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制造技术_技高网

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9361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将绕线轮主体的大小抑制得较小而能够提高绕线轮的保持性。具有:曳力盘(61),不能旋转地被装配于卷筒(3);小齿轮轴环(62),被传递手柄的旋转,被配置在曳力盘(61)的手柄侧,不能在卷筒轴方向上移动;曳力承接件(63),被传递手柄的旋转,被配置在曳力盘(61)的手柄相反侧,能够与卷筒轴(2)连动而在卷筒轴方向上移动;施力部件(64),将曳力盘(61)和曳力承接件(63)向背离的方向施力;曳力操杆(80),在夹持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移动自如;以及移动机构(65),使卷筒轴(2)向手柄相反侧移动以使曳力盘(61)、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分别离开,使卷筒轴(2)向手柄侧移动,以便由小齿轮轴环(62)及曳力承接件(63)夹持曳力盘(6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技术介绍

1、以往,在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已知有具备曳力机构的结构,所述曳力机构用一对曳力盘夹入与卷筒一起旋转的制动盘而使制动力作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32426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2、但是,在此情况下,为通过使曳力操杆(操作部件)旋转而将卷筒、曳力盘从手柄侧向手柄相反侧推压的构造。因此,在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部分设置曳力机构,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的大小变大,所以有绕线轮的保持性下降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有改良的余地。

3、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将绕线轮主体的大小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提高绕线轮的保持性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

4、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5、(1)有关本专利技术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的技术方案1具备:手柄,设置在绕线轮主体;卷筒轴,被前述绕线轮主体支承;以及卷筒,通过前述手柄的操作,能够相对于前述卷筒轴旋转;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传递部,不能旋转地被装配在前述卷筒;第2传递部,被传递来自前述手柄的旋转,与前述第1传递部的手柄侧的第1面对置而配置,不能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移动;第3传递部,被传递来自前述手柄的旋转,与前述第1传递部的手柄相反侧的第2面对置而配置,能够与前述卷筒轴连动而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移动;施力部件,将前述第1传递部和前述第3传递部向背离的方向施力;操作部件,在由前述第2传递部及前述第3传递部将前述第1传递部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夹持的夹持位置和前述第1传递部、前述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分别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自如地设置;以及移动部,对应于前述操作部件的从前述夹持位置侧向前述离开位置侧的移动,使前述卷筒轴向手柄相反侧移动,以使前述第1传递部、前述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分别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离开,对应于前述操作部件的从前述离开位置侧向前述夹持位置侧的移动,使前述卷筒轴向手柄侧移动,以便由前述第2传递部及前述第3传递部将前述第1传递部夹持。

6、根据有关本专利技术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的技术方案1,在对曳力进行强弱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将操作部件以从夹持位置侧向离开位置侧移动的方式操作,由移动部借助施力部件的施力使卷筒轴向手柄相反侧移动,从而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从第1传递部背离而成为曳力开放状态,卷筒变得能够自由旋转。由此,能进行钓线的抽出(抛投)。另一方面,将操作部件以从离开位置侧向夹持位置侧移动的方式操作,由移动部使卷筒轴向手柄侧逐渐移动,从而由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将第1传递部夹持而成为夹持状态。由此,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向第1传递部的压接力变强,曳力变强。

7、这样,在本专利技术中,是在使操作部件移动到夹持位置而将卷筒的线抽出方向的旋转制动时由移动部将卷筒轴向手柄侧拉入的结构,进而在比卷筒靠手柄侧至少设置有第1传递部、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所以能够将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的轴向的长度(高度)抑制得较小,能够使绕线轮的保持性提高。

8、(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在技术方案1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优选前述第1传递部具有从前述卷筒的手柄侧凸缘的外周部朝向前述卷筒轴的径向内侧延伸的第1圆盘部。

9、在此情况下,由于在手柄侧凸缘的外周部的径向内侧配置第1传递部的第1圆盘部,所以能够将夹着第1圆盘部的第2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也集中配置在比卷筒靠手柄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的轴向的长度(高度)抑制得较小,能够使绕线轮的保持性提高。

10、(3)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在技术方案1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优选前述第2传递部具有从借助前述手柄的旋转而旋转的齿轮部朝向前述卷筒轴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圆盘部。

11、在此情况下,由于配置有向设置在比卷筒靠手柄侧的齿轮部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第2传递部的第2圆盘部,所以经由第2圆盘部传递制动力的第1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也能够集中配置在比卷筒靠手柄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的轴向的长度(高度)抑制得较小,能够使绕线轮的保持性提高。

12、(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3的任一项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第3传递部具有从与前述卷筒轴一起旋转的套筒部朝向前述卷筒轴的径向外侧延伸的第3圆盘部。

13、在此情况下,由于配置有在套筒部的手柄侧的部分处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3传递部的第3圆盘部,所以能够将经由第3圆盘部传递制动力的第1传递部及第3传递部也集中配置在比卷筒靠手柄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将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的轴向的长度(高度)抑制得较小,能够使绕线轮的保持性提高。

14、(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的任一项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第2传递部及前述第3传递部的某一方具有朝向另一方延伸的凸部;前述另一方具有沿着前述凸部能够移动地卡合的孔部,与前述一方一起旋转。

15、在此情况下,能够抑制第3传递部相对于在卷筒轴方向上不能移动的第2传递部沿着凸部晃动的情况而使其以稳定的姿势移动,能够提高制动的精度。此外,在此情况下,通过凸部与孔部卡合,第2传递部和第3传递部向周向的相对的旋转被限制,能够通过这样的简单的构造使第2传递部和第3传递部一起旋转。

16、(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6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的任一项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施力部件是波型圆环状螺旋弹簧。

17、在此情况下,能够拥有与盘簧相比能得到更稳定的曳力曲线的特性,能够进行精度较高的制动。

18、(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7在技术方案6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施力部件是多层卷绕型的波型圆环状螺旋弹簧。

19、在此情况下,能够拥有与盘簧相比在高负荷下具有线性、能得到稳定的曳力曲线的特性,能够进行精度更高的制动。

20、(8)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8在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的任一项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中,其特征也可以在于,前述第1传递部具有与前述卷筒一起旋转的曳力板;前述第2传递部具有与前述手柄一起旋转的小齿轮轴环;前述第3传递部具有能够与前述卷筒轴一起在前述卷筒轴方向上移动的曳力承接件;具有制动部,所述制动部对应于前述操作部件的从前述离开位置侧向前述夹持位置侧的移动,使前述卷筒轴向手柄侧移动,以便由前述小齿轮轴环及前述曳力承接件夹持前述曳力板,将前述卷筒的向线抽出方向的旋转制动。

21、在此情况下,为在使操作部件移动到夹持位置而将卷筒的线抽出方向的旋转制动时由移动部将卷筒轴向手柄侧拉入的结构,进而在比卷筒靠手柄侧至少设置曳力板、小齿轮轴环及曳力承接件,所以能够将手柄相反侧的绕线轮主体的轴向的长度(高度)抑制得较小,能够使绕线轮的保持性提高。

22、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具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具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古濑广树生田刚武智邦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