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19264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设置在车体底架车钩箱内,所述缓冲器包括有前挡板、中挡板和后挡板,在前挡板与中挡板之间设有前组弹性体,在中挡板与后挡板之间设有后组弹性体;所述中挡板由对应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有一侧臂,所述前挡板设置在所述两侧臂之间并能沿着所述两侧臂前后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缓冲器设置了两个弹性体,构成了双级缓冲器,且所述中挡板两侧延伸设有所述两个侧臂,在牵引时,只有后组弹性体被压缩,具有刚度大、行程小的特点,达到了牵引冲动小的效果;而在制动时,缓冲器的前组弹性体和后组弹性体均被压缩,具有刚度小、行程大的特点,有利于制动力的吸收,达到了吸收制动能量大、缓冲更好的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缓冲器,尤其是一种用于机车的缓冲器。
技术介绍
缓冲器是用于机车或车辆之间,以避免当机车或车辆在牵引或制动时 发生冲撞。现有的用于机车或车辆的缓冲器全部为单级缓冲器,即缓冲器上只有一个弹性体;所述单级缓冲器在牵引、制动时的作用是相同的,其 在牵引时拉伸刚度小、行程大,所以牵引冲击大;其在制动时,行程有限、 吸收能量有限,制动冲击大,因此,现有缓冲器的牵引效果和制动效果均 不佳。由此,本专利技术人凭借多年的相关设计和制造经验,提出一种缓冲器, 以克服现有结构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在牵引时,刚度大、行程小、 冲动小,而在制动时,刚度小、行程大、有利于制动力的吸收,以提高牵 引和制动效果。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设置在车体 底架车钩箱内,所述缓冲器包括有前挡板、中挡板和后挡板,在前挡板与 中挡板之间设有前组弹性体,在中挡板与后挡板之间设有后组弹性体;所 述中挡板由对应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有一侧臂,所述前挡板设置在所述两侧臂之间并能沿着所述两侧臂前后滑动。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侧臂上沿着前挡板滑动方 向分别设有一滑槽,所述前挡板两侧对应所述滑槽分别设有一滑块。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挡板、前组弹性体和中挡 板由一心轴穿设连接在一起,所述心轴上分别设有卡接于前挡板和中挡板 的圆头和卡环。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中挡板、后组弹性体和后挡 板由两组螺栓连接在一起。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螺栓的中段形成直径大于两 端的阻挡部。由上所述,本技术的缓冲器在前挡板、中挡板和后挡板之间设置 了两个弹性体,构成了双级缓冲器,且所述中挡板两侧延伸设有所述两个 侧臂,在牵引时,只有后组弹性体被压縮,具有刚度大、行程小的特点,达到了牵引冲动小的效果;而在制动时,缓冲器的前组弹性体和后组弹性 体均被压縮,具有刚度小、行程大的特点,有利于制动力的吸收,达到了 吸收制动能量大、缓冲更好的效果。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其中,图l:为本技术的缓冲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缓冲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缓冲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的缓冲器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 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 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缓冲器1,该缓冲器l设置在 车体底架车钩箱2内,所述缓冲器l包括有前挡板ll、中挡板12和后挡板 13,在前挡板11与中挡板12之间设有前组弹性体14,在中挡板12与后挡 板13之间设有后组弹性体15;所述中挡板12由对应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 有一侧臂121,所述前挡板11设置在所述两侧臂121之间并能沿着所述两 侧臂121前后滑动。如图4、图5所示,该缓冲器l在安装时,首先由一尾框3将该缓冲器 l从前到后沿着垂直方向框设,所述尾框3的形状为一矩形框体,该矩形框 体由前、后杆体和上、下杆体构成,当尾框3框设在缓冲器1上后,该尾 框3的前杆体和后杆体分别与前挡板和后挡板对应设置,尾框3前杆体的 宽度小于中挡板12两侧臂121之间的距离,当该尾框3在与缓冲器1相对 移动时,尾框3的前杆体不会与缓冲器1的中挡板12的两侧臂121接触或 碰撞。然后,将框设有尾框3的缓冲器1放置在所述车体底架车钩箱2内; 所述车体底架车钩箱2上沿其纵向设有供所述尾框3前后移动的沟槽,以 保证尾框3前后移动时不会与所述车体底架车钩箱2发生碰撞或干涉。最 后,用销轴将车钩4连接在所述尾框3上。如图5所示,所述缓冲器1的使用过程如下当牵引时(如图5中牵引方向所示),牵引力由车钩4通过所述尾框3 的后杆体传递给缓冲器1的后挡板13,后挡板13向前压缩后组弹性体15 将力传至中挡板12,此时,中挡板12两侧的侧臂121抵顶所述车钩箱2将 牵引力传递至车购箱2及车体。在牵引时,缓冲器l中只是后组弹性体15被压縮,因此,具有刚度大、行程小的特点,且实现牵引冲动小的效果。当制动时(如图5中制动方向所示),制动力由车钩4通过所述尾框3 的前杆体传递给缓冲器1的前挡板11,前挡板11向后压縮前组弹性体14 将制动力传至中挡板12,中挡板12再向后压缩后组弹性体15将制动力传 至后挡板13,后挡板13抵顶所述车钩箱2将制动力传递至车购箱2及车体。在制动时,缓冲器1中前组弹性体14和后组弹性体15均被压缩,因 此,具有刚度小、行程大的特点,且有利于制动力的吸收,可达到吸收制 动能量大、缓冲更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侧臂121上沿着前挡板11滑动 方向分别设有一滑槽1211,所述前挡板11两侧对应所述滑槽1211分别设 有一滑块111;当所述前挡板11相对中挡板12移动时,滑块111在滑槽 1211中滑动,以起到导向作用,防止前挡板ll在移动中被卡在两侧臂121 中。进一步,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前挡板11、前组 弹性体14和中挡板12由一心轴16穿设连接在一起,所述心轴16上分别 设有卡接于前挡板11和中挡板12的圆头161和卡环162。如图1所示,所述中挡板12、后组弹性体15和后挡板13由两组相对 称设置的螺栓17连接在一起。所述螺栓17的中段形成直径大于两端的阻 挡部171,以防止所述中挡板12与后挡板13相对移动时过度压缩后组弹性 体15。由于本技术的缓冲器在前挡板、中挡板和后挡板之间设置了两个 弹性体,构成了双级缓冲器,且所述中挡板两侧延伸设有所述两个侧臂, 在牵引时,只有后组弹性体被压縮,具有刚度大、行程小的特点,达到了 牵引冲动小的效果;而在制动时,缓冲器的前组弹性体和后组弹性体均被 压縮,具有刚度小、行程大的特点,有利于制动力的吸收,达到了吸收制 动能量大、缓冲更好的效果。本技术的所述双级缓冲器在HXD2机车上使用,表现出优越的性能, 可以大幅度减少牵引冲动,使机车的冲动加速度非常低,并可以提高压縮 能量吸收30%以上达到IOOKJ,是现在国内唯一能够担任2万吨列车中部牵 引的缓冲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构思和原 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设置在车体底架车钩箱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包括有前挡板、中挡板和后挡板,在前挡板与中挡板之间设有前组弹性体,在中挡板与后挡板之间设有后组弹性体;所述中挡板由对应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有一侧臂,所述前挡板设置在所述两侧臂之间并能沿着所述两侧臂前后滑动。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侧臂上沿着前挡 板滑动方向分别设有一滑槽,所述前挡板两侧对应所述滑槽分别设有一滑 块。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前组弹性 体和中挡板由一心轴穿设连接在一起,所述心轴上分别设有卡接于前挡板 和中挡板的圆头和卡环。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缓冲器,其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器,该缓冲器设置在车体底架车钩箱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包括有前挡板、中挡板和后挡板,在前挡板与中挡板之间设有前组弹性体,在中挡板与后挡板之间设有后组弹性体;所述中挡板由对应两侧分别向前延伸设有一侧臂,所述前挡板设置在所述两侧臂之间并能沿着所述两侧臂前后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亚昕黄猛王德利李维忠吕柏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