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98122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属于特种车辆技术领域。包括上、下回转盘、炮塔盖和一组钢球,下回转盘的下部的四周与车辆的车顶棚固定,下回转盘的上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一滚道,上回转盘的下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二滚道,该第二滚道与第一滚道相对应,一组钢球设在钢球保持架上并且与第一、第二滚道相配合,炮塔盖盖配在上回转盘上,特点是:在所述的下回转盘上间隔设置有侧向限位装置,在所述的上回转盘的下部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槽,该限位槽与所述的侧向限位装置相配合。本技术方案即使是在车辆疾驰状态下,也不会引发噪声,有利于保护上、下回转盘。(*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特种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
技术介绍
在警用车辆以及其它类似的用于处置突发事件的车辆的车顶上通常配备有炮塔, 在炮塔上安装催泪瓦斯发射装置或高压水炮喷射装置等,以便驱散滋事人群。已有技术中 的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由图2所示,包括用于与车辆的车顶棚5固定在下回转盘1、上回 转盘2和炮塔盖3,下回转盘1的下部的四周用一组螺钉与车顶棚5固定,下回转盘1的上 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一滚道11,上回转盘2的下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二滚道21,该第二滚 道21与第一滚道11相对应, 一组钢球4设在钢球保持架41上,并且与第一、第二滚道11、 21相配合,炮塔盖3盖配在上回转盘2上,其中,在上回转盘2上通过一组螺钉固定有一挡 圈6,在挡圈6的内壁设有一限位圈61,限位圈61与下回转盘1相配合。上述车辆顶部可 翻回转结构存在有以下欠缺由于限位圈61与下回转盘1之间存在有较大的间隙611,因 此在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下,上回转盘2会出现严重的颤跳现象,不仅产生噪声,而且容易导 致上回转盘l变形和损坏。 鉴上,有必要对已有技术中的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合理改进,下面将要介绍的 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上、下回转盘之间配合合理而藉以避免上回转盘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颤跳现象的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 本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包括上、下回转 盘、炮塔盖和一组钢球,下回转盘的下部的四周与车辆的车顶棚固定,下回转盘的上部的盘 面上开设有第一滚道,上回转盘的下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二滚道,该第二滚道与第一滚道 相对应, 一组钢球设在钢球保持架上并且与第一、第二滚道相配合,炮塔盖盖配在上回转盘 上,特点是在所述的下回转盘上间隔设置有侧向限位装置,在所述的上回转盘的下部的内 壁上开设有限位槽,该限位槽与所述的侧向限位装置相配合。 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侧向限位装置的数量至少有一对, 彼此以等间距分隔地设置于下回转盘上并且均与所述的限位槽相对应。 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侧向限位装置各包括定位钢球 孔、调整孔、定位钢球和至少一个调整螺钉,定位钢球孔和调整孔开设在所述下回转盘上, 并且定位钢球孔和调整孔保持前后对应,定位钢球设在定位钢球孔内并且与所述的限位槽 接触,调整螺钉置于调整孔内并且与定位钢球接触。 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回转盘的底部的内壁上构成有 限位斜面,限位斜面与下回转盘的底沿相配合。 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回转盘的底部开设有防水圈槽,防水圈槽内嵌入有防水圈。 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回转盘上设有一定位装置, 所述的下回转盘上开设有一定位槽,该定位槽与定位装置相对应。 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炮塔盖的顶部设有视窗和人孔 盖,炮塔盖的侧部构成有一第一铰接座,而在所述的上回转盘的侧部具有一第二铰接座,第 一铰接座由销轴与第二铰接座铰接。 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回转盘的外壁的下部延接有一炮座。 在本技术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钢球座、 限位钢球、弹簧和调节螺钉,定位钢球座构成于上回转盘的外壁的台阶面上,限位钢球置入 于定位钢球座内并且与所述的定位槽相接触,弹簧置入于定位钢球座中,调节螺钉旋配于 定位钢球座上,其中,所述的弹簧位于限位钢球与调节螺钉之间。 在本技术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回转盘的底部的外侧缘与 所述的车顶棚的表面之间置入有防水嵌条。 本技术推荐的技术方案由于在下回转盘间隔设置了侧向限位装置,并且使侧 向限位装置与开设在上回转盘的内壁上的限位槽相配合,从而消除了上、下回转盘之间的 配合间隙,即使是在车辆疾驰状态下,上回转盘也不会出现颤跳现象,因而不会引发噪声, 有利于保护上、下回转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已有技术中的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实质 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将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结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 均不是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 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范畴。 请见图l,给出了一个环形的下回转盘l,当要将该下回转盘1配置到特种车辆如 前述的警用车辆的车顶上时,则用一组紧固螺钉28与车顶棚5的下支架51固定。为了防 止下回转盘1的底面与车顶棚5的顶面之间因密封不良而产生渗水现象,因此在下回转盘 1的底面的居中部位开设一道环形的防水圈槽12,在防水圈槽12内嵌入橡胶质的防水圈 121,并且在下回转盘2的底部的外侧侧缘与车顶棚5的顶面之间还嵌入有防水嵌条14,从 而由防水嵌条14及防水圈121形成双重密封。在下回转盘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滚道11, 一组钢球4设在钢球保持架41上,钢球保持架41对应于第一滚道11的上方,以便使钢球4 的下部与第一滚道11相配合,而钢球4的上部与构成于上回转盘2上的第二滚道21相配 合,以便确保上回转盘2得以任意旋转。 作为构成本技术的技术要点,在下回转盘1上设有彼此以90°间隔的4个侧 向限位装置7,各侧向限位装置7包括定位钢球孔71、调整孔72、定位钢球73和调节螺钉74,定位钢球孔71和调整孔72以水平状态地开设在上回转盘2的盘体上,并且定位钢球孔 71与调整孔72处于同一轴线上,即两者保持对应,定位钢球73置入于定位钢球孔71中。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一对调整螺钉74,旋配于调整孔72中,当将调整螺钉74朝定位钢球 73方向旋时,那么定位钢球73与上回转盘2的迫紧力强,反之亦然。在上回转盘2的内壁 的下方开设有一道限位槽22,该限位槽22用于供前述的定位钢球73置入,以便使上、下回 转盘2、1定位,但能够保障上回转盘2回转自如。在上回转盘2的底部的内壁上构成有限 位斜面23,限位斜面23与下回转盘1的外壁相互友好配合。 继续见图1,在本技术处于非启用状态,为了使上回转盘2与下回转盘1实施 锁定,因此在上回转盘2上配有一定位装置24,作为构成定位装置24的定位钢球座241构 成于上回转盘2的外部的台阶面27上,限位钢球42和弹簧243依次设置于定位钢球座241 中,调节螺钉244旋配在定位钢球座241上。前述的限位钢球242对应于开设在下回转盘 1上的定位槽13,当顺时针旋动调节螺钉244时,使限位钢球242迫紧于定位槽13,反之亦 然。在上回转盘2的外侧还分别延设有一炮座26和一第二铰链座25,该第二铰链座25用 来与延伸于炮塔盖3上的第一铰接座33铰接,即,第一铰接座33由销轴331与第二铰接座 25铰接。前述的炮座26用来安装水炮或安装发射催泪瓦斯(催泪弹)的发射炮。在炮塔 盖3的顶部还配有视窗31和人孔盖32,人孔盖32用于供操作者的头或身躯探出,以便操作 并且控制设在炮座26上的水炮或发射炮的方向和角度等。 本技术提供的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的工作原理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顶部可翻回转结构,包括上、下回转盘(2、1)、炮塔盖(3)和一组钢球(4),下回转盘(1)的下部的四周与车辆的车顶棚(5)固定,下回转盘(1)的上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一滚道(11),上回转盘(2)的下部的盘面上开设有第二滚道(21),该第二滚道(21)与第一滚道(11)相对应,一组钢球(4)设在钢球保持架(41)上并且与第一、第二滚道(11、21)相配合,炮塔盖(3)盖配在上回转盘(2)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回转盘(1)上间隔设置有侧向限位装置(7),在所述的上回转盘(2)的下部的内壁上开设有限位槽(22),该限位槽(22)与所述的侧向限位装置(7)相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懋功马知才张淳王健潘志锋王传妹孟虎杰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华东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