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乾秀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357090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需人工干预的机械式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既能在爬坡和起步时提供所需的大力矩,又能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件、自控部件、变速部件、从动部件,驱动部件包括第二轴承、磁钢套圈、磁钢、定子、第三轴承、通孔内端盖、中心轴、通孔离合器端盖;所述定子固定在中心轴上,磁钢固定在磁钢套圈内圈,通孔内端盖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定子的一侧,通孔离合器端盖通过第三轴承固定在定子的另一侧,磁钢套圈固定在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之间。(*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特别是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动自行车电机在起步和爬坡时因低速行驶而效率低下,导致电机发热 快、电动自行车续航里程短、电瓶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目前,为了解决此难题,多采用电子换挡或机械式换挡技术。目前的电子换挡功能 只在电机的额定参数下降低转速来获得不同的速度,而没有增加力矩,完全没有实质性的 效果。目前的机械式换挡,通过繁琐的手动拨档,虽然在爬坡和起步时增加了力矩,但无法 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或能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却在爬坡或起步时使电机长期在低效率 区工作,非常耗能。没有了电动车节能、环保、耐用的优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既能提 供正常行驶速度,又能兼顾在起步或爬坡时提供较大力矩的产品出现。本技术专利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无需人工干预的机械式自动变 速电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件、自控部件、变速部件、从动 部件,所述自控部件包括单向轴承、通孔离合器端盖、第二卡簧、中心轴、离合器外圈、第三 螺丝、第一平键、碲块、第一卡簧、离合器支架,所述单向轴承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右侧并 通过第二卡簧定位在中心轴上,离合器外圈安装在单向轴承外部并利用第三螺丝和第一平 键固定在通孔离合器端盖一侧内圈位置,碲块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另一侧并利用第一卡 簧定位在离合器外圈上,离合器支架安装在离合器外圈内部。所述驱动部件包括第二轴承、磁钢套圈、磁钢、定子、第三轴承、通孔内端盖、中心 轴、通孔离合器端盖;所述定子固定在中心轴上,磁钢固定在磁钢套圈内圈,通孔内端盖通 过第二轴承固定在定子的一侧,通孔离合器端盖通过第三轴承固定在定子的另一侧,磁钢 套圈固定在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之间。所述变速部件包括太阳轮、单向轴承、内齿轮、第二平键、第四螺丝、通孔离合器端 盖、行星轮、第四轴承、第一垫片、第三卡簧、行星轮轴、行星轮架、第二垫片、第六螺丝、毂 盖,所述太阳轮固定在单向轴承上,内齿轮利用第二平键和第四螺丝固定在通孔离合器端 盖一侧上,行星轮利用第四轴承、第一垫片和第三卡簧安装在行星轮轴上并装配在内齿轮 和太阳轮之间,行星轮轴固定在行星轮架上,第二垫片装配在行星轮和行星架之间,行星架 利用第六螺丝固定在毂盖另一侧上。所述从动部件包括毂盖、第五轴承、中心轴、行星轮、第二油封、外端盖、第一轴承、 通孔内端盖、第一油封、第五螺丝、第七螺丝,所述毂盖利用第五轴承安装在中心轴上并定位于行星轮一侧,第二油封装配在毂盖另一侧上,外端盖利用第一轴承装配在中心轴上并 定位于通孔内端盖的一侧,第一油封装配在外端盖左侧上,轮毂装配在外端盖和毂盖中间。优选的,通孔内端盖、外端盖、油封设置在电机的同一侧。通孔离合器端盖、单向轴承、离合器外圈、内齿轮、毂盖、油封设置在电机的同一 侧。驱动部件还包括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所述磁钢套圈通过第一螺丝和第二螺丝固 定在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之间。自控部件还包括挡板、第八螺丝,所述离合器支架通过挡板和第八螺丝安装在离 合器外圈内部。所述从动部件还包括第七螺丝、第五螺丝,所述轮毂利用第七螺丝和第五螺丝装 配在外端盖和毂盖中间。进一步地,所述的通孔内端盖和通孔离合器端盖上还设置有若干个通孔。本技术提供一种无需人工干预的机械式自动变速电机,既能在爬坡和起步时 提供所需的大力矩,又能提供正常的行驶速度,并在驱动和被驱动部件间构建了良好的散 热条件,真正达到了小电机的功率,大电机的力矩效果,大大提高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增 加了电动车的续航里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的分解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驱动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自控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变速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述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中从动部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00、驱动部件;200、自控部件;300、变速部件;400、从动部件;1、第一油封;2、外端盖;3、第一轴承;4、轮毂;5、第一螺丝;6、第二轴承;7、磁钢 套圈;8、磁钢;9、定子;10、第一卡簧;11、第三轴承;12、第二螺丝;13、第一平键;14、第三 螺丝;15、离合器支架;16、挡板;17、单向轴承;18、太阳轮;19、第四螺丝;20、内齿轮;21、 第一垫片;22、第四轴承;23、第二垫片;24、第五轴承;25、毂盖;26、第五螺丝;27、第六螺 丝;28、第七螺丝;29、通孔内端盖;30、中心轴;31、碲块;32、通孔离合器端盖;33、离合器 外圈;34、第八螺丝;35、第二卡簧;36、第二平键;37、第三卡簧;38、行星轮;39、行星轮轴; 40、行星轮架;41、第二油封。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件100、自控 部件200、变速部件300、从动部件400。驱动部件100包括第一螺丝5、第二螺丝12、第二轴承6、磁钢套圈7、磁钢8、定子9、第三轴承11、通孔内端盖四、中心轴30、通孔离合器端盖32 ;所述定子9固定在中心轴30 上,磁钢8固定在磁钢套圈7内圈,通孔内端盖四通过第二轴承6固定在定子9的左侧,通 孔离合器端盖32通过第三轴承11固定在定子9的右侧,磁钢套圈7通过第一螺丝5和第 二螺丝12固定在通孔内端盖四和通孔离合器端盖32之间。自控部件200包括单向轴承17、通孔离合器端盖32、第二卡簧35、中心轴30、离合 器外圈33、第三螺丝14、第一平键13、碲块31、第一卡簧10、离合器支架15、挡板16、第八 螺丝34,所述单向轴承17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32右侧并通过第二卡簧35定位在中心 轴30上,离合器外圈33安装在单向轴承17外部并利用第三螺丝14和第一平键13固定在 通孔离合器端盖32右侧内圈位置,碲块31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32左侧并利用第一卡簧 10定位在离合器外圈33上,离合器支架15通过挡板16和第八螺丝34安装在离合器外圈 33内部。变速部件300包括太阳轮18、单向轴承17、内齿轮20、第二平键36、第四螺丝19、 通孔离合器端盖32、行星轮38、第四轴承22、第一垫片21、第三卡簧37、行星轮轴39、行星 轮架40、第二垫片23、第六螺丝27、毂盖25,太阳轮18固定在单向轴承17上,内齿轮20利 用第二平键36和第四螺丝19固定在通孔离合器端盖32右侧上,行星轮38利用第四轴承 22、第一垫片21和第三卡簧37安装在行星轮轴39上并装配在内齿轮20和太阳轮18之间, 行星轮轴39固定在行星轮架40上,第二垫片23装配在行星轮38和行星架40之间,行星 架40利用第六螺丝27固定在毂盖25左侧上。从动部件400包括毂盖25、第五轴承24、中心轴30、行星轮38、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电动车电机,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件(100)、自控部件(200)、变速部件(300)、从动部件(400),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控部件(200)包括单向轴承(17)、通孔离合器端盖(32)、第二卡簧(35)、中心轴(30)、离合器外圈(33)、第三螺丝(14)、第一平键(13)、碲块(31)、第一卡簧(10)、离合器支架(15),  所述单向轴承(17)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32)的一侧并通过第二卡簧(35)定位在中心轴(30)上,离合器外圈(33)安装在单向轴承(17)外部并利用第三螺丝(14)和第一平键(13)固定在通孔离合器端盖(32)一侧内圈位置,碲块(31)安装在通孔离合器端盖(32)另一侧并利用第一卡簧(10)定位在离合器外圈(33)上,离合器支架(15)安装在离合器外圈(33)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乾秀
申请(专利权)人:赵乾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