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729691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至少一个雾化喷嘴及一反应室,该雾化喷嘴与该反应室相通;提供至少两种反应剂,其中至少一种为液相反应剂;通过该雾化喷嘴将该液相反应剂雾化并喷射入该反应室;将该至少两种反应剂相混合,其发生反应沉淀出纳米结构的颗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喷雾式混合进行化学反应而合成纳米颗粒的方法。
技术介绍
小尺寸微结构的纳米颗粒因其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及机械特性,而使得大量研究致力于纳米颗粒的合成。现有的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有以下几种真空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及喷雾热解法等。上述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中,真空沉积法、溶胶凝胶法及喷雾热解法等方法一般需要较为贵重的设备,且工艺复杂,不利于纳米颗粒的大批量生产,化学沉淀法则具有设备较为简单,成本低廉,适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现有的化学沉淀方法制备纳米颗粒技术,其反应液的混合多为注入加搅拌式,即将一反应体系注入另一反应体系中,同时以搅拌器搅拌混合。上述混合方法中各反应体系接触面积有限,且反应不均匀、不充分,导致所获得的颗粒尺寸及均一性不够理想。中国专利第00112586.9号专利提供一种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高压空气将两种反应剂溶液压入一个三通管中,根据流体力学的湍流扩散理论,该两种反应剂溶液流体破碎为大量的微团,使得其发生反应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得颗粒尺寸降低且均匀性得到增强。但该方法各反应体系的有效接触面积仍不理想,亦不能很好控制纳米颗粒尺寸的分布。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可大大增加各反应体系的有效接触面积,以获得具有理想的粒子尺寸及粒子尺寸分布的。一种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至少一个雾化喷嘴及一反应室,该雾化喷嘴与该反应室相通;提供至少两种反应剂,其中至少一种为液相反应剂;通过该雾化喷嘴将该液相反应剂雾化并喷射入该反应室;将该至少两种反应剂相混合,其发生反应沉淀出纳米结构的颗粒。相较现有的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喷雾式混合反应沈淀法合成纳米颗粒,其将反应体系中的液相反应剂雾化,高压喷射入一反应室,其余各反应体系可以为气相及固相中的一种或几种,也喷射入该反应室内,该液相反应剂雾化后,具有微观结构的液滴,其与其它各项反应体系的有效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混合液各组分分布更均匀,反应更充分,从而颗粒粒子尺寸及分布更理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一所用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二所用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三所用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一是通过喷雾式混合反应法合成碳酸锶(SrCO3)。其所采用的装置包括一反应室5、容器1、2、雾化喷嘴3、4、收集瓶8、搅拌器9、真空阀6、真空泵7以及复数个导通管10;雾化喷嘴3、4以一定的夹角分别固定于反应室5的侧壁上,容器1、2通过导通管分别与雾化喷嘴3、4连接,收集瓶8内容置有搅拌器9,该收集瓶8置于反应室5的底部,并通过导通管10与反应室5连接,收集瓶8、真空阀6、真空泵7以及容器2通过一导通管依次连接。本实施方式所取反应剂为硝酸锶(Sr(NO3)2)溶液和碳酸纳(Na2CO3)溶液,其构成一个液相-液相反应体系,该方法可通过下面的步骤具体实施首先,将可溶性盐Sr(NO3)2和Na2CO3按一定的摩尔浓度比分别配制成Sr(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将上述Sr(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分别置于容器1和容器2中。然后,通过雾化喷嘴3和雾化喷嘴4在2~20Mpa高压下,分别将Sr(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雾化,以此得到20~60微米的微小液滴,并以2.0升/小时的速度喷入反应室5中混合,其中,雾化喷嘴3与雾化喷嘴4的喷射角度优选为两者成90°夹角。Sr(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在反应室内发生初步的成核反应,生成碳酸锶(SrCO3)晶核。其中,反应式为(l)Sr(NO3)2溶液和Na2CO3溶液经过上述喷雾混合、反应,所获得的混合液则为包括NaNO3溶液、SrCO3悬浮体,以及少量未反应完全的Sr(NO3)2与Na2CO3的共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液通过导通管10导入到收集瓶8。同时,收集瓶8中的混合液可在真空阀6及真空泵7的作用下抽吸至容器2,也可以将收集瓶8中的混合液抽吸至容器1,该混合液再重复上述喷雾混合过程,以此进一步达到反应剂的充分反应。在搅拌器9搅拌下,晶核进一步成长,以得到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烘干,从而得到碳酸锶纳米颗粒。请参照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二是通过喷雾式混合反应法合成氢氧化铝(Al(OH)3)。其所采用的装置包括一反应室14、容器11、雾化喷嘴12、进气管13、气压阀131、收集瓶18、搅拌器17、真空阀15、真空泵16以及复数个导通管19;雾化喷嘴12固定于反应室14的顶壁上,容器11通过导通管与雾化喷嘴12连接,进气管13固定于反应室14的侧壁,并通过气压阀131与供气装置(图未示)连接,收集瓶18内容置有搅拌器17,该收集瓶18置于反应室14的底部,并通过导通管19与反应室14连接,收集瓶18、真空阀15、真空泵16以及容器11通过一导通管依次连接。本实施方式所取反应剂为偏铝酸钠(NaAlO2)溶液和二氧化碳(CO2)气体,其构成一个液相-气相反应体系,该方法可通过下面的步骤具体实施。首先配制0.1mol/l的NaAlO2溶液,将NaAlO2溶液置于容器11内。然后,通过雾化喷嘴12在2~20Mpa高压下,将NaAlO2溶液雾化,以此得到20~50微米的微小液滴。将该雾化的NaAlO2溶液以2.0升/小时的速度喷入反应室14中,同时经由进气管13通入CO2气体,并且通过气压阀131控制反应室内气压大约为0.1MPa。NaAlO2溶液和CO2气体在反应室内发生初步的成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Al(OH)3)晶核。其化学反应式为(s)NaAlO2溶液和CO2气体经过上述喷雾混合、反应,所获得的混合液则为包括Na2CO3溶液、Al(OH)3悬浮体,以及少量未反应完全的NaAlO2溶液与CO2气体的共混合溶液。然后将上述混合液通过导通管19导入到收集瓶18。同时,收集瓶18中的混合液可在真空阀15及真空泵16的作用下抽吸至容器11,该混合液再重复上述喷雾混合过程,以此进一步达到反应剂的充分反应。进入收集瓶18的混合液在搅拌器17搅拌下,晶核进一步成长,以得到沉淀物。将该沉淀物烘干,从而得到氢氧化铝纳米颗粒。请参照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三是通过喷雾式混合反应法碳酸钙(CaCO3)。其所采用的装置包括一反应室24、容器21、雾化喷嘴22、进气管23、气压阀231、粉料喷嘴30、收集瓶28、搅拌器27、真空阀25、真空泵26以及复数个导通管29;雾化喷嘴22固定于反应室24的顶壁上,容器21通过导通管与雾化喷嘴22连接,进气管23固定于反应室24的侧壁,并通过气压阀231与供气装置(图未示)连接,粉料喷嘴30固定于反应室24的侧壁,且位于进气管23上方,收集瓶28内容置有搅拌器27,该收集瓶28置于反应室24的底部,并通过导通管29与反应室24连接,收集瓶28、真空阀25、真空泵26以及容器21通过一导通管依次连接。本实施方式所取反应剂为蒸馏水、CO2气体及Ca(OH)2粉末,其构成一个液相-气相-固相反应体系,该方法可通过下面的步骤具体实施首先,将蒸馏水置于容器21内。通过雾化喷嘴22在2~20Mpa高压下,将蒸馏水雾化,以此得到20~5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纳米颗粒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至少一个雾化喷嘴及一反应室,该雾化喷嘴与该反应室相通;提供至少两种反应剂,其中至少一种为液相反应剂;通过该雾化喷嘴将该液相反应剂雾化并喷射入该反应室;将该至少两种反应剂相混合,其发生反应沉淀出纳米结构的颗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孟东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