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箱内加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93848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装箱箱内加强装置,该加强装置包括有一立柱,位于立柱顶端的顶紧装置,其包括一沿立柱高度方向上下移动的顶起件、控制顶起件沿立柱上下移动的操作装置以及固定顶起件与立柱相对位移的定位装置;当顶起件位于第一位移时,该顶起件的上顶面与顶角件下底面贴合,当顶起件位于第二位移时,该顶起件的上顶面与顶角件下底面分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在集装箱角柱的内侧设置加强装置,减少了角柱承受堆码载荷强度不够而造成集装箱角柱变形的损坏,提高了集装箱角柱竖向抗压的能力,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同时,在不使用该装置时,只要将顶起件向下移动,即可很方便地将该加强装置拆卸掉。(*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集装箱箱内加强装置
技术介绍
集装箱作为货运的工具,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式联运的国际通用的标准运输工具。 采用AAR M-930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Railroads)标准设计和生产的北美内陆运输集装箱,其总长一般超过40',常用的有45'、48'、53'三种长度规格,这种集装箱在长度40'的位置都设有角件和中角柱,用来实现起吊、堆码和在拖车、火车上的固定。 采用AAR标准生产的53'集装箱是为陆路运输设计的运输装备,其设计堆码为3层,每个中角柱的堆码载荷仅为22860KGS,中间堆码永久变形大于12. 5mm。虽然这种集装箱在北美内陆地区大量使用,但这类集装箱有很大比例却在北美以外的其它地区制造生产,新生产这类集装箱需要通过海上运输才能到达美洲大陆,但若新箱采用空箱交付是对集装箱内部可贵有效空间和集装箱船的有效载荷的一种浪费。为了减少集装箱海运的货运成本,有必要在集装箱内部配载一定重量的货物,这样,由货物分摊了一部分新箱的运输费用,相当于降低了空集装箱海上运输的成本。 但如前所述,采用AAR M-930标准设计和生产的53'箱,其堆码和刚性强度都ISO标准的规定小的多,在装载货物的情况下,其堆码能力会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中角柱的强度不够,因而,如何提高中角柱的承载能力,是降低这种集装箱海运成本的一个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集装箱箱内加强装置。该加强装置结构简单,可提高集装箱整箱的堆码能力,降低运输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种集装箱内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强装置包括有 —立柱,安装于集装箱角柱内侧; 位于立柱顶端的顶紧装置,其包括一沿所述立柱高度方向上下移动的顶起件、控制所述顶起件沿所述立柱上下移动的操作装置以及固定所述顶起件与所述立柱相对位移的定位装置;所述顶起件位于第一位移时,该顶起件的上顶面与集装箱箱内顶角件下底面贴合,所述顶起件位于第二位移时,该顶起件的上顶面与集装箱箱内顶角件下底面分离。 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柱的高度低于集装箱箱内角件底面到地板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在所述顶起件顶至最高高度时,自所述立柱底面至所述顶起件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箱内角件底面到地板上表面之间的距离2mm-10mm。 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柱为一方管支撑柱,所述顶起件为套设在所述方管支撑柱内腔中的板件。 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柱至少一侧壁上开设有一开口,所述立柱内设置有一垫板,所述开口与所述垫板构成一个滑轨;所述操作装置包括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可通过所 述开口插入所述滑轨内,并可在所述滑轨内沿所述立柱横向滑动;所述顶起件的下表面与 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均为相对于水平面具有倾角的斜面,且所述顶起件的下表面贴合抵压 在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上。 在本技术中,在所述立柱朝向箱内的内壁上,对应于所述支撑板的位置,开设 有若干个螺纹孔,螺纹孔中设有螺栓,由此,可通过所述螺栓对所述支撑板进行固定定位。 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柱的内壁上对应于与所述支撑板的位置开设有沿所述立 柱宽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所述支撑板朝向箱内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可操纵所述支撑板沿 所述立柱横向移动的拉杆,且所述拉杆套设在沿所述立柱宽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中。 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柱的内壁上对应于所述顶起件的位置还开设有沿所述立 柱高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所述顶起件朝向箱内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可操纵所述顶起件上下 移动的推盘,且所述推盘套设在沿所述立柱高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中。 在本技术中,所述立柱的底部还设置有底座。 在本技术中,在沿集装箱宽度方向设置的一对角柱的内侧各设有一个加强装 置,两所述加强装置的顶部设有一根可拆卸的连接横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阐释的加强装置设置在箱内角柱的内侧,其底部 通过底座支撑在集装箱底板上,而其顶部通过设置在其上的顶起件,可以紧紧地抵撑在顶 角件的底部,因而在堆码中,顶角件可以将其承受的一部分堆码载荷传递给该加强装置,使 其帮助角柱分担了一部分堆码载荷,由此提高了整箱的堆码能力,使得集装箱可以在海运 中装载一定量的货物,达到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同时,由于该装置中的顶起件可以相对上 下移动,在不使用该装置时,只要将顶起件向下移动,即可很方便地将该加强装置拆卸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加强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加强装置与集装箱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D-D截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 一种集装箱箱内加强装置,该加强装置包括一方管立柱10,在该 立柱的顶部设置有一顶起件12,该顶起件12为套设在立柱10内腔中的板件;在该立柱10 的一侧壁上开设有一开口,同时,立柱10的内腔焊接有一垫板20,该开口与垫板20构成一 个滑轨,一支撑板13可通过该开口插入滑轨内,并可在滑轨内沿立柱10横向滑动。顶起件 12的下表面与支撑板13的上表面均为相对于水平面具有倾角的斜面,且顶起件12的下表 面贴合抵压在支撑板13的上表面上。 在本技术中,在立柱IO朝向箱内的内壁上,对应于支撑板13的位置,开设有 4个螺纹孔,螺纹孔中对应设置有螺栓16,由此,可通过螺栓16对支撑板13进行固定定位。 为了方便操作,在立柱10的内壁上对应于与支撑板13的位置开设有沿立柱宽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支撑板13朝向箱内的一侧还固定设置有可操纵支撑板13沿立柱横向移动的拉杆15,且拉杆15套设在沿立柱宽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中,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拉动拉杆15使得支撑板13沿立柱10横向移动,同时,支撑板13带动顶起件12沿立柱10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动。 在本技术中,由于单独通过调节拉杆15的位置实现支撑板13对顶角件12的顶起,在顶起过程中,下支撑板13所受的顶起件12向下的压力比较大,操作比较困难。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同时在立柱10的内壁上对应于顶起件12的位置还开设有沿立柱高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顶起件12朝向箱内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可操纵顶起件12上下移动的推盘14,且推盘14套设在沿立柱高度方向延展的腰形孔中。下支撑板13、推盘14以及拉杆15共同配合构成了一操作装置,控制顶起件12沿立柱10上下移动,顶起件12、操作控制装置、定位螺栓组成了顶紧装置11。当顶起件12位于第一位移时,该顶起件12的上顶面与集装箱顶角件51下底面贴合,当顶起件12位于第二位移时,顶起件12上顶面与集装箱顶角件51下底面分离。 在该加强装置中,立柱10的高度低于集装箱箱内角件底面到地板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顶紧装置11与顶角件51的顶紧力度的调节,在顶起件12顶至最高高度时,自立柱底面至顶起件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箱内角件底面到地板上表面之间的距离2mm-10mm,,从而使顶起件12更好的起到分散角柱所承受堆码载荷的作用。 如图2所示,在该加强装置安装过程中,为了防止时出现支撑板13左右窜动的现象,先将拉杆15按B向的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装箱箱内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强装置包括有:一立柱,安装于集装箱角柱内侧;位于立柱顶端的顶紧装置,其包括一沿所述立柱高度方向上下移动的顶起件、控制所述顶起件沿所述立柱上下移动的操作装置以及固定所述顶起件与所述立柱相对位移的定位装置;所述顶起件位于第一位移时,该顶起件的上顶面与集装箱箱内顶角件下底面贴合,所述顶起件位于第二位移时,该顶起件的上顶面与集装箱箱内顶角件下底面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玉忠
申请(专利权)人:胜狮货柜技术研发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