系与最高转速输出轮系结合在一起形成 叠加运动轮系,在工作过程中直接根据负载变化,完全自动的实行无级变扭矩变转速运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由于创新使用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机 构,使其能在输出最大扭矩的同时,在载荷减小后还能输出最高转速,且无需液电装置伺服 就能达到无级变速,从而可靠地完成了机械式无级变速功能,因而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传 动比连续承载力大,安全可靠使用期长。附图说明图1 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结构剖视2 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传动原理简3 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实施结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3中具体实施的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由输入轴1、输入 盘2、驱动架6、驱动筒7、轮轴套8、驱动中轮9、刚联轴10、进位行轮11、走位行轮12、反转 中轮13、支抗架14、支抗齿圈15、驱动行轮16、行轮轴17、输出盘18、反馈中轮19、输出轴 20、机壳21组成,其结构与各齿轮的啮合关系是输入轴1与输出轴20同轴线并由机壳21 支承、输入轴1上刚联有输入盘2、输入盘2直接与驱动架6刚联、驱动架6上还周向刚联 有数个用以支承刚联轴10的轮轴套8、刚联轴10穿过轮轴套8、其前端(设定以输入端方 向为前、输出端方向为后、以下均同)与进位行轮11刚联、其后端与走位行轮12刚联、驱动 筒7以输出轴20的前伸部位支承、驱动筒7前端与驱动架6刚联、驱动筒7后端与驱动中 轮9刚联、支抗架14即套装在驱动筒7上、支抗架14其前端一侧与反转中轮13刚联、其后 端一侧与支抗齿圈15刚联、输出轴20上刚联有输出盘18、输出盘18上周向刚联有数个行4轮轴17、驱动行轮16安装在行轮轴17上、输出轴20的前端部位还刚联有反馈中轮19、各 齿轮的啮合关系是反馈中轮19与进位行轮11啮合、构成第一组行星齿轮排、反转中轮13 与走位行轮12啮合、构成第二组行星齿轮排、驱动中轮9与驱动行轮16啮合、驱动行轮16 与支抗齿圈15啮合、构成第三组差动行星齿轮排,图中可无需滑动槽3、输入齿圈4、花键轮 5、而以输入盘2与驱动架5直接刚联,未标识的零部件只是用于倒档变换,以上变动因均属 机械常识,在此可不赘述。权利要求1.一种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其特征是主要零部件由输入轴(1)、输入盘 (2)、滑轨槽(3)、输入齿圈(4)、花键轮(5)、驱动架(6)、驱动筒(7)、轮轴套(8)、驱动中轮 (9)、刚联轴(10)、进位行轮(11)、走位行轮(12)、反转中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进位驱动行星齿轮无级变速器,其特征是:主要零部件由输入轴(1)、输入盘(2)、滑轨槽(3)、输入齿圈(4)、花键轮(5)、驱动架(6)、驱动筒(7)、轮轴套(8)、驱动中轮(9)、刚联轴(10)、进位行轮(11)、走位行轮(12)、反转中轮(13)、支抗架(14)、支抗齿圈(15)、驱动行轮(16)、行轮轴(17)、输出盘(18)、反馈中轮(19)、输出轴(20)、机壳(21)组成,其结构与各齿轮的啮合关系是:输入轴(1)与输出轴(20)同轴线并由机壳(21)支承、输入轴(1)上刚联有输入盘(2)、输入盘(2)上制造有滑轨槽(3)、滑轨槽(3)上安装有轴向可拨动而在周向被约束的输入齿圈(4)、输入齿圈(4)与花键轮(5)套嵌在一起、拨动后也可与进位行轮(11)啮合、花键轮(5)与驱动架(6)刚联、驱动架(6)上周向刚联有数个用以支承刚联轴(10)的轮轴套(8)、刚联轴(10)穿过轮轴套(8)、其前端与进位行轮(11)刚联、其后端与走位行轮(12)刚联、驱动筒(7)以输出轴(20)的前伸部位支承、驱动筒(7)前端与驱动架(6)刚联、驱动筒(7)后端与驱动中轮(9)刚联、支抗架(14)即套装在驱动筒(7)上、支抗架(14)其前端一侧与反转中轮(13)刚联、其后端一侧与支抗齿圈(15)刚联、输出轴(20)上刚联有输出盘(18)、输出盘(18)上周向刚联有数个行轮轴(17)、驱动行轮(16)安装在行轮轴(17)上、输出轴(20)的前端部位还刚联有反馈中轮(19)、各齿轮的啮合关系是:反馈中轮(19)与进位行轮(11)啮合、构成第一组行星齿轮排、反转中轮(13)与走位行轮(12)啮合、构成第二组行星齿轮排、驱动中轮(9)与驱动行轮(16)啮合、驱动行轮(16)与支抗齿圈(15)啮合、构成第三组差动行星齿轮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思查
申请(专利权)人:汤思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6[中国|江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