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肺化痰的中药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82106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清肺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各步骤:①按原料配方配比;②黄芩用水提取;③枳壳、桑白皮、熟大黄、橘红、苦杏仁、前胡用乙醇提取;④天花粉用水提取;⑤浙贝母、桔梗、百部、知母、麦冬、甘草用水提取;⑥将提取液A与上清液B合并;⑦将上述提取后得到的干燥物Ⅰ、Ⅱ、Ⅲ合并,即得到组合物的活性成分;该制取物可加入相关辅料制备相应的剂型。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越性在于:1.利用现代化的工业手段提取传统成方的活性成分,使理化性质更加明确,治疗作用更加有依据,具有明显镇咳消炎作用;2.够制备出质量可控、疗效发挥充分且服用剂量合理的药物;3.服用携带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减少了运输和储存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清肺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现代化领域。
技术介绍
感冒是极其常见的疾病,给患者诸多不适,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西医一般仅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伤风)和流感,进行对症和抗病毒治疗。现代研究表明,普通感冒90%以上系由病毒引起,常见的感冒病毒就有80多种,还有一些隐藏在鼻道里的鼻病毒,也有60多种之多。它们经常寄生在正常人的鼻腔及咽喉部,平时不发病,当抵抗力低(如受凉、紧张、过劳等)时,乘机发病。目前西医治疗感冒没有很好的抗病毒药,所以由病毒引起的感冒一般只能对症治疗,抗感冒药常用复方制剂,这些药物对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可起到缓解作用。但复方抗感冒制剂,如速效伤风胶囊、感康、白加黑感冒片以及新康泰克等,多含有抗过敏的成分,如扑尔敏、苯海拉明等,及扑热息痛,这些药服用后容易困倦,和造成肝、肾损伤等副作用。我国的传统医学对感冒进行了更深入的分类和研究。中医认为是伤风感冒是由大自然中的“六气”经过口鼻皮肤入侵人体而产生的症候。《医论十三篇》记载风寒感人,由皮气而入。“六气”变化过快,太过或不及,如秋冬、冬春季节变化,夏季频繁出入于空调房间,却没有进行必要的防护,使人体感受寒邪,致皮肤闭固,阳气不能散发,因而伤风感冒。中医也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感。根据不同病因再将普通感冒分为风热感冒、风寒感冒、暑热感冒、阴虚感冒、气虚感冒。临床上比较多见前两种。风热感冒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高热无汗、头部涨痛、咽喉肿痛,痰黄稠鼻塞流清涕(或无涕)、口渴心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等症。风寒感冒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寒头痛,发热无汗(或不发热),打喷嚏,咳嗽痰稀,鼻塞清涕,以及四肢关节酸痛,大便溏泻等。但是,无论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到了后期皆会出现表证入里,引起肺热咳嗽痰盛等症状。从西医的角度上讲,就是感冒病毒侵袭上呼吸道,使鼻窦、咽、喉,特别是鼻部之内的黏膜肿胀发炎,症状通常持续至少两三天,在其后三到七天内逐渐减退,流鼻涕和鼻塞等情況可能再持续达三个星期。针对上述感冒的病理,本方以黄芩、天花粉为主药,清泻肺肠脏腑燥热痰证;以前胡、桔梗、浙贝母为辅治肺热痰盛咳嗽。以苦杏仁、桑白皮、百部止咳平喘,麦冬、知母滋养肺阴,大黄配以天花粉泻大肠腑热,以化橘红、枳壳理气化痰,并防止大黄、黄芩清泻太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十四昧药协同起效,专用于治疗肺热痰盛引起的咳嗽黄痰,胸膈不畅,喉痛音哑,大便干燥。用于支气管炎、肺炎出现上述症状者。由于目前清金止嗽化痰丸这一方剂仅有水丸一种剂型,传统工艺是将其十四味药全部粉碎成细粉后水泛丸,每剂服用量过大(多达6g),患者接受程度差;在质量控制方面尚缺乏含量测定标准,不易控制剂型质量。这不仅将直接影响新药的疗效,还会影响对药品的质量监控。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专利技术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该处方组成,并参考各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根据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并以治疗作用作为依据,研究得到了一组合理、稳定的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的技术方案。根据这一技术方案能够制备出质量可控、能充分发挥疗效,服用剂量合理的药物。服用携带更加方便,患者易于接受,运输和储存又减少了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肺化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组成黄芩15-100份 天花粉15-100份 浙贝母15-50份 枳壳15-50份桑白皮15-50份 桔梗15-50份 熟大黄15-50份 知母15-50份麦冬15-50份 化橘红15-50份 苦杏仁15-50份 前胡15-50份百部15-50份 甘草3-15份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这种清肺化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按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备用;b.黄芩用水提取,水提液调整PH值至酸性,静置,得到沉淀物,将其干燥,得到干燥物I;c.枳壳、桑白皮、熟大黄、化橘红、苦杏仁、前胡用乙醇提取,得到提取液A;d.天花粉用水提取,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成稠膏,干燥,得到干燥物II;e.浙贝母、桔梗、百部、知母、麦冬、甘草用水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B;f.将提取液A与上清液B合并,浓缩成稠膏,干燥,得到干燥物III;将上述干燥物I、II、III混合,即得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成分;所述PH值为1-2。所述步骤c中乙醇浓度为X,50≤X<100%,优选65≤X≤70%。所述步骤d中稠膏比重为Y,1.05≤Y≤1.4,优选1.15≤X≤1.35。所述步骤e中加入乙醇,调整溶液乙醇浓度为Z,70%≤Y≤90%,优选为75%≤Y≤85%。一种清肺化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采用上述方法制备得到。一种清肺化痰中药组合物的制剂,该制剂以上述药物活性成分加入药剂学可接受的辅料,制成药剂学可接受的剂型。利用本专利技术得到的清肺化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制备所需药物的各种剂型时,可以按照药剂学领域的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如将该活性成分与一种或多种载体混合,然后制成相应的剂型。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制备出质量可控、能充分发挥疗效,服用剂量合理的药物。服用携带更加方便,患者易于接受,运输和储存又减少了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并不以此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黄芩900克天花粉950克 浙贝母405克 枳壳350克 桑白皮450克桔梗400克 熟大黄450克 知母350克麦冬350克 化橘红450克 苦杏仁450克 前胡350克百部350克 甘草100克a.按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备用;b.黄芩用分别用8倍量、4倍量热水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小时,第二次提取1.5小时。将水提液用1mol/L盐酸调整PH值至1,静置,过滤,得到沉淀物,将其干燥,得到干燥物I;c.枳壳、桑白皮、熟大黄、化橘红、苦杏仁、前胡分别用7倍量、4倍量90%乙醇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小时,第二次提取1.5小时,得到提取液A;d.天花粉用6倍量、4倍量水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小时,第二次提取1小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成稠膏,稠膏比重为1.4,干燥,得到干燥物II;浙贝母、桔梗、百部、知母、麦冬、甘草分别用6倍量、4倍量水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小时,第二次提取1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加入95%乙醇调整溶液醇含量为90%,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B;将提取液A与上清液B合并,浓缩成稠膏,干燥,得到干燥物III;将上述干燥物I、II、III合并,得到本专利技术药物的活性成分450克。取该活性成分300g,加淀粉400g,微晶纤维素100g,以50%乙醇制粒,压片,得片剂,每片为80mg。实施例2黄芩150克 天花粉150克 浙贝母150克 枳壳150克 桑白皮150克 桔梗150克 熟大黄150克 知母150克 麦冬150克 化橘红150克 苦杏仁150克 前胡150克 百部150克 甘草30克a.按原料配比称取各原料,备用;b.黄芩用分别用6倍量、4倍量热水提取两次,第一次提取1.5小时,第二次提取1小时。将水提液用2mol/L盐酸调整PH值至1,静置,过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清肺化痰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各步骤:①按原料配比称取下列各原料重量份,备用,原料药及配比为:黄芩15-100份天花粉15-100份浙贝母15-5份枳壳15- 50份桑白皮15-50份桔梗15-50份熟大黄15-50份知母15-50份麦冬15-50份化橘红15-50份苦杏仁15-50份前胡15-50份百部15-50 份甘草3-15份②黄芩用水提取,水提液调整PH值至酸性,静置,得到沉淀物,将其干燥,得到干燥物Ⅰ;③枳壳、桑白皮、熟大黄、化橘红、苦杏仁、前胡用乙醇提取,得到提取液A;④天花粉用水提取,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成 稠膏,干燥,得到干燥物Ⅱ;⑤浙贝母、桔梗、百部、知母、麦冬、甘草用水提取,合并提取液,浓缩成稠膏,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B;⑥将提取液A与上清液B合并,浓缩成稠膏,干燥,得到干燥物Ⅲ;⑦将上述干燥物Ⅰ、Ⅱ、Ⅲ合 并,即得到本配方中药组合物的活性成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勤蓝苑元阎哓楠薛宁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