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84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中,能够可靠地防止缠结。卷筒(4)具有:卷线体部(7a);后凸缘部(18e);前凸缘部(8)。前凸缘部(8)具有:从卷线体部(7a)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17a)、和从第1突出部(17a)的顶端部以向着前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前方突出的第1倾斜部(17b)。后凸缘部(18e)具有:从卷线体部(7a)的后端部与第1突出部(17a)的径向长度(A)大致相同长度地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18a);和从第2突出部(18a)的顶端部以向后端部侧扩径的方式、与第1倾斜部(17b)的径向长度(C)大致相同长度地向后方突出的第2倾斜部(18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卷筒,特别是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前后移动自如地设置、且在外周卷绕钓线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旋压式绕线轮包括绕线轮主体;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上的转子;配置在转子的前方且在外周卷绕钓线的卷筒。 这样的卷筒具有在外周卷绕钓线的卷线体部;设置在卷线体部的前端部且直径比卷线体部的最大外径还要大的前凸缘部;筒状地设置在卷线体部后端部且直径比卷线体部最大外径还要大的裙部。卷线体部以及裙部是一大一小两个筒状部件,借助例如合成树脂而与前凸缘部一体成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卷筒中,前凸缘部以及裙部的向径向外侧的突出长度形成为大致相同长度,因此,钓线相对于卷线体部可卷绕到前凸缘部的顶端部位置的高度。 [专利文献1]特开2000-50774号公报 上述以往的卷筒,由于前凸缘部以及裙部的向径向外侧的突出长度形成为大致相同长度,所以钓线可卷绕到前凸缘部的顶端部位置的高度。但是,若钓线卷绕到前凸缘部的顶端部位置的高度边界,则在抛出时,钓线有时结成束而从前凸缘部向前方掉线。若在这样的产生掉线的状态下进而放出钓线,则环状的钓线缠绕而有产生所谓缠结(backlash)的担心。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中,可靠地防止缠结。 专利技术1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前后移动自如地设置,在外周上卷绕钓线,具有在外周卷绕钓线的圆筒状的卷线体部;前凸缘部;后凸缘部。前凸缘部具有从卷线体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和以从第1突出部的顶端部向前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前方突出的第1倾斜部。后凸缘部具有从卷线体部的后端部以与第1突出部的径向长度为大致相同长度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和从第2突出部的顶端部以向着后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后方突出的第2倾斜部。 该卷筒中,由于后凸缘部具有第2突出部,该第2突出部从卷线体部的后端部起、与第1突出部的径向长度大致相同长度地向径向外侧突出,所以垂钓者以第1突出部以及第2突出部的顶端部位置(第1倾斜部以及第2倾斜部的基端部位置)为最大卷绕位置L的基准而向卷线体部卷绕钓线,由此可防止将钓线卷绕到前凸缘部的顶端部位置的高度边界。因此,由于钓线不会结成束而从前凸缘部向前方掉线,所以可防止缠结。 进而,在此,由于前凸缘部具有第1倾斜部,该第1倾斜部以从第1突出部的顶端部向着前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前方突出,所以即便钓线跑到第1倾斜部上,钓线也难以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因此,通过设置这样的第1倾斜部,能够可靠地防止缠结。 专利技术2的卷筒,在专利技术1的卷筒中,第1倾斜部的径向长度与第2倾斜部的径向长度大致相同。该情况下,可提高外观设计性。 专利技术3的卷筒,在专利技术1或者2的卷筒中,第1倾斜部是环状部件,与第1突出部的一部分分体地形成,并且与第1突出部的其余部分一体地形成。该情况下,由于第1倾斜部与第1突出部的其余部分可由与第1突出部的一部分不同的材质形成,所以可防止下述情况,即、由例如硬质材料形成的第1倾斜部和第1突出部的其余部分接触钓线而伤害钓线。此外,通过将第1倾斜部和第1突出部的其余部分形成为环状部件,可追求轻量化,并且向第1突出部的安装固定也变得容易。进而,通过令具有倾斜的第1倾斜部为另外的部件,可令第1倾斜部以及第1突出部的形成变得容易。 专利技术4的卷筒,在专利技术1或者2的卷筒中,还具有从第2倾斜部的顶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圆筒部。该情况下,可防止钓线从第2倾斜部的顶端部进一步向后方移动。 专利技术5的卷筒,在专利技术4的卷筒中,第2倾斜部的基端部与第2突出部的顶端部呈尖突状地连接,并且第2倾斜部的顶端部与圆筒部的前端部平滑地连接,外形形成为倒角形状。该情况下,由于第2突出部的顶端部位置和第2倾斜部的基端部位置的边界部分清楚,所以易于掌握最大卷绕位置L的基准,并且可通过弯曲的倒角形状来提高外观设计性。 专利技术6的卷筒,在专利技术4的卷筒中,第2倾斜部与第2突出部以及圆筒部一体成形。该情况下,通过一体成形第2突出部、第2倾斜部以及圆筒部,可较高地维持卷筒的强度。 专利技术7的卷筒,在专利技术1或2的卷筒中,卷线体部与第1突出部以及第2突出部一体成形。该情况下,通过一体成形例如第1突出部、卷线体部、第2突出部、第2倾斜部以及圆筒部,可维持卷筒的强度较高,并且可减少整体的部件个数。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中,前凸缘部具有第1倾斜部,该第1倾斜部从第1突出部的顶端部以向着前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前方突出,并且裙部具有第2突出部,该第2突出部从卷线体部的后端部与第1突出部的径向长度大致相同长度地向径向外侧突出,所以钓线不会结成束而从前凸缘部向前方掉线,能够防止缠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旋压式绕线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上述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的侧视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卷筒的尺寸关系的侧视放大剖视图。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6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2是第2突出部和第2倾斜部的边界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手柄 2绕线轮主体 3转子 4卷筒 5转子驱动机构 6摆动机构 7a卷线体部 7b裙部 7c槽部 8前凸缘部 9前凸缘固定部件 9a倾斜部 9b阳螺纹部 16a圆筒部 16b阴螺纹部 16c内周部 16d第1支承部 16e第2支承部 17a第1突出部 17b第1倾斜部 17c阶梯部 17d第1角部 18a第2突出部 18b第2倾斜部 18c圆筒部 18d第2角部 18e后凸缘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旋压式绕线轮如图1所示,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手柄1的绕线轮主体2;转子3;卷筒4。转子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2的前部。卷筒4,在其外周面上卷绕钓线,前后移动自如地配置在转子3的前部。 绕线轮主体2具有绕线轮体2a、和从绕线轮体2a向斜上前方延伸的钓竿安装脚2b。绕线轮体2a如图2所示,在内部具有空间,在该空间内设置令转子3与手柄1的转动连动而旋转的转子驱动机构5、和用于令卷筒4前后移动而均匀地卷绕钓线的摆动机构6。 转子驱动机构5如图2所示,具有与固定有手柄1的手柄轴10一起转动的锥齿轮11、和啮合于该锥齿轮11的小齿轮12。小齿轮12形成为筒状,小齿轮12的前部贯通转子3的中心部,并且借助螺母13固定在转子3上。此外,小齿轮12其轴方向的中间部和后端部分别经由轴承14a、14b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绕线轮主体2上。 摆动机构6是用于令卷筒轴15前后方向移动而令卷筒4同方向地移动的机构,所述卷筒轴15经由制动机构60而与卷筒4的中心部连结。摆动机构6如图2所示,具有在卷筒轴15的下方平行地配置的丝杠21;沿丝杠21前后方向移动的滑决22;固定在丝杠21的顶端的中间齿轮23。在滑块22上不可旋转地固定卷筒轴15的后端。中间齿轮23与小齿轮12啮合。 转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前后移动自如地设置,在外周上卷绕钓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外周上卷绕上述钓线的圆筒状的卷线体部;前凸缘部,具有:从上述卷线体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和以从上述第1突出部的顶端部向着前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前方突出的第1倾斜部;后凸缘部,具有:从上述卷线体部的后端部、以与上述第1突出部的径向长度为大致相同长度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和以从上述第2突出部的顶端部向着后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后方突出的第2倾斜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5-9-22 2005-2750951.一种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相对于绕线轮主体前后移动自如地设置,在外周上卷绕钓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外周上卷绕上述钓线的圆筒状的卷线体部;前凸缘部,具有从上述卷线体部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和以从上述第1突出部的顶端部向着前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前方突出的第1倾斜部;后凸缘部,具有从上述卷线体部的后端部、以与上述第1突出部的径向长度为大致相同长度的方式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和以从上述第2突出部的顶端部向着后端部侧扩径的方式向后方突出的第2倾斜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压式绕线轮的卷筒,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倾斜部的径向长度与上述第2倾斜部的径向长度大致相同。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岛启吾松尾真吾平冈宏一井上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