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94855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构,该烟气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件及第二导流部件,第一导流部件和/或第二导流部件合围构成空腔;所述第一导流部件上开设有入烟口及烟气导入口,并在所述入烟口与所述烟气导入口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入所述空腔的第一导烟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部件上开设有出烟口及烟气导出口,并在所述出烟口与所述烟气导出口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出所述空腔的第二导烟通道;所述第一导烟通道、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导烟通道共同形成一贯通的烟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设计,通过特殊设计的烟气导流结构将热水器排出的高温烟气引导到热交换部件中,提高了热水器的热效率,具有显著的有益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热水器
,尤其涉及一种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构
技术介绍
现在市场上的燃气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热水器的热交换器上安装吸热片, 吸收高温烟气来加热冷水并输出热水。但为了避免带腐蚀性的冷凝水腐蚀热水器内部部 件,縮短热水器的寿命,在结构设计上一般将排出热水器的烟气控制在11(TC至22(TC之间。 高温烟气中的水蒸汽由汽态转化为液态时会释放出大量热量,即行业内所谓的"潜热"。但现有的热水器却无法利用烟气中潜热,所以导致现在最好的燃气热水器其热效率大致在88%左右,很难再有更大的突破。 因为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燃气热水器无论在内部的材料、零件选用,还是结构设计 都已开发到极致,要想在热水器的热效率上有更大的突破,只有开发出新的热水器技术。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应用于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 构,并将之应用于热水器
,以充分利用高温烟气中由汽态转化为液态时释放出的 潜热,在节能上有突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流效 果好、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的应用于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烟气导流结构,所述烟气导流结构包括 第一导流部件及第二导流部件,所述第一导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部件合围构成空 腔;所述第一导流部件上开设有入烟口及烟气导入口 ,并在所述入烟口与所述烟气导入口 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入所述空腔的第一导烟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部件上开设有出烟口及 烟气导出口,并在所述出烟口与所述烟气导出口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出所述空腔的第二 导烟通道;所述第一导烟通道、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导烟通道共同形成一贯通的烟气通道。 本技术的烟气导流结构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设计,将热水器排出的高温烟气有 效地引导到热交换部件中,通过热交换部件吸收其热量,不仅减少了排放废气的环境污染, 也提高了热水器的热效率,具有显著的有益效果。 具体地,所述烟气导入口及所述烟气导出口分别开设在所述空腔的对角线位置。 或是,所述烟气导入口开设在所述空腔的上侧位置;所述烟气导出口开设在所述空腔的下 侧位置。通过上述结构,将高温烟气的流动通道设置在热交换部件的周围,并尽可能延长高 温烟气在空腔中的滞留时间,以提高热交换效率。 具体地,所述空腔具有一倾斜底面,并在所述倾斜底面上设置一冷凝水回收接口 。 由于该倾斜底面事实为所述第一导流部件或第二导流部件的内侧底面,在工作中,当高温烟气与热交换部件交换热量了,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顺利通过具有冷凝水回收接 口排出冷凝式热交换器。 具体地,所述第一导流部件及所述第二导流部件分别为多个薄板压制件的组合 件,多个所述薄板压制件通过固定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导烟通道和所述第二导烟通道。 采用不锈钢薄板材质的部件,不仅大大降低了零件的加工难度,也提高了零件的 抗腐蚀能力,延长了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 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烟气导流结构一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导流部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二导流部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烟气导流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是内置了热交换部件后烟气导流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烟气导流结构一具体实施例。 在该具体实施例中,烟气导流结构1为一具有空腔10的立方体构件,主要包括第 一导流部件11及第二导流部件12,由第一导流部件11及第二导流部件12围合并固定连接 形成空腔10。 结合图2、图3、图4所示,第一导流部件11、第二导流部件12各为由多个不锈钢薄 板压制件铆接成的组合件,并与部分处于外围的壁板等配合,在第一导流部件11、第二导流 部件12的夹层中分别形成第一导烟通道113和第二导烟通道123。 具体地,如图2所示,第一导流部件11大致为一直角形部件,在下侧开设有入烟 口 111,在其侧壁上部开设有面向空腔10的烟气导入口 112,并在入烟口 lll与烟气导入口 112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入空腔10的第一导烟通道113。 如图3所示,第二导流部件12由四个壁大致合围形成,在一个侧壁下方位置并 不密闭,以形成一烟气导出口 121,第二导流部件12在其上方还开设有排出烟气的出烟口 122,并在烟气导出口 121与出烟口 122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出空腔10的第二导烟通道 123。 第一导烟通道113、空腔10与第二导烟通道123共同形成一贯通的烟气通道。热 水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在向上排出的路途中,经过该烟气通道的引导在空腔10中滞留 后排出热水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烟气导入口 112与烟气导出口 121分别开设在空腔10的 对角线位置。其中,烟气导入口 112位于空腔10的上侧壁,烟气导出口 121位于空腔10的 下侧。如此的结构设计其目的在于尽可能增加高温烟气的路径长度,以使高温烟气尽可能 与热交换部件接触,提高换热效率。 在其他的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如用一管道将高温烟气直接从入在空腔的下侧位置,也可以实现相 同的技术目的,获得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空腔10具有一倾斜的内侧底面124,并在倾斜的内侧底面124 上设置一冷凝水回收接口 125。 由于该倾斜的内侧底面事实为第二导流部件12的内侧底面,在工作中,当高温烟 气与热交换部件交换热量了,产生的冷凝水可以顺利通过具有冷凝水回收接口排出冷凝式 热交换器。 在其他的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如将第二导流部件做成与第一导流部件大致对称的直角形结构,并将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构成四壁,合围形成空腔。上述结构虽基本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但上述结构加工不便,热效率也不如前者。 如图5所示,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部件2设置在烟气导流结构的空腔10中后,构成一完整的潜热式热交换器。 燃气热水器启动工作后,产生的烟气向上走,经过入烟口 lll进入烟气导流结构 内部。烟气沿着烟气通道走,经过烟气导入口 112进入空腔10。 热水器工作的同时,水流从进水口进入热交换部件2的M形导热管,再从M形导热 管的出水口流出潜热式交换器。 所有M形导热管都有水流流过。水流在流经M形导热管的同时充分吸收潜热,即 烟气在空腔10内完成从水蒸气变化到冷凝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烟气导流结构四周都 由不锈钢板包围,所以烟气只能从排列严密的M形导热管间的细小缝隙间走过,最后从烟 气导出口 121由出烟口 122排出热水器。 由于产生的冷凝水具有弱酸腐蚀性,由冷凝水回收接口 125将冷凝水排出潜热式 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构。 本技术即考虑到环境环保问题,又达到节能的目的且效果明显,在本技术领 域中具有显著的进步性。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 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 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 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潜热式热交换器的烟气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导流结构包括第一导流部件及第二导流部件,所述第一导流部件和/或所述第二导流部件合围构成空腔;所述第一导流部件上开设有入烟口及烟气导入口,并在所述入烟口与所述烟气导入口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入所述空腔的第一导烟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部件上开设有出烟口及烟气导出口,并在所述出烟口与所述烟气导出口之间形成用于将烟气导出所述空腔的第二导烟通道;所述第一导烟通道、所述空腔与所述第二导烟通道共同形成一贯通的烟气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榊原大木徐家芳施勇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林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