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414939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6-08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及其制备方法。现有的西药治疗清肺化痰的副作用较大,影响健康。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由下述重量份的主要原料药组成,麻黄270-300份、苦杏仁(炒)80-100份、石膏780-800份、甘草50-70份、桑白皮(蜜炙)200-250份、瓜蒌皮200-250份、黄芩200-250份、板蓝根100-150份、橘红150-200份、法半夏150-200份、紫苏子(炒)200-250份、葶苈子200-250份。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组方合理,配伍简单、用药简练,并且其采用的各种中药均为常见药物,成本低,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制备
,指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具体指。
技术介绍
感冒多痰是极其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痰多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原因为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痰是呼吸道分泌出的黏液,通过咳嗽把痰排出,可保持呼吸道自洁和通畅。患慢性气管炎,痰特别多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把痰咳出,否则会诱发呼吸道阻塞而引起肺炎。但是长期咳嗽, 痰多就成为一种习惯性病症,不早治疗,也会引起哮喘和气管炎症。现有的西药治疗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影响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以解决现有西药对人体副作用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 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麻黄270-300份苦杏仁(炒)80-100份石膏780-800份甘草50-70份桑白皮(蜜炙)200-250份瓜蒌皮200-250份黄芩200-250份板蓝根100-150份橘红150-200份法半夏150-200份紫苏子(炒)200-250份葶苈子200-250份浙贝母50-80份紫苏叶150-200份细辛50-80份薄荷50-80份枇杷叶(蜜炙)150-200份白前50-80份前胡50-80份石菖蒲50-80份天花粉60-90份青礞石(煅)60-90份其通过下述制备方法得到;(1)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待用;(2)将麻黄、甘草、石膏、黄芩、板蓝根、法半夏1、紫苏子(炒)、浙贝母、紫苏叶、细辛、薄荷、石菖蒲、白前、天花粉、枇杷叶(蜜炙)、青礞石(煅)水提,浓缩,得到浓缩液A ;(3)将苦杏仁、前胡、橘红、葶苈子、桑白皮醇提、浓缩得到溶液B;(4)将上述浓缩液A、浓缩液B合并、干燥,得到干燥物;(5)将上述干燥物混合,制成丸剂。上述的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麻黄280份苦杏仁(炒)90份石膏800份甘草60份桑白皮(蜜炙)220份瓜蒌皮220份黄芩220份板蓝根130份橘红180份法半夏180份紫苏子(炒)220份葶苈子220份浙贝母60份紫苏叶180份细辛60份薄荷60份枇杷叶(蜜炙)180份白前60份前胡60份石菖蒲60份天花粉80份青礞石(煅)80份上述的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待用;(2)将麻黄、甘草、石膏、黄芩、板蓝根、法半夏1、紫苏子(炒)、浙贝母、紫苏叶、细辛、薄荷、石菖蒲、白前、天花粉、枇杷叶(蜜炙)、青礞石(煅)水提,浓缩,得到浓缩液A ;(3)将苦杏仁、前胡、橘红、葶苈子、桑白皮醇提、浓缩得到溶液B;(4)将上述浓缩液A、浓缩液B合并、干燥,得到干燥物;(5)将上述干燥物混合,制成丸剂。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和效果 1、组方合理,配伍简单;谨守病机,用药简练。2、采用的中药均为常见药物,易于配伍组合,成本低。3、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和耐药性,具有养心,健脑,安神功效,老少结合使用。具体实施例方式祖国医学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可侵入人体而致感冒。感冒初起时,因人而异,症状不尽相同。有的病人仅有咽痛、口干等症状,病家认为是上火,会服用牛黄解毒、牛黄上清、清肺抑火(含有大黄、芒硝成分)之类药物,以达清热泻火的目的。有的医生也会按此下药,往往使病情加重甚至引起无名高热或其他疾病。外感是由细菌、病毒等引起的发热、咳嗽、多痰、鼻塞、哮鸣、胸痛等症状称为“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现代医学认为,感冒夹痰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此由肺不布津,津凝成痰,或热邪灼津炼液成痰,痰阻于肺,肺失宣肃所致,可参照“咳嗽”论治。风寒夹痰者,痰白清稀,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治当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选杏苏散加减。风热夹痰者,痰稠色白或黄,发热,恶风,微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治当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本专利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其中采用的数味中药药性如下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生品发汗解表和利水消肿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证,胸闷喘咳,风水浮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蜜麻黄性温偏润,辛散发汗作用缓和,增强了润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胜。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苦杏仁(炒)性苦、辛,性微温;有小毒。入脾、肺二经,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苦杏仁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石膏,辛甘,寒,入肺、胃经,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甘草,甘草性平,味甘,归十二经。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补脾益气,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桑白皮(蜜炙)性甘寒,入肺经。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瓜蒌皮性甘,寒,入肺、胃经,润肺化痰,利气宽胸。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黄芩性苦,寒。归肺、胆、 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板蓝根性苦,寒,入肝、胃血分,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橘红,性辛、苦,温。归肺、脾经,散寒,燥湿,利气,消痰。 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恶痞闷;法半夏,性辛、温。归脾、胃、肺经,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紫苏子(炒),性辛,温。归肺、脾经,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用于风寒感冒,咳嗽气喘,妊娠呕吐,胎动不安,又可解鱼蟹中毒;葶苈子,性大寒,味辛、苦。归肺、膀胱经,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胁胀满、不得平卧、胸腹水肿、小便不利;浙贝母,味大苦,性寒,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厥阴,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 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紫苏叶,性味辛,微温,无毒,归经脾经、肺经二经,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气喘,脘腹胀闷,呕恶腹泻,咽中梗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食鱼蟹中毒,痈疮蛇毒辣;细辛,辛,温,入肺、肾经,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薄荷,辛,凉,辛,凉,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枇杷叶,苦,微寒。归肺,胃经,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白前,辛、苦,微温。归肺经,降气化痰,止咳;前胡,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脾;肝经,疏散风热,降气化痰;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清肺化痰的中药丸剂,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麻黄270-300份苦杏仁(炒)80-100份石膏780-800份甘草50-70份桑白皮(蜜炙)200-250份瓜蒌皮200-250份黄芩200-250份板蓝根100-150份橘红150-200份法半夏150-200份紫苏子(炒)200-250份葶苈子200-250份浙贝母50-80份紫苏叶150-200份细辛50-80份薄荷50-80份枇杷叶(蜜炙)150-200份白前50-80份前胡50-80份石菖蒲50-80份天花粉60-90份青礞石(煅)60-90份其通过下述制备方法得到;(1)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各组分原料,待用;(2)将麻黄、甘草、石膏、黄芩、板蓝根、法半夏1、紫苏子(炒)、浙贝母、紫苏叶、细辛、薄荷、石菖蒲、白前、天花粉、枇杷叶(蜜炙)、青礞石(煅)水提,浓缩,得到浓缩液A ;(3)将苦杏仁、前胡、橘红、葶苈子、桑白皮醇提、浓缩得到溶液B;(4)将上述浓缩液A、浓缩液B合并、干燥,得到干燥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宇东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福迪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