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61612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承载芯片、线路及元器件的集成电路基板。所述集成电路基板,其上面或里边设有线路及元器件,其特点是,所述基板上设有缝隙。所述缝隙与基板上各线路或元器件之间至少保持基板设计规则所允许的最小间距要求,所述缝隙宽度至少需满足基板设计规则所允许的最小宽度要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基板上设置缝隙,当由基板组成的集成电路工作时,其上集成芯片发热使得基板因膨胀而产生的机械应力在缝隙处得以释放,有效避免或减少基板的微观形变,保证整个集成电路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了集成电路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集成电路
,具体是指一种用于承载芯片和线路的集成电 路基板。
技术介绍
集成电路基板是集成电路芯片与电路板的中间品,它通常具有多层材料,内部可 以走线以连接芯片与电路板,在基板上面或是里面还可以有集成电路元件等。基板的功能 在于保护电路的完整以减少信号损失、固定线路位置、提供散热途径以及保护芯片等。其成 本大约占整个封装制程的35-55%。如今,集成电路的功能越来越精密且复杂,集成电路基 板的重要性也相应提高,只有采用性能较好的集成电路基板以及精密的封装制程,集成电 路的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通常基板不同层的材料在设计与生产过程中都是整块的,考虑 到基板上的集成电路在使用过程中,芯片发热会使基板产生热膨胀效应,这种热膨胀效应 会在基板上产生一定的机械应力,该机械应力会使基板发生微小形变,影响到整个芯片模 块的性能与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膨胀效应保证集成电路性能稳定 可靠的集成电路基板。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基板,其上面或里边设有线路 及元器件,其特点是,所述基板上设有缝隙。所述缝隙与基板上各线路或元器件之间至少保持基板设计规则所允许的最小距罔。所述缝隙宽度至少为基板设计规则所允许的最小宽度。本技术所述基板上设置缝隙,当由基板组成集成电路工作时,其上芯片发热 而会使基板因为热膨胀效应而产生的机械应力在缝隙处得以释放,这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基 板的微观形变,从而保证整个集成电路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集成电路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组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 详细说明。如图1,本技术所述基板10,基板上设有多个功能芯片,所述基板由多层基板 材料层压合而成,各层基板材料上均可设置阻容等元器件及线路,用于连接各芯片组成整 个集成电路模块。在所述基板10上设置缝隙12,该缝隙可分别设置于各基板材料层上。适应不同基 板材料层,缝隙的数量可灵活控制。为保证基板的性能及良品率,基板设计都会有最小线宽 及最小线距等规则要求,而位于基板材料层上的缝隙同样需满足基板的设计规则要求。根 据目前主流的基板设计规则,基板上的线路要求最小线宽为70um,同样,缝隙与线路或芯片 之间的间距也要保持70um以上。考虑到为使因热膨胀效应而产生的机械应力能得到充分 释放,并有效节省空间,所述缝隙的宽度一般控制在70um,或大于70um。随着基板设计工艺的进步,基板上缝隙的宽度及其到其他线路或元器件的间距要 求也将跟随基板设计规则的最小线宽要求而进一步减少。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优选的实施例,需说明的是,在未脱离本技术构思前 提下对其所做的任何微小变化及等同替换,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基板,其上面或里边设有线路及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缝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基板,其上面或里边设有线路及元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上设有缝隙。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集成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凤雄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正源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