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81751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频特性优良的同轴连接器。本体(14)形成有插入探针的孔;固定端子(22)固定于本体(14);可动端子(20)包含固定于本体(14)的固定部(42)以及从固定部(42)朝向固定端子(22)延伸且与固定端子(22)接触且在前端(ta、tb)与本体(14)接触的板簧部(44)。板簧部(44)通过探针向离开固定端子(22)的方向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同轴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组装于移动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而进行信号路径的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以往的同轴连接器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以下,一边参照 附图一边说明该同轴连接器。图10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110的剖面构造图。 图11则是表示同轴连接器110的壳118、可动端子120以及固定端子122的外观立体图。 图10以及图11中以外部端子114以及壳116U18重叠的方向为z轴向。另外,以可动端 子120以及固定端子122排列的方向为x轴向,以与x轴向和z轴向正交的方向为y轴向。 如图10(a)所示,同轴连接器110具备本体112、可动端子120以及固定端子122。 另外,本体112由外部端子114以及壳116U18构成。 如图11所示,壳118上安装有可动端子120以及固定端子122。固定端子122安 装于x轴向的正方向侧,并具备固定部148以及接触部150。如图10(a)所示,固定部148 被夹于壳116与壳118之间,将固定端子122固定于本体112。接触部150从固定部148向 x轴向的负方向突出。 可动端子120安装于x轴向的负方向侧,并具备固定部142、板簧部144以及接触 部146。如图10(a)所示,固定部142被夹于壳116与壳118之间,将可动端子120固定于 本体112。板簧部144在y轴向延伸,并在y轴向的两端与壳118接触。此外,板簧部144 具有向z轴向的正方向突出弯曲的形状。接触部146从板簧部144的y轴向的中央部向x 轴向的正方向突出,并通过板簧部144的作用力向接触部150压接。 上述这样构成的同轴连接器110设置于例如移动电话的天线与收发电路之间。具 体而言,固定端子122连接于天线,可动端子120则连接于收发电路。另外,通常可动端子 120与固定端子122接触,因此天线与收发电路连接。另一方面,制造厂商在检查移动电话 的收发电路的电气特性时,如图10(b)所示,将连接有测量仪器的探针130从z轴向的正方 向向负方向插入本体112。由此,板簧部144被探针130压下,接触部146与接触部150分 离。其结果是,探针130与可动端子120被连接,收发电路与测量仪器被连接。 但是,如图11所示,在同轴连接器110中板簧部144在y轴向延伸。该板簧部144 为了发挥适当的弹性力而在y轴向必须具有足够的长度。因此,在由可动端子120与固定 端子122构成的信号路径中,板簧部144会比其它部分(固定部142U48)粗。这样,若板 簧部144比其它部分粗,则在板簧部144处阻抗匹配会失配。其结果是,同轴连接器110的 高频特性会恶化。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4299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频特性优良的同轴连接器。 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体,其形成有插入探针的孔; 固定端子,其固定于上述本体;可动端子,其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可动端子固定部以及从 该可动端子固定部朝向该固定端子延伸且与该固定端子接触且在前端与该本体接触的板 簧部,上述板簧部通过上述探针向离开上述固定端子的方向位移。 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板簧部从可动端子固定部朝向固定端子延伸,因此易于取得同 轴连接器的阻抗匹配,可获得高频特性优良的同轴连接器。附图说明 图l(a)、 (b)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在下壳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在上壳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6(a)是尚未装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的xz平面的剖面构造图。图6(b)是已装配有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的xz平面的剖面构造图。 图7是第l变形例的同轴连接器中在下壳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图。 图9是第2变形例的同轴连接器中在下壳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 的外观立体图。 图10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同轴连接器的剖面构造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同轴连接器的壳、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外观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t、 ta、 tb-前端;10、10a、10b-同轴连接器;12-本体;14-外部端子;16-上壳; 18-下壳;20-可动端子;22-固定端子;32、34-圆筒部;33a、33b-脚部;34a-孔;35-盖体 部;36a、36b-加强筋;37、39、57、58-固定面;38-放置部;42,48-固定部;43,49-引脚部; 44-板簧部;44a、44b-分支部;45、53a、53b-孔;50a、50b-接触部;52a、52b、56-突起;54、 55-切口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10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以及图3 是同轴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以下,针对该同轴连接器(同轴接受器)10的细节进行说 明。在图1至图3中,以外部端子14、上壳16以及下壳18重叠的方向为z轴向。z轴向的 正方是向从下壳18朝向外部端子14的方向。另外,以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排列 的方向为x轴向,以正交于x轴向与z轴向的方向为y轴向。x轴向的正方向是从可动端子 20朝向固定端子22的方向。 如图1所示,同轴连接器10具备本体12、金属制(例如,SUS301的不锈钢)的可 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并且其大小为2mmX2mmX0. 9mm。另外,如图2所示,将金属制的外部端子14、树脂制上壳16以及下壳18从z轴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依此顺序重叠 构成本体12。 如图2所示,下壳18呈矩形状,并具有用于将上壳16定位于z轴向的正方向侧的 面的突起52a、52b。突起52a、52b在下壳18沿位于y轴向两端的边延伸于x轴向。另外, 在下壳18中设置有孔53a、53b。 另外,如图2所示,在延伸于下壳18的y轴向的两边的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将可 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向外部牵引的矩形切口部54、55。另外,在切口部54的x轴向 的正方向侧附近设置有用于将可动端子20进行定位的突起56。在该切口部54与突起56 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可动端子20的固定面57。另一方面,在切口部55的x轴向的负方向 侧附近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定端子22的固定面58。 如图2所示,上壳16具备圆筒部34以及盖体部35。盖体部35具有沿突起52a、 52b的外形的板状构件,并且被嵌入突起52a、52b之间。圆筒部34在盖体部35的中央向z 轴向的正方向侧突出。圆筒部34在z轴向的正方向侧开口成研钵状,并且具有在xy平面 的剖面为圆形的孔34a。该孔34a贯通上壳16。对方同轴连接器的探针从研钵状开口侧插 入孔34a。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上壳16的z轴向的负方向侧的面上设置有向z轴向的负方 向侧突出的2个圆柱形加强筋36a、36b。该加强筋36a、36b分别通过被插入设于下壳18的 孔53a、53b而将上壳16以及下壳18进行定位。 另外,如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体,其形成有插入探针的孔;固定端子,其固定于所述本体;可动端子,其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可动端子固定部以及从该可动端子固定部朝向所述固定端子延伸且与该固定端子接触并在前端与该本体接触的板簧部;所述板簧部通过所述探针向离开所述固定端子的方向位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JP 2008-6-25 2008-165468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本体,其形成有插入探针的孔;固定端子,其固定于所述本体;可动端子,其包括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可动端子固定部以及从该可动端子固定部朝向所述固定端子延伸且与该固定端子接触并在前端与该本体接触的板簧部;所述板簧部通过所述探针向离开所述固定端子的方向位移。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包括 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固定端子固定部;在以插入所述探针的方向为下方时,将所述固定端子固定部向上侧弯折而形成,且在 朝向下侧的部分与所述板簧部接触的接触部。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以插入所述探针的方向为下方时,所述固定端子固定部位于比所述板簧部低的下4. 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星场宽之浦谷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