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柳雪春专利>正文

自动限流缓冲液压缸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20183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压缸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自动限流缓冲液压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在油缸筒的右端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位于柱塞与油缸筒之间的环状空间中,缓冲平台的侧壁上开设有缓冲油孔,缓冲平台与柱塞之间有一个溶液环槽,缓冲油孔连通进油口和溶液环槽,在柱塞向右伸出时承压台的右端面靠压在缓冲平台的左端面上;液压缸中设置有自动限流缓冲系统,柱塞在接近油缸头的左端面时,通过缓冲平台构成的自动限流缓冲系统自动控制液压油的流量,逐渐减小液压油流量,也逐渐降低柱塞的速度,使柱塞在接触油缸头的左端面之前有一个缓冲过程,柱塞不会撞击油缸头,消除撞击给液压缸带来的隐患,延长液压缸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缸
,特指一种自动限流缓冲液压缸。技术背景液压缸包括油缸头l、油缸筒2和柱塞3,油缸头l、油缸筒2对接配合, 见附图1和2,柱塞3活动插设于油缸头1的内腔和油缸筒2的内腔共同组成 的腔体中,且柱塞3的左端置于油缸筒2中,柱塞3的最左端设有一个直径 大于柱塞直径的承压台4,柱塞3的右端从油缸头1的内腔中伸出,油缸筒2 的筒壁上开设有进油口 5,进油口 5连通油缸筒2的内腔。在液压缸的工作过 程中,当液压油通过进油口 5流入到油缸筒2的内腔中,液压油的压力作用 在柱塞3的承压台4上,进而驱动柱塞3向右伸出。但是,在柱塞3的承压 台4接近油缸头1的左端面时,进油口 5与油缸筒2的内腔之间的通道一直 保持连通状态,进油口 5仍不停向油缸筒2的内腔内供油,柱塞3仍不停向 右端方向运动,直至柱塞3的承压台4的右端面撞击到油缸头1的左端面, 柱塞3撞击在油缸头1的左端面而停止运动,柱塞3在碰撞到油缸筒2的左 端面之前没有一个缓冲过程,柱塞3的承压台4会经常撞击油缸头1的左端 面,两者之间的磨损十分严重,撞击和磨损中出现的碎屑会更进一步引起柱 塞3和油缸头1、油缸筒2之间的磨损,也縮短了液压缸的使用寿命,更为严 重地是,柱塞3最左端的承压台4经常性撞击油缸头1,还会降低液压缸的密 封性能,致使液压缸出现漏油现象。另外,当一些碎屑混入在液压油中并随 液压油回流到外部油站时,更会引起外部油站的磨损,降低外部油站的工作效率,縮短外部油站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限流缓冲液压 缸,液压缸中设置有自动限流缓冲系统,柱塞的承压台不会撞击油缸头,消 除撞击给液压缸带来的隐患,延长液压缸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自动限流缓冲液压缸,它包括油缸头、油缸筒和柱塞,油缸头、油缸筒 对接配合,柱塞活动插设于油缸头的内腔和油缸筒的内腔共同组成的腔体中, 且柱塞的左端置于油缸筒中,柱塞的最左端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柱塞直径的承 压台,柱塞的右端从油缸头的内腔中伸出,油缸筒的筒壁上开设有进油口, 油缸筒的右端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位于柱塞与油缸筒之间 的环状空间中,缓冲平台的侧壁上开设有缓冲油孔,缓冲平台与柱塞之间有 一个溶液环槽,缓冲油孔连通进油口和溶液环槽,在柱塞向右伸出时承压台 的右端面靠压在缓冲平台的左端面上。所述缓冲平台与油缸筒之间有一个缓冲油环,缓冲油环为开设在缓冲平 台的外侧壁上的环形槽,缓冲油环连通进油口和缓冲油孔。所述缓冲平台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缓冲油孔。所述缓冲平台是油缸头的左端缸体向左端方向延伸到油缸筒内的环形延 伸体。所述缓冲平台向左端方向延伸并超过进油口 。 所述溶液环槽为缓冲平台与柱塞之间的环形空间。在承压台的右端面离开缓冲平台的左端面时溶液环槽与油缸筒的内腔连 通,在承压台的右端面靠压在缓冲平台的左端面时溶液环槽与油缸筒的内腔隔离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在油缸筒的右端设置有一个环状 的缓冲平台,缓冲平台位于柱塞与油缸筒之间的环状空间中,缓冲平台的侧 壁上开设有缓冲油孔,缓冲平台与柱塞之间有一个溶液环槽,缓冲油孔连通 进油口和溶液环槽,在柱塞向右伸出时承压台的右端面靠压在缓冲平台的左 端面上;液压缸中设置有自动限流缓冲系统,柱塞的承压台在接近油缸头的 左端面时,通过缓冲平台构成的自动限流缓冲系统自动控制液压油的流量, 逐渐减小液压油流量,也逐渐降低柱塞的速度,使柱塞的承压台在接触油缸 头的左端面之前有一个缓冲过程,柱塞的承压台不会撞击油缸头,消除撞击 给液压缸带来的隐患,延长液压缸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附图1为现有的液压缸的结构示意附图2为现有的液压缸的柱塞向右端运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技术的液压缸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附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附图5为本技术的液压缸的柱塞向右端运动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附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自动限流缓冲液压缸,见附图3至6,它包括油缸头l、油缸筒2和柱塞 3,油缸头l、油缸筒2对接配合,柱塞3活动插设于油缸头1的内腔和油缸 筒2的内腔共同组成的腔体中,且柱塞3的左端置于油缸筒2中,柱塞3的 最左端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柱塞3直径的承压台4,柱塞3的右端从油缸头1的 内腔中伸出,油缸筒2的筒壁上开设有进油口 5,油缸筒2的右端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缓冲平台6,所述缓冲平台6是油缸头1的左端缸体向左端方向延伸到 油缸筒2内的环形延伸体,所述缓冲平台6向左端方向延伸并超过进油口 5, 缓冲平台6用于构成液压缸的自动限流缓冲系统。进一步指出,所述缓冲平台6位于柱塞3与油缸筒2之间的环状空间中, 缓冲平台6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缓冲油孔7,缓冲平台6与柱塞3之间有一个 溶液环槽8,所述溶液环槽8为缓冲平台6与柱塞3之间的环形空间,缓冲油 孔7连通进油口 5和溶液环槽8,在柱塞3向右伸出时承压台4的右端面靠压 在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上。所述缓冲平台6与油缸筒2之间有一个缓冲油环9,缓冲油环9为开设在 缓冲平台6的外侧壁上的环形槽,缓冲油环9连通进油口 5和缓冲油孔7。在承压台4的右端面离开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时溶液环槽8与油缸筒2 的内腔连通,在承压台4的右端面靠压在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时溶液环槽8 与油缸筒2的内腔隔离开。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在柱塞3外伸的过程中,柱塞3从油缸筒2的左端向油缸筒2的右端推 进,承压台4的右端面未接触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此时,液压油经进油口 5 进入缓冲油环9中,液压油接着再经各个缓冲油孔7进入到溶液环槽8中, 由于此时溶液环槽8与油缸筒2的内腔是连通的,溶液环槽8中的液压油在 油压的作用下会流入到油缸筒2的内腔中,液压油从柱塞3与油缸筒2之间 的环形空间流到油缸筒2的最左端,液压油的油压作用在柱塞3的承压台4 上而推动柱塞3向右端伸出。自动限流缓冲过程,在承压台4的右端面即将接触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 时,溶液环槽8仍与进油口 5连通,此时进油口 5仍在继续供油,而溶液环槽8与油缸筒2的内腔之间的通道逐渐变小,再加入液压油对承压台4的压 力作用,使得流入到油缸筒2的内腔中的液压油逐渐变少,即进油量在减少, 柱塞3向右端推出的速度也逐渐变小,缓冲平台6的存在起到有效地自动限 流和缓冲作用,缓冲平台6在油缸筒2中构成一个自动限流缓冲系统。承压台4的右端面越接近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溶液环槽8与油缸筒2 的内腔之间的通道越小,流入到油缸筒2的内腔中的液压油越少,进油量越 少,柱塞3向右端推出的速度越小,进油量和柱塞3的速度在自动限流缓冲 系统的作用下最终减少到0,柱塞3的承压台4与油缸筒2之间不会出现撞击 现象,也不会出现漏油现象,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在承压台4的右端面接触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时,溶液环槽8仍与进油 口 5连通,此时进油口 5停止供油,承压台4保持在设定的位置上,且承压 台4的左端面和右端面都保持有适当的压力,使柱塞3稳定在设定的位置上。在柱塞3往左端运动时,其动作与上述动作相反,当然,油缸筒2上还 设置有出油口,以使液压缸能够控制柱塞3分别向左运动和向右运动,油缸 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动限流缓冲液压缸,它包括油缸头(1)、油缸筒(2)和柱塞(3),油缸头(1)、油缸筒(2)对接配合,柱塞(3)活动插设于油缸头(1)的内腔和油缸筒(2)的内腔共同组成的腔体中,且柱塞(3)的左端置于油缸筒(2)中,柱塞(3)的最左端设有一个直径大于柱塞(3)直径的承压台(4),柱塞(3)的右端从油缸头(1)的内腔中伸出,油缸筒(2)的筒壁上开设有进油口(5),其特征在于:油缸筒(2)的右端设置有一个环状的缓冲平台(6),缓冲平台(6)位于柱塞(3)与油缸筒(2)之间的环状空间中,缓冲平台(6)的侧壁上开设有缓冲油孔(7),缓冲平台(6)与柱塞(3)之间有一个溶液环槽(8),缓冲油孔(7)连通进油口(5)和溶液环槽(8),在柱塞(3)向右伸出时承压台(4)的右端面靠压在缓冲平台(6)的左端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雪春
申请(专利权)人:柳雪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