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785391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包括位于底部的法兰、位于顶部的顶盖板及位于法兰与顶盖板之间的若干块平行叠放的支撑板,其特征是:在相邻两块支撑板之间形成水道或油道,所述水道与油道间隔设置;所述各层水道相互连通,所述各层油道相互连通,形成两路相互隔离的通道;在法兰上设置进油口及出油口,所述进油口经过所述油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在顶盖板上设置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经过水道与所述出水管连通;在所述油道及水道内均放置翅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铝合金材质,同等体积下散热性能提升近十倍。采用了铝合金复合板,在铝合金板材正反两面涂有钎焊料的包覆层,使装配、焊接更方便、可靠。该机油冷却器的结构更安全可靠。(*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
技术介绍
机油冷却器按冷却单元结构类型不同可分为板翅式和管壳式两类,目前我 国机油冷却器的结构形式以管壳式居多,但管壳式机油冷却器因本身的结构限 制,为了达到必要的散热效果,其体积巨大,不符合现代汽车工业发展趋势。 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单位体积内的传热面积一般可达到1500 2000m2/1113,为管壳式机油冷却器的几 十倍。机油冷却器按材质类型不同可分为不锈钢和铝合金两类,目前我国机油冷 却器以不锈钢材质为主。铝合金的散热性能是同体积的不锈钢十倍,重量更轻, 所以铝合金材质的机油冷却器在达到相同的散热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比不锈钢 材质的机油冷却器做的更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散热效果更好的机油 冷却器来冷却机油,是发动机能更平稳的工作。按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包括位于 底部的法兰、位于顶部的顶盖板及位于法兰与顶盖板之间的若干块平行叠放的支撑板;其特征是在相邻两块支撑板之间形成水道或油道,并且,所述水道 与油道间隔设置;所述各层水道相互连通,所述各层油道相互连通,形成两路 相互隔离的通道;在法兰上设置进油口及出油口,所述进油口经过所述油道与 所述出油口连通;在顶盖板上设置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经过水道与所 述出水管连通;在所述油道及水道内均放置翅片。所述翅片上密布冲压形成的若干个拱形体,每个拱形体与翅片的底片间形 成平行于底片的横向通道,在底片上对应于拱形体的部位形成因冲压拱形体留 下的贯通孔。所述拱形体在翅片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排列成若干列;相邻两列 拱形体在翅片的宽度方向上错位排列。在所述翅片上对应于进水管、出水管、进油口及出油口的部位均设置翅片 通孔。在法兰与最下面的支撑板之间设置底板。在顶板与最上面的支撑板之间 设置上盖板。在所述支撑板上对应于进水管、出水管、进油口及出油口的部位均设置凹 陷部分,在所述凹陷部分上设置支撑板通孔。每两块支撑板之间利用所述凹陷 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一组支撑板;所述油道形成于每组支撑板内,所述水道形 成于相邻两组支撑板之间。在每组支撑板中, 一块支撑板的端部设置沿支撑板 的平面方向延伸的手柄,另一块支撑板的端部设置沿垂直于支撑板的平面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并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用于定位所述手柄的凹槽,所述手柄嵌 在所述凹槽内。在所述支撑板的四周边缘设置向上向外延伸的侧边。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了铝合金材质,同等体积下散热性能提升近十倍;2、釆用了铝合金复合板,在铝合金板材正反两面涂有钎焊料的包覆层,使装配、焊接更加方便、可靠。该机油冷却器的结构更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斜上方45度俯视图,发动机冷却水进水管流入,从出水管流出。 图2为水路剖面示意图,发动机冷却水从进水管流入后经过十个水层然后冲出水管流出。十个水层内有翅片,其增加散热面积作用,因图形复杂,不在此图中显示。图3为斜下方45度仰视图,发动机机油从进油孔流入,从出油孔流出。 图4为油路剖面示意图,发动机机油从进油流入后经过九个水层然后冲出 油、^出。九个油层内有翅片,其增加散热面积作用,因图形复杂,不在此图中显不。图5为翅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所示所述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包括位于底部的法兰5、位于顶部 的顶盖板2及位于法兰5与顶盖板2之间的若干块平行叠放的支撑板8;在相邻 两块支撑板8之间形成水道9或油道10,并且,所述水道9与油道10间隔设置; 所述各层水道9相互连通,所述各层油道10相互连通,形成两路相互隔离的通 道;在法兰5上设置进油口 14及出油口 15,所述进油口 14经过所述油道10与 所述出油口15连通;在顶盖板2上设置进水管1与出水管3,所述进水管l经 过水道9与所述出水管3连通;在所述油道10及水道9内均放置翅片19。工作 时,冷却水经进水管1进入水道9内,经过各层水道9后,再经出水管3排出; 高温油通过进油口 14进入各层油道10内,再经出油口 15排出。在冷却水与高 温油经各自的通道流动的过程中,相互进行热交换,以便对高温油进行降温, 利用位于水道9与油道10内的翅片19,可以进一步提高两种流体的热交换率。所述翅片19上密布冲压形成的若干个拱形体18,每个拱形体18与翅片19 的底片20间形成平行于底片20的横向通道21,在底片20上对应于拱形体18 的部位形成因冲压拱形体18留下的贯通孔17。这种结构的翅片19可以增加翅 片与流体间的接触面积,提供热交换的效率。所述拱形体18在翅片19的长度方向以直线状排列成若干列;相邻两列拱 形体18在翅片19的宽度方向上错位排列。这种错位排列的方式使得流体在通 过翅片19上的横向通道21时,不能以直线状流过,而是以曲线状通过,以此 来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效果。在所述翅片19上对应于进水管1、出水管3、进油口 14及出油口 15的部 位均设置翅片通孔22。以便于冷却水或高温油可以经过所述翅片通孔22进入下 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在法兰5与最下面的支撑板8之间设置底板7,在顶板2与最上面的支撑板8之间设置上盖板11。以便于安装与制造。在所述支撑板8上对应于进水管1、出水管3、进油口 14及出油口 15的部 位均设置凹陷部分12,在所述凹陷部分12上设置支撑板通孔13,利用所述支 撑板通孔13,可以确保冷却水或高温油进入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每两块支撑板8之间利用所述凹陷部分12相互连接,形成一组支撑板,在 相互连接时,两块支撑板8上的凹陷部分12应密封焊接,以免流体经过所述支 撑板通孔13时外泄;所述油道10形成于每组支撑板内,所述水道9形成于相 邻两组支撑板之间。在每组支撑板中, 一块支撑板8的端部设置沿支撑板8的平面方向延伸的 手柄4,以便于用手搬运所述支撑板8。另一块支撑板8的端部设置沿垂直于支 撑板8的平面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3,并在所述延伸部23上设置用于定位所述手 柄4的凹槽24,所述手柄4嵌在所述凹槽24内,两块支撑板8利用所述手柄4 与凹槽24相互定位。在所述支撑板8的四周边缘设置向上向外延伸的侧边16,在支撑板相互叠 放时,利用所述侧边16定位及密封。具体设计时,所述机油冷却器可以由十层水道9和九层油道10组成,水道 9和油道IO依次间隔相互叠加。冷却水从进水管l流入,流经各层水道9,从 出水管3流出,完成整个水路循环。机油从法兰5上的进油孔14流入,流经各 层油道IO,从法兰5上的出油孔15流出,完成整个油路循环。发动机机油在以ll(TC左右的温度进入油路,把热量通过铝合金的支撑板8 和翅片19传递给进入水路的发动机冷却水,冷却水流出机油冷却器后进入发动 机水箱降温,完成整个散热过程。带拱形体18的翅片19加大了散热面积,提升了散热效率。铝合金的支撑板8的外部本身包裹钎焊料,其冲压成型后直接用于装配、 钎焊,在此过程中不用在添加焊料,使装配更加简单,工艺更可靠。权利要求1、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包括位于底部的法兰(5)、位于顶部的顶盖板(2)及位于法兰(5)与顶盖板(2)之间的若干块平行叠放的支撑板(8);其特征是在相邻两块支撑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板翅式铝质机油冷却器,包括位于底部的法兰(5)、位于顶部的顶盖板(2)及位于法兰(5)与顶盖板(2)之间的若干块平行叠放的支撑板(8);其特征是:在相邻两块支撑板(8)之间形成水道(9)或油道(10),并且,所述水道(9)与油道(10)间隔设置;所述各层水道(9)相互连通,所述各层油道(10)相互连通,形成两路相互隔离的通道;在法兰(5)上设置进油口(14)及出油口(15),所述进油口(14)经过所述油道(10)与所述出油口(15)连通;在顶盖板(2)上设置进水管(1)与出水管(3),所述进水管(1)经过水道(9)与所述出水管(3)连通;在所述油道(10)及水道(9)内均放置翅片(1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德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双翼汽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