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155207 阅读:4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为解决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存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摩托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减震效果有限等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及其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在定位管上不设置节流孔,在定位管外壁的轴向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本发明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减震器的阻尼力能够随着减震弹簧振动的程度自动调节,振动程度越大,阻尼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并且呈连续变化。本发明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有效提高了摩托车前减震器的阻尼效果,提高了摩托车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及其制作方法,特别涉及到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阻 尼前减震器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摩托车技术发展,对摩托车驾驶的舒适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 多数摩托车均配置了前、后减震器,以减少路面不平引起的震动对摩托车及驾乘人员的影 响。现有技术摩托车的减震器大都采用弹簧与液压阻尼相结合的方式,吸收和消耗摩托车 行驶过程中的震动能量,以降低震动对摩托车和驾乘人员的影响。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 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摩托车前轮压迫减震 弹簧收缩,当驶过凸起的地面后,弹簧又复位,依此往复,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震动 能量。通常,减震弹簧具有较大的压缩强度,当减震弹簧被压缩后,不能让其自由复位,否 则,减震弹簧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震动。为减缓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现有技术的摩托车 前减震器中均设置有阻尼机构。在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减震弹簧被压缩的同时,液力阻尼腔 中也被注入了液压油,当减震弹簧复位时,液力阻尼腔中的液压油以特定的速度回流,使得 减震弹簧不能够立即复位,而是随着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回流而复位。减震器的这种衰 减弹簧振动的效果通常被称为阻尼效果,而而减缓减震弹簧复位的力量被称为阻尼力。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液力阻尼腔中的液压油的回流速度是固定的,即不管减 震弹簧受到多大的压力,被压缩了多少,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都是固定的。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液压油的回流速度不是指液压油流动的速度,而是指液压油从液力阻尼腔流回油缸的 速度。而摩托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震动力量千变万化,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也 是各不相同的。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小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快的速度复位以尽 快恢复平稳行驶的状况;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大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慢的速度 复位以避免造成二次震动。显然,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是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减震 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摩托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其减震效果是有限的,直接影响到 摩托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存在的阻尼力不能够随摩托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 调节,减震效果有限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本 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在定位管上不设置节流孔,在定位管外壁的轴向设置横截 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设置在定位管外壁轴向的横截面积 逐渐变小的节流槽为一条或一条以上。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设置在定位管外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或倒梯形。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制作方法是在定位管外壁的轴向加工出横截 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在定位管上不设置节流孔,并且,节流槽的数量为一条或者一条以 上,节流槽的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三角形或倒梯形。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减震器的阻尼力能够随 着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自动调节,压缩程度越大,阻尼力也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并且呈 连续变化。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有效提高了摩托车前减震器的阻尼效果,提 高了摩托车行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附图1是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的剖面示意附图3是附图2的A-A剖视图,也即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由节流槽和下 活塞组成的节流孔的示意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具有二条节流槽的定位管的正视示意图; 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具有二条节流槽的定位管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6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节流槽横截面为三角形的示意图; 附图7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节流槽横截面为倒梯形的示意图。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及其制作方 法作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附图1是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是底筒,2是叉管组件, 3是减震弹簧,4是定位管,5是单向阀,6是节流孔,7是通油孔,8是叉管组件的下活塞。由 图可知,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包括底筒1、叉管组件2、减震弹簧3、定位管4,单向阀 5,节流孔6,通孔7和下活塞8等零、部件。在制造时叉管组件和定位管的中心部位均充满 了液压油,装载液压油的部分通常也被称为油缸,并通过通油孔7流入到单向阀5的底部。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在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如果遇到凸起的地面时,摩托车前轮压迫减震弹 簧3收缩,当驶过凸起的地面后,减震弹簧3又复位,依此往复,吸收和消耗路面不平带来的 震动能量。通常,减震弹簧3具有较大的压缩强度,当减震弹簧3被压缩后,不能让其自由 复位,否则,减震弹簧3的突然复位将造成二次震动,反而会引起更大的震动。为减缓减震 弹簧3的复位速度,在现有技术的摩托车前减震器中均设置有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通 常包括叉管组件2、定位管4、单向阀5、节流孔6、通孔7和下活塞8等零、部件。当摩托车 前减震器的减震弹簧3被压缩的同时,叉管组件2带动下活塞8和单向阀5 —起相对于定 位管4向下轴向运动。单向阀5打开,液压油流进并充满液力阻尼腔。所述液力阻尼腔即 为叉管组件2下部与定位管4组成的空腔。当减震弹簧复位时,叉管组件2将带动下活塞 8和单向阀5 —起相对于定位管4向上轴向运动,单向阀5关闭,液力阻尼腔中的液压油只 能从节流孔6回流,使得减震弹簧3不能够立即复位而是随着液力阻尼腔中液压油的逐渐 回流而逐渐复位。显然,节流孔6的孔径大小决定了液压油的回流速度,位于定位管上的节流孔6的大小是在制造时就确定的,也即液压油的回流速度是固定的,不管减震弹簧受到 多大的压力,被压缩了多少,减震弹簧的复位速度都是固定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液压油 的回流速度不是指液压油流动的速度,而是指液压油从液力阻尼腔流回油缸的速度。而摩 托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所遇到的震动力量是千变万化的,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也是各不 相同的。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小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快的速度复位以尽快恢复 平稳行驶的状况;在减震弹簧被压缩的程度较大时,应当让减震弹簧以较慢的速度复位以 避免造成二次震动。显然,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不能够满足上述要求,减震器的阻尼力 不能够随摩托车受到的震动力量自动调节,其减震效果是有限的,直接影响到摩托车驾驶 的舒适性和安全性。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的剖面示意图,图中,1是底筒,2是叉 管组件,3是减震弹簧,4是定位管,5是单向阀,7是通油孔,8是叉管组件的下活塞,9是设 置在定位管外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由图可知,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 前减震器与现有技术摩托车前减震器相比,没有在定位管4的外壁上设置节流孔6,而是在 定位管外壁的轴向设置了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设置在定位管 外壁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9实际上就是在定位管外壁的轴向上沿轴线切去 了一块,并且,切去的深度由上到下逐渐变浅,因此,从轴向看其被切去横截面积逐渐变小。附图3是附图2的A-A剖视图,也即本专利技术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由节流槽 和下活塞组成的节流孔的示意图,图中,4为定位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包括:底筒、叉管组件、减震弹簧、定位管、单向阀、通油孔和叉管组件的下活塞,其特征在于:在定位管上不设置节流孔,而在定位管外壁的轴向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包括底筒、叉管组件、减震弹簧、定位管、单向阀、通油孔和叉管组件的下活塞,其特征在于在定位管上不设置节流孔,而在定位管外壁的轴向设置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定位管外壁 轴向的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节流槽为一条或一条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波刘嘉佳徐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瑞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