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野生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5128121 阅读:732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以配制的培养料经装袋、灭菌、接种制作菌棒的步骤,发菌的步骤和耳床露地袋栽的步骤,制作菌棒所配制的培养料以培养料总重量计由30%~75%的小桐子枝条粉、15%~50%的杂木屑或棉子壳或木糖醇渣、8%~30%的麦麸或米糠、0.05%~1%的磷酸二氢钾、0.2%~5%的石膏粉、0.2%~5%的生石灰组成;露地袋栽步骤的耳床设于小桐子林间空地。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种植黑木耳不占用耕地、节约资源、可很好地控制杂菌的生长和虫害,黑木耳质地优、口感好、一级品率高,生物效率高、产量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 野生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地栽黑木耳模式,一般在幅员辽阔的北方实施,在栽培形式上是改变微生物的生 活环境使微生物产品植物化,已达到黑木耳的种植高产目的。露地袋栽黑木耳的生产,一般 包括菌棒制作、发菌管理、露地袋栽管理、采收和晒干等生产过程。菌棒的制作包括培养料 的配制、装袋、灭菌和接种过程;发菌管理是在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和光照条件下使菌棒长 出白色菌丝并形成少量黑色原基的过程;露地袋栽管理包括做床(耳床)、催芽管理、出耳管 理等生产过程。这种地栽黑木耳方式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有一是露地袋栽的耳床设于田间,需 占用大量的可耕地面积,浪费土地资源;二是制作菌棒培养料的主料常以阔叶树木的杂木 屑为主,因此要储积大量的黑木耳培养基原材料基地,如东北一个专业乡镇生产规模每年 需要新鲜木屑100000立方米。其树木的砍伐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三是地栽黑木 耳系在平原露地栽培,容易产生大面积污染。无论是真菌还是杂菌,它的传播源来自于孢子 弹射,而北方平原风大的地理条件恰恰助长了杂菌的生长速度,最常见的是高温高湿下的 赤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以配制的培养料经装袋、灭菌、接种制作菌棒的步骤,发菌的步骤和耳床露地袋栽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菌棒的步骤所配制的培养料以培养料总重量计由30%~75%的小桐子枝条粉、15%~50%的杂木屑或棉子壳或木糖醇渣、8%~30%的麦麸或米糠、0.05%~1%的磷酸二氢钾、0.2%~5%的石膏粉、0.2%~5%的生石灰组成;所述露地袋栽步骤的耳床设于小桐子林间空地。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野生栽培方法,包括以配制的培养料经装袋、灭菌、接种制作菌棒的步骤,发菌的步骤和耳床露地袋栽的步骤,其特征在于所述制作菌棒的步骤所配制的培养料以培养料总重量计由30%~75%的小桐子枝条粉、15%~50%的杂木屑或棉子壳或木糖醇渣、8%~30%的麦麸或米糠、0.05%~1%的磷酸二氢钾、0.2%~5%的石膏粉、0.2%~5%的生石灰组成;所述露地袋栽步骤的耳床设于小桐子林间空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野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 棒制作所采用的培养料以培养料总重量计由40% 65%的小桐子枝条粉、20% 40%的杂木 屑或棉子壳或木糖醇渣、10% 20%的麦麸或米糠、0. 1% 1%的磷酸二氢钾、0. 5% 3%的 石膏粉、0. 5% 3%的生石灰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黑木耳在小桐子林间仿野生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 棒制作所采用的培养料以培养料总重量计由55%的小桐子枝条粉、26%的木糖醇渣、15%的 麦麸、0. 5%的磷酸二氢钾、2%的石膏粉、1. 5%的生石灰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雄鹰吴峰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东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联通] 2014年12月14日 22:06
    是宋代诗人刘草庐所作诗词之一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