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的人工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943991 阅读:1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á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获得母种;(2)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5~95%,温度为22~25℃。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摸索出了最适合于桑黄子实体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通过人工精确控制出菇室内的相对湿度、温度等因子,在保证桑黄子实体质量的同时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具有产量高、子实体质量好、节省材料、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用真菌的栽培方法,尤其涉及桑黄(尸力e////7^Pil 4 t)的人工栽培方法,属于药用真菌的人工栽培领域。
技术介绍
桑黄(户力6///^ 6a咖ii Pil d t)又称桑臣、桑耳、桑黄菇等。分类学上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层菌纟冈(Hymenomycetes)、非木宵菌目(Aphyllophorales) 、 4秀革孑Li菌牙牛(Hymenochaetaceae)、木层孑L菌属(尸力e////7^),是大型珍稀药用真菌。桑黄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领域中有效率排在第 一位的药用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桑黄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抗癌、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Shihata S,Nishikawa Y, Mai CF a厶Anti-tumor studies on some extracts ofBasidiomycetes [J].G謹,1968, 59: 159~161; Kong D H, Hong N D,Han S B, 1996, Stimulation of humeral and cell mediated immunity bypolysaccharidefrommushroom户/ze〃/做s/z'她肌/她w J/mmw7c^/zarmaco/, 18: 295);保肝和抗肝硬化作用、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Shon YH, Nam KS. Antimutagenicity and induction ofanticarcinogenie phase II enzymes by basidiomycetes [J]. JbMrwa/4础w—w應co/ogy, 2001, 77(1): 103~109);抗诱变作用、降血糖作用、抗肺炎作用、抑菌和消炎作用(Jang BS,KimJCda/. Extracts of尸/ze〃/w gz7vw and尸/ze〃/wws 6a画inhibit pulmonary inflammation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in rats[J]. 5/o&c/mo/ogy2004,(26):31 33)等;桑黄的药用成分主要是多糖,多糖除葡萄糖外,还有半乳糖、甘露糖、阿拉伯糖和墨角藻糖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外权威医药机构研究发现,我国珍稀药用菌桑黄对肿瘤(癌症)具有几乎100 %的抑制率,因此有抗癌之王的美誉。同时,国外的医疗机构在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也有应用,即使长期大剂量服用,桑黄对人或实验动物也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桑黄不仅具有治疗作用,而且还可作为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野生的桑黄生境非常特殊、复杂,导致其数量非常稀少,加上人工栽培难度大,这极大的限制了桑黄在临床上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对野生桑黄子实体的成分、药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目前韩国学者釆用室外荫棚木段埋畦栽培桑黄取得成功。曰本也开展了桑黄栽培产业,并具有相当规模,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国内对桑黄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方现在也有少量摸索性的试验,刘利等采用新鲜杨树木段栽培,通过两年的时间收获了少量的桑黄(刘利,刘冰,刘明才等.长白山野生桑黄菌人工栽培初探.食用菌,2005, (3): 32) 。 2001 ~ 2004年辽宁省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联合,首先对桑黄的子实体培养技术进行了试验,探索出一套适于瓶栽的生产技术,其瓶栽基质之一为新鲜桦木锯木屑3600 g,玉米面810 g,白糖45 g,石膏45 g;瓶栽基质之二为暴马子丁香木屑4 OOOg(干木屑重),高梁米糠500 g,石膏50g,KH2P0412 g,蔗糖(或葡萄糖)40 g,硫酸铵40 g;但由于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造成产量低,形成的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人工栽培的桑黄子实体商品国内尚无采收先例。由于桑黄的抗癌机理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加上深层培养的成功报道,市场上对桑黄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无节制的开采野生桑黄,致使野生资源濒临灭绝、无法恢复,而人工生产技术又不成熟。因此,研究和发展桑黄的人工栽培新方法,这对于满足市场的需求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桑黄人工栽培方法中所普遍存在的技术不成熟,产量低,子实体质量差(不成形)等缺陷,提供一种新的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该方法采用袋料栽培桑黄,摸索出了最适合于桑黄子实体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具有产量高,子实体质量好,技术完善等优点。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人工培养桑黄的方法,包括(1)从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林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2 )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以下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空气相对湿度为85 - 90%,温度为22~25 。C。本专利技术人通过大量的试验发现,出菇室中的空气相对湿度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影响较大,为此,本专利技术人考察了不同梯度的相对湿度对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影响,最终发现,将出菇室中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为85 ~ 90%的对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较为有利。进一步的试验又发现当桑黄耳芽(菇)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后,此时将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由85~90%调整为95%,更加有利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所得到的桑黄菇的质量也达到最佳。温度是影响桑黄耳芽(菇)的生长速度及其质量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温度过高,子实体虽长得快些,但子实体重量较轻,且温度过高再加上高湿,很容易感染杂菌,从而降低产量。有鉴于此,专利技术人考察了出菇室中的不同的温度对于桑黄耳芽(菇)的生长和质量的影响;在考虑到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相互影响的前提下,最终发现,将出菇室中的温度控制为22~25 。C时,能兼顾桑黄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和生长质量(在85 ~ 95%这一空气相对湿度下,桑黄子实体感染杂菌的现象也比较少见)。为了达到更好的出菇效果,还可以对出菇室采用草帘或遮阳网的方式对出菇室进行遮光,将出菇室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 - 300 lx最有利于出菇。此外,本专利技术人通过试验发现在步骤(4)中当出菇室有充足的氧气时,有利于出菇;为此,当栽培袋上刚出现耳芽时,让出菇室早晚各通风5min;当桑黄耳芽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以后加大出菇室通风量,也即是说,将出菇室早晚各通风5 min调整为早晚各通风20 min,这样能最大程度的加快桑黄耳芽的生长的同时可保证桑黄耳芽的质量。栽培袋的菌丝处于不同的生长程度时将其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对于桑黄菇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确定合适的转移时机,本专利技术人也进行了摸索和试验,最终发现当栽培袋内的桑黄菌丝长满栽培袋且菌丝呈深黄色或者栽培袋内开始出现突起的瘤状桑黄子实体原基时,此时将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最有利于桑黄子实体的发生和耳芽的生长。步骤(4)中当菌丝满袋后可以在栽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á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 (1)从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2)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 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为22~2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á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从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2)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3)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为22~2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 所述的出菇培养还包括当长出的桑黄耳芽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 过20天以后,将出菇室的空气相对湿度由85~90%调整为95%。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 中将出菇室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00 ~ 300 lx。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 中所述的出菇培养还包括当栽培袋上刚出现耳芽时,让出菇室早晚 各通风5min;当桑黄耳芽在出菇室里的生长时间超过20天后,将出 菇室的通风调整为早晚各通风20 min。5、 按照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萍戴玉成崔宝凯张春凤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林业大学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