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814024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强度高、吸能效果好、既可保证保护车内乘员安全,又可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身长度增加、吸能效果差、无法有效的确保行人安全等的技术问题,它包括前副保险杠外板及平行设于前副保险杠外板内侧的前副保险杠内板,所述前副保险杠外板的纵向横截面为U字形,所述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开口向内抵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外侧,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上沿水平方向上设有若干条通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强度高、吸能 效果好的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
技术介绍
随着中国国内法律的完善及产品走向国际化,汽车不仅要有足够的刚度来满足 《GB17354-1998》关于汽车前、后端保护装置的要求,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吸能性来保护行人, 但零件的刚度与吸能性存在矛盾,现有的前副保险杠一般是采用双层高强度钢板焊接而 成,确保在车辆正面发生碰撞时保护车内乘员,同时在前保险杠与副保险杠之间留出70mm 以上的空间填充由泡沫制成的缓冲块,以此构成高吸能性的缓冲区,确保车辆撞到行人时 伤害降到最小。结构复杂,预留出的缓冲区导致车身长度增加,而且吸能效果差,无法有效 的确保行人安全。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CN2889799Y),该装置通过前保险杠与 前副保险杠间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且分别通过固定元件安装在车身上。此装置也是通过在 前保险杠与前副保险杠间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吸能缓冲区,因此同样存在车身长度增加、 吸能效果差、无法有效的确保行人安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强度高、吸能效果好、既可保证保护车内 乘员安全,又可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身长 度增加、吸能效果差、无法有效的确保行人安全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汽车前副 保险杠总成,包括前副保险杠外板及平行设于前副保险杠外板内侧的前副保险杠内板,所 述前副保险杠外板的纵向横截面为U字形,所述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开口向内抵接在 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外侧,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上沿水平方向上设有若干条通槽。通过开 口向内的U字形前副保险杠外板抵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外侧,使前保险杠内、外板间自 然形成吸能空间,U形前副保险杠外板变形吸能,吸能效果好,提高了行人安全性,由此无需 在前副保险杠与前保险杠间预留间隙,车身长度减少,使整车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同时也节 约了材料成本;通过在前副保险杠内板的水平方向上设置若干条通槽,冲压成型的通槽可 提高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强度,以此确保了车内乘员的安全。作为优选,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为热成型高强度的钢板。热成型高强度钢板可确 保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强度,提高车内乘员的安全性。作为更优选,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上设有二条通槽,所述通槽的开口向内对称 设于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的开口间。通过在前副保险杠内板上设置二条通槽,可进一 步提高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强度,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通过将通槽开口向内设于U字形的 前副保险杠外板的开口间,可减小前副保险杠的截面尺寸,使整车空间结构紧凑合理;通槽3对称时可确保前副保险杠的吸能效果上下一致。作为优选,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内侧面上焊接固定了两个前拖钩螺母,所述 前拖钩螺母呈左右对称分布。通过在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内侧面上焊接固定前拖钩螺母,固 定方式简单,方便车辆发生故障时拖车使用。作为优选,所述前副保险杠外板为壁厚为0. 5mm至Imm的薄钢板。通过0. 5mm至 Imm壁厚的薄钢板制作的前副保险杠外板强度低、吸能效果好,可提高行人安全性。因此,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具有下述优点通过开口向内的U 字形前副保险杠外板抵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外侧,使前保险杠内、外板间自然形成吸能 空间,同时薄钢板制作的前副保险杠外板强度低、吸能效果好,提高了行人安全性,又使整 车结构更加紧凑合理;通过带有若干条通槽并由热成型高强度钢板冲压成型的前副保险杠 内板,可提高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强度,确保车内乘员的安全。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中,包括平行安装在前保险 杠总成4内侧与纵梁5间的前副保险杠外板1和前副保险杠内板2,前副保险杠外板1的 外侧面与前保险杠总成4的内侧面相对,前副保险杠内板2的内侧面与纵梁5的前端面焊 接相连,其中前副保险杠外板1为0. 7mm厚的薄钢板冲压成形的,其纵向横截面为U字形,U 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1开口向内焊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2的外侧面上,前副保险杠内板2 由热成型高强度钢板冲压而成,在前副保险杠外板1开口间的前副保险杠内板2上成型有 两条水平通槽21,通槽21的开口向内对称分布在前副保险杠外板1的开口间,在前副保险 杠内板2的内侧面上左右对称焊接固定了两个前拖钩螺母3。本技术使用时,如车辆发生正面碰撞,由塑料材料制成的前保险杠总成4首 先与行人接触吸能,前保险杠总成4破裂或变形,位于前保险杠总成4后侧的U字形的前 副保险杠外板继续变形吸能,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行人的安全,同时由于前副保险杠内板2 具有足够的强度抵御变形,从而确保了车内乘员的安全。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构思作举例说明。本技术 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 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权利要求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包括前副保险杠外板及平行设于前副保险杠外板内侧的前副保险杠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保险杠外板(1)的纵向横截面为U字形,所述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1)开口向内抵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2)的外侧,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2)上沿水平方向上设有若干条通槽(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保险杠内 板(2)为热成型高强度的钢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副保险杠 内板(2)上设有二条通槽(21),所述通槽(21)的开口向内对称设于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 板(1)的开口间。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 副保险杠内板(2)的内侧面上焊接固定了两个前拖钩螺母(3),所述前拖钩螺母(3)呈左右 对称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保险杠外 板(1)为壁厚为0. 5mm至Imm的薄钢板。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提供了一种结构紧凑、强度高、吸能效果好、既可保证保护车内乘员安全,又可提高行人安全性的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身长度增加、吸能效果差、无法有效的确保行人安全等的技术问题,它包括前副保险杠外板及平行设于前副保险杠外板内侧的前副保险杠内板,所述前副保险杠外板的纵向横截面为U字形,所述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开口向内抵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的外侧,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上沿水平方向上设有若干条通槽。文档编号B60R19/04GK201633673SQ20102013629公开日2010年11月17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2日专利技术者丁勇, 吴成明, 李书福, 李国林, 李宏华, 杨健, 杨国勇, 赵福全, 金爱君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副保险杠总成,包括前副保险杠外板及平行设于前副保险杠外板内侧的前副保险杠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保险杠外板(1)的纵向横截面为U字形,所述U字形的前副保险杠外板(1)开口向内抵接在前副保险杠内板(2)的外侧,在所述前副保险杠内板(2)上沿水平方向上设有若干条通槽(2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国勇金爱君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