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5301816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用座椅系统,配置在搭载有乘员用座椅的车辆中,所述乘员用座椅具备支撑乘员背部的靠背和支撑乘员头部的头枕,所述车辆用座椅系统包括:加强结构体,加强所述靠背;连结支撑部,将所述加强结构体连结于车身壁部并予以支撑;受压部,设置在所述靠背内并且被支撑成基于所述车辆后碰撞时所述乘员的压推而向后方移动;头枕可动机构部,随着所述受压部的向后方移动而使所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中,所述受压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靠背的下端部位于该下端部上方的位置。由此,不导致外观等变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护乘员头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在车辆的车室内的车辆用座椅系统
技术介绍
以往已有对汽车等车辆进行的如下研究当车辆后碰撞时通过使设置在车辆用座 椅上的头枕向前方移动从而有效地支撑乘员的头部,以抑制乘员的头部向后方移动从而保 护头部。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273445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中揭示有 如下的座椅装置在支撑乘员的背部的靠背后方配置有后窗台板(Rear Parcel Shelf)及 覆盖该后窗台板的后窗台饰板,设置有从该后窗台饰板的前侧向前方突出的头枕支撑部, 并且在后窗台板与靠背之间设有弹簧,靠背经由该弹簧而由后窗台板支撑。该座椅装置在 车辆后碰撞时,通过上述头枕支撑部与头枕抵接从而限制头枕的向后方移动,另一方面,靠 背压缩上述弹簧并向后方移动而导致头枕相对于靠背相对性地向前方移动,结果是乘员的 头部相对于背部向后方移动的量被抑制得较小。上述专利文献的座椅装置中,由于在后窗台板上设置有头枕倾动装置,因此存在 不美观或后窗台板与头枕的布局自由度受到限制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导致外观等变差,能够 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保护乘员头部的车辆用座椅系统。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系统,配置在搭载有乘员用座椅的车辆中,所述乘员用座椅 具备支撑乘员背部的靠背和支撑乘员头部的头枕,所述车辆用座椅系统包括加强结构体, 加强所述靠背;连结支撑部,将所述加强结构体连结于车身壁部并予以支撑;受压部,设置 在所述靠背内并且被支撑成基于所述车辆后碰撞时所述乘员的压推而向后方移动;头枕可 动机构部,随着所述受压部的向后方移动而使所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中,所述受压部设置 在相对于所述靠背的下端部位于该下端部上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不会使后窗台板或头枕的外观变差,即使在例如不具有后窗台板的 车辆中也可以设置上述头枕可动机构部等,从而能够确保设计自由度。此外,通过将受压部 设置在距靠背的下端部一定间隔的上方位置,能够缩短上述头枕与受压部的间隔,有效地 使上述头枕可动机构部变得紧凑。此外,由于靠背的加强结构体连结在车身壁部,因此在车 辆后碰撞时,能够使乘员背部施加给靠背的压推负荷集中于上述受压部地使头枕向前方移 动,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抑制乘员的头部的向后方移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上述车辆中还搭载着除具备上述加强结构体及上述 连结支撑部的上述乘员用座椅以外的第一座椅,该第一座椅的靠背包括第一加强结构体, 加强该第一座椅的靠背;第一受压部,被支撑成基于车辆后碰撞时乘员向后方移动的压推 而向后方移动;第一头枕可动机构部,在车辆后碰撞时随着上述第一受压部的向后方移动4而使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中,从上述乘员用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上述受压部间的距离大于 从上述第一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上述第一受压部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所述车辆还搭载 有除具备所述加强结构体及所述连结支撑部的所述乘员用座椅以外的第一座椅,所述第一 座椅具备支撑乘员背部的靠背和支撑乘员头部的头枕,其中,所述第一座椅的靠背包括第 一加强结构体,加强该第一座椅的靠背;第一受压部,被支撑成基于所述车辆后碰撞时座在 所述第一座椅上的乘员向后方移动的压推而向后方移动;第一头枕可动机构部,在所述车 辆后碰撞时随着所述第一受压部的向后方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座椅所具备的头枕向前方移 动;其中,从所述乘员用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所述受压部间的距离大于从所述第一座椅的 靠背下端部到所述第一受压部间的距离。根据该结构,既有效地使上述乘员用座椅的头枕可动机构部变得紧凑,又将上述 第一座椅的第一受压部设置在该靠背的下端部附近,从而在车辆后碰撞时,能够使上述第 一受压部有效地向车辆后方相对移动,并且据此能够使第一座椅的头枕确实地向前方移 动。另外,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在上述车辆中还搭载有除具备上述加强结构体及上述连结 支撑部的上述乘员用座椅以外的第一座椅,该第一座椅的靠背包括第一加强结构体,加强 该第一座椅的靠背;第一受压部,被支撑成基于车辆后碰撞时乘员向后方移动的压推而向 后方移动;第一头枕可动机构部,在车辆后碰撞时随着上述第一受压部的向后方移动而使 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中,上述第一加强结构体处于与车身壁部非连结的状态,从上述乘员用 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上述受压部间的距离大于从上述第一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上述第一 受压部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所述车辆还搭载有除具备所述加强结构体及所述连结支撑 部的所述乘员用座椅以外的第一座椅,所述第一座椅具备支撑乘员背部的靠背和支撑乘员 头部的头枕,其中,所述第一座椅的靠背包括第一加强结构体,加强该第一座椅的靠背; 第一受压部,被支撑成基于所述车辆后碰撞时座在所述第一座椅上的乘员向后方移动的压 推而向后方移动;第一头枕可动机构部,在所述车辆后碰撞时随着所述第一受压部的向后 方移动而使所述第一座椅所具备的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中,所述第一加强结构体处于与车 身壁部非连结的状态,从所述乘员用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所述受压部间的距离大于从所述 第一座椅的靠背下端部到所述第一受压部间的距离。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乘员用座椅的后侧形成有行李室,该行李室的底部 从上述乘员用座椅的靠背下端部附近向后侧延伸设置。根据该结构,与在靠背的下端部附近设置上述受压部时相比,较薄地形成靠背的 下端部,从而具有能够有效地扩大行李室的收纳空间等的优点。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头枕可动机构部上设置有连结上述受压部与上述 头枕的连结部件,并且上述加强结构体上设置有将上述连结部件可摇动地予以支撑的摇动 支撑部,通过上述连结部件以该摇动支撑部为支点摇动位移来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根据该结构,随着在车辆后碰撞时上述受压部向后方移动,以上述摇动支撑部为 支点使连结部件摇动位移,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摇动支撑部设置在将上述加强结构体连结于车身 壁部并予以支撑的上述连结支撑部的附近。根据该结构,可通过上述连结支撑部将作用于摇动支撑部的负荷传递给车身壁部并予以支撑,因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有效地确保上述头枕可动机构部的支撑刚性,对应作 用在上述受压部的压推力地使上述连结部件顺利地摇动位移,从而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使上 述头枕向前方确实地移动。本专利技术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加强结构体由沿着上述靠背的外周延伸的靠背构 件构成,并且在前视下上述加强结构体的下侧部的宽度比该加强结构体的上侧部的宽度 窄,而且上述头枕可动机构部设置在上述加强结构体的内侧。根据该结构,既可防止上述靠背与设置在车身壁部的隆起部发生干扰,又可充分 确保上述受压部的车宽方向的设置尺寸并适当地驱动上述头枕可动机构部。上述靠背构件 例如为由管材构成的靠背骨架、或由刚体构成的板材。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不会产生后窗台板或头枕的不美观或者布 局自由度受到限制等问题,能够以简单且紧凑的结构,随着上述受压部在车辆后碰撞时向 后方移动而使上述头枕向前方移动,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乘员的头部的向后方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系统的车辆的概略结 构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上述车辆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乘员用座椅的内部结构的正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系统,其特征在于,配置在搭载有乘员用座椅的车辆中,所述乘员用座椅具备支撑乘员背部的靠背和支撑乘员头部的头枕,所述车辆用座椅系统包括:加强结构体,加强所述靠背;连结支撑部,将所述加强结构体连结于车身壁部并予以支撑;受压部,设置在所述靠背内并且被支撑成基于所述车辆后碰撞时所述乘员的压推而向后方移动;头枕可动机构部,随着所述受压部的向后方移动而使所述头枕向前方移动;其中,所述受压部设置在相对于所述靠背的下端部位于该下端部上方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矢耕一小林明宏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