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包括由车门外板总成、车门内板总成、门锁加强板以及车门上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成的车门总成,还包括与车门总成周边搭接的侧围和底板总成,车门上防撞梁总成上靠近侧围和B柱加强板端处设有车门防撞钩销,侧围和B柱加强板上设有用以勾住车门防撞钩销的孔,车门内板总成上位于车门上防撞梁总成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车门下防撞梁总成,底板总成上设有用于加强B柱加强板的侧碰加强梁总成。具有上述结构的车身碰撞加强结构,把车门总成和侧围及B柱有机的连接成一个整体,使其整体受力,在底板总成上增加对B柱加强板加强的结构,使得车门总成碰撞产生的能量被引导至整个白车身,起到了很好的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侧面碰撞区域的 加强结构。
技术介绍
乘用车侧面碰撞耐碰性能较差一直是困扰汽车生产厂家的问题,因为当汽 车发生侧面碰撞事故时,很容易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死亡。随着我国经济 的发展,家庭轿车已经开始普及到普通家庭,同时,随着汽车工业及科技的迅 速发展,对驾乘人员的全方位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代汽车结构设计的安全 性能的理念是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人 身安全。汽车驾乘人员身体位于车门和B柱附近,车门和B柱在经受碰撞时容易变形导致侵入量过大,这样极易对驾乘人员造成伤害。因此,要求汽车结构设计要有良好的侧面碰撞效果,既要尽量减小车门及B柱处的侵入量,尽可能 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经过检索,在下列专利文献中涉及到汽车车身侧面碰撞区域加强结构的公 知技术中国专利号为CN200510115036. 5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乘用车侧面碰 撞座椅倾翻装置及带有倾翻装置的技术;中国专利号为CN200510115037. X的专 利文献公开了乘用车侧面碰撞抗侧体变形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技术;中国专利 号为CN200580013059. 3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在侧面碰撞过程中提高车辆 中的乘客保护程度的装置的技术;中国专利号为CN200520009824. 1的专利文献 公开了 一种汽车侧碰用外置钢管加强结构的技术;中国专利号为 CN200520009862. 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侧碰加强结构的技术;中国专利 号为CN200620111581.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侧围下部防侧碰结构的技术;中国专利号为CN200710021080. 9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防撞结构 的技术;中国专利号为CN200720124105. 3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轿车车门防撞 结构的技术;但是,上述专利技术仍未能很理想地解决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 对汽车驾乘人员的保护问题,存在技术上的缺陷,其主要问题是在汽车侧面 碰撞区域的有限空间内,仅局部加强汽车车身某部位的强度,而没有整体上考 虑碰撞吸能效果,很难有效地减小侧面碰撞区域的侵入量,其保护驾乘人员的 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车 身碰撞加强结构,其目的是通过对对车门总成及底板总成的改进,增大车门总 成及车身的吸能效果,最终减小碰撞对人身的伤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该一种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包括由车门外板总成、 车门内板总成、门锁加强板以及车门上防撞梁总成固定连接成的车门总成,还 包括与车门总成周边搭接的侧围和底板总成,所述的车门上防撞梁总成上靠近 侧围和B柱加强板端处设有车门防撞钩销,侧围和B柱加强板上设有用以勾住 车门防撞钩销的孔,车门内板总成上位于车门上防撞梁总成的下方固定连接有 车门下防撞梁总成,底板总成上设有用于加强B柱加强板的侧碰加强梁总成。所述的车门下防撞梁总成通过位于车门内板总成上的车门下防撞梁前支架 和车门下防撞梁后支架固定连接在车门内板总成上,车门下防撞梁前支架和车 门下防撞梁后支架均位于门锁加强板的下方。所述的车门防撞钩销一端带有紧固螺纹,通过其上的紧固螺纹与车门上防 撞梁总成上凸焊螺母连接,另一端为锥形或者圆柱型光面插入B柱加强板上对 应的孔中。具有上述特殊结构的一种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 加强车门总成的强度,并把车门总成和侧围及B柱有机的连接成一个整 体,使其整体受力。2、 在底板总成上增加对B柱加强板加强的结构,使得车门总成碰撞产生的 能量被引导至整个白车身,起到了很好的吸能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车门总成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车门防撞钩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碰撞区域示意图。在图1 5中,1:车门外板总成;2:车门内板总成;3:门锁加强板;4: 车门上防撞梁总成;5:车门总成;6:侧围;7: B柱加强板;8:车门防撞钩销; 9:车门下防撞梁总成;10:底板总成;11:侧碰加强梁总成;12:车门下防撞 梁前支架;13:车门下防撞梁后支架;14:凸焊螺母。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其中车门总成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车门防 撞钩销结构示意图。由图l、图2、图3和图4结合可知,该汽车车身碰撞加强 结构包括由车门外板总成l、车门内板总成2、门锁加强板3以及车门上防撞梁 总成4固定连接成的车门总成5,还包括与车门总成5周边搭接的侧围6和底板 总成10,所述的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上靠近侧围6和B柱加强板7端处设有车门防撞钩销8,侧围6和B柱加强板7上设有用以勾住车门防撞钩销8的孔,车 门防撞钩销8通过其上的紧固螺纹与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上凸焊螺母14连接, 另一端为锥形或者圆柱型光面插入B柱加强板7上对应的孔中,车门内板总成2 上位于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车门下防撞梁总成9,车门下防撞 梁总成9通过位于车门内板总成2上的车门下防撞梁前支架12和车门下防撞梁 后支架13固定连接在车门内板总成2上,车门下防撞梁前支架12和车门下防 撞梁后支架13均位于门锁加强板3的下方。车门内板总成2上有效部位设的车 门防撞钩销8能有效勾住B柱加强板7或门槛加强板,并且在底板总成10上增 加一侧碰加强梁总成ll,用于加强B柱加强板7,从而使得汽车在发生侧面碰 撞时,车门内板总成2、侧围6、 B柱加强板7和底板总成10作为整体受力变形 吸收碰撞能量,提高了吸能的效果,减小碰撞区域的侵入量,从而减少碰撞对 驾乘人员造成的伤害。底板总成10上固定连接有用于加强B柱加强板7的侧碰加强梁总成11,侧 碰加强梁总成11的位置与B柱加强板7对应,并与B柱加强板7相垂直,在发 生碰撞时,可以对B柱加强板7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减小其变形量。该技术方案将一道防撞横梁改为两道,使得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车门下防 撞梁总成9、车门内板总成2以及门锁加强板3构成一个三角形或者近似矩形的 刚性框形结构,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三角形或者近似矩形的刚性框形结构吸能 效果更加显著,减小了车门的变形量,同时,车门总成通过车门防撞钩销8、侧 围6以及B柱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对B柱处进行了加强,这样在发生侧面碰 撞时,不仅仅是车门总成受力,那些和车门有机连接在一起车身均承受碰撞产 生的巨大能量,这样使得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以得到很好的吸收,而又不会 导致车门总成和B柱变形量很大,从而减小对驾乘人员的伤害。图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的碰撞区域示意图,在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和车门下防撞梁总成9须在碰撞法规规定的 有效区域内,使得事故发生时,由两防撞梁总成构成的三角形或者近似矩形的 刚性框形结构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更强,从而降低了碰撞对驾乘人员的伤害。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包括由车门外板总成(1)、车门内板总成(2)、门锁加强板(3)以及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固定连接成的车门总成(5),还包括与车门总成(5)周边搭接的侧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身碰撞加强结构,包括由车门外板总成(1)、车门内板总成(2)、门锁加强板(3)以及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固定连接成的车门总成(5),还包括与车门总成(5)周边搭接的侧围(6)和底板总成(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上靠近侧围(6)和B柱加强板(7)端处设有车门防撞钩销(8),侧围(6)和B柱加强板(7)上设有用以勾住车门防撞钩销(8)的孔,车门内板总成(2)上位于车门上防撞梁总成(4)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车门下防撞梁总成(9),底板总成(10)上设有用于加强B柱加强板(7)的侧碰加强梁总成(1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群林,高崇君,李程,陈晓锋,解保新,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