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微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300552 阅读:2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加热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及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所述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自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自所述至少一第二电极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相互搭接形成至少一节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微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为节省原料及加快反应速度,一些材料通常需要在一微反应器中用微反应的方式 进行合成。所述微反应器是一种建立在连续流动基础上的微管道式反应器,用以替代传统 反应器,如玻璃烧瓶、漏斗,以及工业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反应釜等传统间歇反应器。在微反 应器中具有大量的微型反应通道,每一微型反应通道均包括多个尺寸在微米级或者微米级 以下的反应池。每一反应池可完成一个合成步骤,从而所述原料在所述多个反应池中依次 反应后,可合成所需要的材料。在所述材料的合成过程中,由于现有的加热装置,如热电偶的尺寸远大于所述反 应池的尺寸及多个反应池之间的尺寸,因此,当其中一个反应池被加热时,其他反应池也同 时被加热,从而造成所述多个反应池中的反应温度难以独立控制,从而降低所述反应池中 的反应的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包括一具有较小尺寸加热点的微加热装置。一种微加热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 及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所述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自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延伸出来。所述 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自所述至少一第二电极延伸出来。所述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与所述至 少一第一碳纳米管相互搭接形成至少一节点。一种微加热装置,其包括一第一碳纳米管、一第二碳纳米管、一第一电极及一第二 电极。所述第一碳纳米管具有一连接端及一固定端。所述第二碳纳米管具有一连接端及一 固定端。该第二碳纳米管与所述第一碳纳米管相互搭接形成至少一节点。该第一电极电连 接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的连接端。该第二电极电连接在所述第二碳纳米管的连接端。—种微加热装置,其包括两个电极及电连接在所述两个电极之间的一发热单元。 所述发热单元包括两根碳纳米管。所述两根碳纳米管相互搭接并在搭接处形成至少一节 点ο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所述微加热装置中相互搭接的第一碳纳米管与第二碳纳米管 具有较好的电阻异向性,从而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与第二碳纳米管的搭接处所形成的节点 的电阻远大于所述第一碳纳米管或第二碳纳米管沿其延伸方向的电阻。因此,当所述第一 电极与第二电极接收到一加热信号时,所述加热信号将在该节点产生电热转化,从而形成 加热点。所述第一碳纳米管与第二碳纳米管具有较小的尺寸,因此,所述节点的尺寸也较 小,从而可获得具有较小尺寸的加热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 实施例所提供的一 微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 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个微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一 微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一 微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一 微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微加热装置100、200、300第—-电极12、212、312、412第二电极14、214、314、414第—-碳纳米管16、216、316、416第—-连接端162第—-固定端164第二碳纳米管18、218、318、418第二连接端182第二固定端184节点20、220、320、420第—-支撑体22,322第二支撑体24,324绝缘基底430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微加热装置。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加热装置100,所述微加热装置100包括 一个第一电极12、一个第二电极14、一根第一碳纳米管16及一根第二碳纳米管18。所述第一 碳纳米管16与所述第一电极12电连接。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与所述第二电极14电连接, 并搭接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上,即,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与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相互交 叉且接触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与第二碳纳米管18的交叉处形成一节点20。所述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可由任意导电材料制成,所述导电材料包括导电 浆料、金属、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碳纳米管等。所述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可为一自支 撑结构,也可为设置在一基底上的导电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 均为具有自支撑结构的金属电极。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第一碳纳米管16及第二碳纳米管18均为单根的单壁碳纳米 管、双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与第二碳纳米管18可为直线型 碳纳米管、曲线型碳纳米管或具有其他形状的碳纳米管,只要该碳纳米管相对的两端不相 互接触即可。具体地,定义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靠近所述第一电极12的一端为第一连接 端162,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远离所述第一电极12的一端为第一固定端164,则所述第一 连接端162与第一固定端164不相互接触。定义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靠近所述第二电极 14的一端为第二连接端182,所述第二碳纳米管靠近所述第二电极14的一端为第二固定端184,则所述第二连接端182与第二固定端184不相互接触。可以理解,当所述第一碳纳米 管16与第二碳纳米管18中的一个或两个均为曲线型碳纳米管时,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与 第二碳纳米管18可形成多个节点20。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端162与所述第一电极12电连接,优选 地,所述第一连接端162通过直接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极12上的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一电极12 的电连接,即,使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自所述第一电极12延伸出来。所述第一固定端164 可悬空设置,也可固定在一支撑体上。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端182与所 述第二电极14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端182通过直接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极14上的 方式实现与所述第二电极14的电连接,即,使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自所述第二电极14延 伸出来。所述第二固定端184可悬空设置形成一自由端,也可固定在一支撑体上。在本实 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端162与第二连接端182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极12及第二电极14 上,所述第一固定端164与第二固定端184悬空设置。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搭接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上,并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 与第二碳纳米管18的搭接处形成所述节点20。即,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轴向的延伸方向 与搭接在该第一碳纳米管16上的第二碳纳米管18轴向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度 小于等于90度。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与第二碳纳米管18均为导电性碳纳米管。可以理 解,碳纳米管具有较好的电阻异向性,该碳纳米管在其轴向的延伸方向上的电阻较小,而在 垂直于该碳纳米管轴向的延伸方向上的电阻则极大。因此,当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轴向的 延伸方向与搭接在该第一碳纳米管16上的第二碳纳米管18轴向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 于0度小于等于90度时,第一碳纳米管16与第二碳纳米管18之间将具有较大的电阻,即, 形成在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与第二碳纳米管18之间的节点20具有较大的电阻。所述夹 角越大,所述节点20的电阻越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轴向的延伸方向与 搭接在该第一碳纳米管16上的第二碳纳米管18轴向的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大致为90度, 即,所述第一碳纳米管16轴向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碳纳米管18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以 使所述节点20具有较大的电阻。当所述微加热装置100工作时,所述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接收到一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加热装置,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电极;自所述至少一第一电极延伸出来的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以及自所述至少一第二电极延伸出来的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所述至少一第二碳纳米管与所述至少一第一碳纳米管相互搭接形成至少一节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深李群庆范守善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