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思查专利>正文

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6089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0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类变速器,尤其涉及一种传动系统中采用双面齿圈力转移机构的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其主要零部件包括输入轴(1)、前行星架(2)、行星轮轴(3)、后行星架(4)、大齿圈座(5)、小齿圈座(6)、输入中轮(7)、大齿圈内齿轮(8)、大齿圈(9)、大齿圈外齿轮(10)、小齿圈外齿轮(11)、小齿圈(12)、小齿圈内齿轮(13)、走位行轮(14)、驱动行轮(15)、输出中轮(16)、输出轴(17)、机壳(18)组成;它将输入中轮(7)的扭力转移推动输出中轮(16),使其能够输出最大扭矩还能在负荷减小后趋近输入转速,从而完成纯机械式无级变速功能,且结构异常简单,价格十分低廉,传动比连续承载力大,安全可靠使用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械类变速器,尤其涉及一种传动系统中采用双面齿圈机构并以其实现扭力转移推动输出的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
技术介绍
目前在汽车上较多使用的自动变速技术是将液力变矩器和行星齿轮系组合的自动变速器技术,但它有明显的缺点传动比不连续,液力传动效率较低,结构复杂,维护不便,另外一种无级变速(CVT),它采用金属传动带和工作直径可变的主、从动轮相配合来传递动力,但CVT弱点是金属带承载能力小,传递功率有限,且造价高寿命短,其控制系统相当复杂,致使辅助成本增加,目前只能用于轿车。因此,开发一种安全可靠,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造价低廉的无级变速器,便成为机械行业几十年来急需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双面齿圈机构并以其实现扭力转移推动输出的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在工作时直接根据负载变化,完全自动地实行无级变扭矩变转速运转,本专利技术国内外未见同类结构产品与相关资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它在运行中采用双面齿圈机构并以其力转移特性,将输入小齿轮的扭力直接转移给输出大齿轮,完全自动的实行无级变扭矩变转速运转。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在图1中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包括输入轴1、前行星架2、行星轮轴3、后行星架4、大齿圈座5、小齿圈座6、输入中轮7、大齿圈内齿轮8、大齿圈9、大齿圈外齿轮10、小齿圈外齿轮11、小齿圈12、小齿圈内齿轮13、走位行轮14、驱动行轮15、输出中轮16、输出轴17、机壳18组成;其结构是输入轴I与输出轴17同轴线并由机壳18支承、前行星架2与行星轮轴3与后行星架4刚联成一框架并由输入轴I与输出轴17支承、前行星架2上刚联有大齿圈座5与小齿圈座6、大齿圈9与小齿圈12分别由大齿圈座5与小齿圈座6支承、输入轴I与输入中轮7刚联、走位行轮14与驱动行轮15刚联后由行星轮轴3支承、输出中轮16与输出轴17刚联;各齿轮、齿圈的啮合关系是输入中轮7与大齿圈内齿轮8啮合、大齿圈外齿轮10与小齿圈外齿轮11啮合、小齿圈内齿轮13与走位行轮14啮合、构成前排走位驱动行星齿轮排、驱动行轮15与输出中轮16哨合、构成后排驱动输出行星齿轮排。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工作原理见图1,当输入中轮7通过大齿圈9与小齿圈12带动走位行轮14与驱动行轮15反转时,输入中轮7的扭力就可通过以上视为过轮的齿轮齿圈,其扭力值略有改变后直接转移给驱动行轮15推动输出中轮16,由于输出中轮16半径是驱动行轮15半径的N倍,则输出中轮16能以N倍扭矩带动输出轴10转动并输出最大扭矩,且不管输出轴17转速多少,转移的扭力都能加于输出中轮16上,当负载减小后输出转速将随之增快,直至输出转速与输入转速趋近,从而可靠地完成纯机械式无级变速功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由于创新使用双面齿圈力转移机构,使其能在输出最大扭矩的同时,在负荷减小后还能输出最高转速,从而可靠地完成了机械式无级变速功能,且结构异常简单,价格十分低廉,传动比连续承载力大,安全可靠使用期长。附图说明图1 :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传动简2 :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实施简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2中具体实施的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包括输入轴1、前行星架2、行星轮轴3、后行星架4、大齿圈座5、小齿圈座6、输入中轮7、大齿圈内齿轮8、大齿圈9、大齿圈外齿轮10、小齿圈外齿轮11、小齿圈12、小齿圈内齿轮13、走位行轮14、驱动行轮15、输出中轮16、输出轴17、机壳18组成;其结构是输入轴I与输出轴17同轴线并由机壳18支承、前行星架2与行星轮轴3与后行星架4刚联成一框架并由输入轴I与输出轴17支承、前行星架2上刚联有大齿圈座5与小齿圈座6、大齿圈9与小齿圈12分别由大齿圈座5与小齿圈座6支承、输入轴I与输入中轮7刚联、走位行轮14与驱动行轮15刚联后由行星轮轴3支承、输出中轮16与输出轴17刚联;各齿轮、齿圈的啮合关系是输入中轮7与大齿圈内齿轮8啮合、大齿圈外齿轮10与小齿圈外齿轮11啮合、小齿圈内齿轮13与走位行轮14啮合、构成前排走位驱动行星齿轮排、驱动行轮15与输出中轮16啮合、构成后排驱动输出行星齿轮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其特征是: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包括输入轴(1)、前行星架(2)、行星轮轴(3)、后行星架(4)、大齿圈座(5)、小齿圈座(6)、输入中轮(7)、大齿圈内齿轮(8)、大齿圈(9)、大齿圈外齿轮(10)、小齿圈外齿轮(11)、小齿圈(12)、小齿圈内齿轮(13)、走位行轮(14)、驱动行轮(15)、输出中轮(16)、输出轴(17)、机壳(18)组成;其结构是:输入轴(1)与输出轴(17)同轴线并由机壳(18)支承、前行星架(2)与行星轮轴(3)与后行星架(4)刚联成一框架并由输入轴(1)与输出轴(17)支承、前行星架(2)上刚联有大齿圈座(5)与小齿圈座(6)、大齿圈(9)与小齿圈(12)分别由大齿圈座(5)与小齿圈座(6)支承、输入轴(1)与输入中轮(7)刚联、走位行轮(14与)驱动行轮(15)刚联后由行星轮轴(3)支承、输出中轮(16)与输出轴(17)刚联;各齿轮、齿圈的啮合关系是:输入中轮(7)与大齿圈内齿轮(8)啮合、大齿圈外齿轮(10)与小齿圈外齿轮(11)啮合、小齿圈内齿轮(13)与走位行轮(14)啮合、构成前排走位驱动行星齿轮排、驱动行轮(15)与输出中轮(16)啮合、构成后排驱动输出行星齿轮排。...

【技术特征摘要】
1.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其特征是双面齿圈力转移无级变速器主要零部件包括输入轴(I)、前行星架(2)、行星轮轴(3)、后行星架(4)、大齿圈座(5)、小齿圈座¢)、输入中轮(7)、大齿圈内齿轮(8)、大齿圈(9)、大齿圈外齿轮(10)、小齿圈外齿轮(11)、小齿圈(12)、小齿圈内齿轮(13)、走位行轮(14)、驱动行轮(15)、输出中轮(16)、输出轴(17)、机壳(18)组成;其结构是输入轴⑴与输出轴(17)同轴线并由机壳(18)支承、前行星架(2)与行星轮轴(3)与后行星架(4)刚联成一框架并由输入轴(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思查
申请(专利权)人:汤思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