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微丸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81732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桂枝茯苓微丸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微丸剂,采用现代药剂技术制成包衣微丸,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特别是对挥发性有效成分,经包衣后能使其在长期存放过程中质量稳定,而且携带服用方便,特别适合吞咽片剂或胶囊有困难的患者,药物稳定性好,并且崩解时间较短、因而起效较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属于中药的

技术介绍
桂枝茯苓一方首载于《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是医圣张仲景为治疗妇人“症瘤害”设立的有效方剂,目前上市产品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胶囊等;但是,桂枝茯苓丸工艺落后,丹皮酚、肉桂醛等精油成分在贮存过程中损失极大,而且每丸重6克,无法直接整丸吞服,必须在服用前搓成小丸,才能服用,故很不方便;而桂枝茯苓胶囊工艺、处方量未公开,无法指导大生产,如果不确定处方量,过量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量小又没有治疗效果;胶囊剂防潮性能差,久贮易粘结,而且丹皮酚、肉桂醛等精油成分损失极大,产品质量不够理想。剂型品种不够丰富,适用人群范围窄,产品生物利用度、药物稳定性不理想。中国专利公报公开的专利申请号为″CN01815449.2”、名称为“一种中草药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产品剂型为胶囊剂,它的制备工艺比较复杂,胶囊剂防潮性能差,久贮易粘结,而且丹皮酚、肉桂醛等精油成分损失极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革新,得到的产品具有活血化癖、缓消症块的功效。在本专利技术中处方明确,提供的制备工艺合理可行,能够指导大生产,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丸崩解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吞服药片或胶囊有困难的患者服用,微丸制备技术采用了包衣技术,其挥发性成分稳定,解决了药物遇湿热不稳定的问题,还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口味、气味,并且起到增加稳定性、改善生物利用度的作用。微丸是指直径小于2.5mm的小球状口服剂型,将药物和辅料混合制丸后包衣制得。由于微丸属剂量分散型制剂,一个剂量单位由多个单元组成,与单剂量剂型相比,具有许多优点1、微丸服后可广泛均匀地分布在胃肠道内,由于剂量倾出分散,药物在胃肠表面分布面积增大,使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毒副作用的产生。2、微丸剂在胃肠道内的运转不受食物输送节律的影响,即使当幽门括约肌闭合时,仍能通过幽门,因此微丸在胃肠道的吸收一般不受胃排空的影响。3、微丸的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各个微丸释药行为的总和,个别微丸在制备上的失误或缺陷不致对整体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体内的重现性、一致性方面优于片剂和胶囊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丸崩解性好,生物利用度高,防潮、掩盖,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彻底解决了原有的剂型存在的问题,而且无药物不良口味、气味,特别适合于婴幼儿、老年人及吞服药片或胶囊有困难的患者服用。本专利技术是这样构成的桂枝茯苓微丸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桂枝1份、茯苓1份、桃仁1份、芍药1份、牡丹皮1份及药学上认可的辅料0.1~5及包衣材料0.1~1制作而成。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是取桂枝、桃仁、芍药、牡丹皮及茯苓粉碎成细粉,混匀,加入药学上认可的辅料制成含药微丸,然后包衣制作而成包衣微丸。本专利技术所述制剂中的含药微丸这样制备取桂枝、桃仁、芍药、牡丹皮及茯苓粉碎成细粉,过200目筛,混匀,在包衣锅内以水为粘合剂滚成含药微丸,或加90%乙醇制软材,经0.6~1.0mm的孔径挤压成条状,置滚圆机内滚圆,滚圆速度为100~500rpm,置于40℃烘箱中干燥后取出成均匀圆整的含药微丸;包衣包衣液为浓度5%的丙烯酸树脂溶液或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进风温度为40~60℃,喷雾压力为1.0~3.0kg/cm2,喷液速度为5~20ml/min,即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活血化癖,缓消症块的功效,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等病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处方明确,工艺合理可行,能够指导大生产。本申请人在研制过程中发现,含药微丸经包衣后,丹皮酚、肉桂醛等挥发性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的损失问题得到了理想的解决,挥发性成分稳定。通过大量实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工艺制得的微丸崩解性好,生物利用度高,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吞服药片或胶囊有困难的患者服用,微丸采用了包衣技术,解决了药物遇湿热不稳定的问题,还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口味、气味,并且起到增加稳定性、改善生物利用度的作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制备工艺得到的微丸,工艺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大生产。经对比崩解时限检查采用转篮,升降式崩解仪,在0.1mol/ml的盐酸液中,放置2克微丸,观察通过筛网的情况,通过率高则崩解性好,更宜人体吸收。组别 丸胶囊 含药微丸包衣微丸崩解时间(min) 475 1 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1桂枝100份、获等100份、桃仁100份、芍药100份、牡丹皮100份,取桂枝、桃仁、芍药、牡丹皮及茯苓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在包衣锅内,以水为粘合剂滚成含药微丸,置于40℃烘箱中干燥后取出过筛成均匀圆整的含药微丸。包衣丙烯酸树脂E(商品名为Eudraget E)为成膜材料,加滑石粉为润滑剂,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以95%的乙醇为溶剂,按下列条件包衣进风温度为30~50℃,喷雾压力为1.0~3.0kg/cm2,喷液速度为5~20ml/min,即得。实施例2桂枝100份、获等100份、桃仁100份、芍药100份、牡丹皮100份,取桂枝、桃仁、芍药、牡丹皮及茯苓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在包衣锅内,以90%乙醇为粘合剂制成软材,经挤压机0.6~1.0mm的孔径挤压成条状后滚圆,滚圆速度为100~500rpm,40℃干燥,过筛成含药微丸。包衣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为成膜材料,加滑石粉为润滑剂,聚乙二醇为增塑剂,以80%的乙醇为溶剂,按下列条件包衣 进风温度为40~60℃,喷雾压力为1.0~3.0kg/cm2,喷液速度为5~20ml/min,即得。经高温(60℃)、高湿(RH95%)条件下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未包衣样品高湿条件下第5天吸潮增重达20%,且颜色变深,微丸粘连;第10天微丸已没有成形的微丸。2、包衣样品高湿条件下第5天吸潮增重达1.5%,且颜色未变,微丸也没粘连;第10天微丸吸潮增重为2.3%,且颜色未变,微丸也没粘连。从吸潮增重和外观变化上看,包衣样品比未包衣的稳定。权利要求1.一种,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桂枝1~2份、茯苓1~2份、桃仁1~2份、芍药1~2份、牡丹皮1~2份和药学上认可的辅料及包衣材料制作而成。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桂枝1份、茯苓1份、桃仁1份、芍药1份、牡丹皮1份,其特征在于取桂枝、桃仁、芍药、牡丹皮及茯苓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然后和药学上认可的辅料及包衣材料按1∶0.1~5∶0.1~1的重量比制作而成。3.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学上认可的辅料为微晶纤维素、淀粉、糊精、滑石粉、二氧化硅、乳糖、蔗糖、聚维酮、聚乙二醇、甜味剂、色素一种/多种混合使用。4.如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衣是采用糖衣锅、高效包衣机或硫化床包衣;包衣材料是丙烯酸树脂、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聚乙烯醇一种/多种混合使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微丸直径在0.3-2.5mm,优选0.7-1.2mm。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本专利技术微丸剂,采用现代药剂技术制成包衣微丸,工艺简单,质量稳定可控,特别是对挥发性有效成分,经包衣后能使其在长期存放过程中质量稳定,而且携带服用方便,特别适合吞咽片剂或胶囊有困难的患者,药物稳定性好,并且崩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桂枝茯苓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组分计算,它主要由桂枝1~2份、茯苓1~2份、桃仁1~2份、芍药1~2份、牡丹皮1~2份和药学上认可的辅料及包衣材料制作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晓明杨岗吴苑燕麦耀权李俊尧陈志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天翼医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