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光材料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铜⑴配合物及其应用。有机电致发光是由电能激发有机材料而发光的现象。1998年,S.R.ForreSt等人 首次发现,将磷光配合物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器件的效率。由于有 磷光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器件上的巨大优势,对其的研究已成为有机电致发光 领域中的主要方向之一。并且,由于基于重金属的磷光配合物可以充分利用包括单重态 和三重态在内的所有的能量形式,其最大内量子效率较高,因此,使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具有较高的电致发光效率。在各种基于重金属的磷光配合物中,一价铜(铜⑴)磷光配合物由于具有较强 的室温磷光发射性能、易于形成多核结构、发光机理多样、光谱峰值变化可以覆盖整个 可见光等特点,可以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和检测等领域,因此,铜⑴磷光配合物在 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但是,铜⑴离子由于受到低氧化态和四面体配 位构型的限制,因而目前所报道的铜⑴磷光配合物多为含有抗衡离子的离子型配合物。 离子型铜⑴配合物由于含有抗衡离子,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在电场作用下发生抗衡离子 的迁移,产生时间延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Ⅰ)配合物,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Ⅰ所示的结构,***式Ⅰ,其中,所述***为吲哚衍生物配体,所述***为两个单独的芳基膦配体或桥联的芳基膦双齿配体,所述芳基膦配体上每个磷原子上至少存在一个芳基取代基,其他取代基为芳基和C1~C30的烷基中的任意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延祥,刘晓辉,孙伟,李晓,谢志元,王利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