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恒专利>正文

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54144 阅读:10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包括有:一车架;一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一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双后轮可以增加电动摩托车的稳定性能,所述的独立动力装置使双后轮能够具有不同的转速,增加电动摩托车行驶时的操控稳定度,所述的轴心两端分别突出在双后轮的两侧并利用固定片以及支架与后轮避震组相互配合固定,使所述的轴心不会与后轮避震组相对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
技术介绍
传统的发动机式摩托车使用燃油当作动力,具有较佳的动力性能,但同时存在噪 音、空气污染等问题;而现有的电动摩托车,将使用蓄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装置代替了 传统发动机式摩托车,进而改善上述的空污以及噪音问题,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且避免因 燃油而产生二氧化碳,达到减低碳排放量的环保目的。 但是,现有的电动摩托车仅设置单一后轮,当骑乘者骑经不平坦的路面或遇紧急 状况摩托车煞车时,整个重心容易偏离车体重心,使摩托车翻覆造成危险;另外,当现有的 单后轮摩托车遇到红灯或其它状况需要临时停车,骑乘者必须将脚放置地面,使摩托车保 持平衡,这对于穿着裙子的女性骑乘者或是个头较矮小的骑乘者十分不便。又,为了改善前 述单后轮电动摩托车的问题,另一现有的电动摩托车设置了双后轮,如此改善了单后轮电 动摩托车的骑乘稳定性。然而,由于现有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仅在后轮设置单一的马达, 当摩托车转弯时,双后轮的转速由于单一马达而相同,慢速时,双后轮转速一致导致僵持不 下,会造成操控上的不稳定,倘若高速转弯时,上述操控不顺畅的状况便极容易因此产生危 险。 上述两种电动摩托车着实均具有改善的空间,本专利技术人希望凭借本专利技术,而可排 除或至少减轻先前技艺所遭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后轮的电动摩托车,解决现 有的电动摩托车因仅设置单一后轮,无法具有较佳的稳定性能的问题;并解决现有设有双 后轮的电动摩托车,因仅设置单一动力装置,使得双后轮无法具有不同的转速,使得摩托车 在转弯时具有操控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车架;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 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 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 —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车架; —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 —后轮避震组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 双后轮,所述双后轮平行间隔设置且其内部均设有后轮动力装置,所述后轮动力 装置为独立运作,允许双后轮具有不同的转速; —轴心横向穿过所述双后轮的后轮动力装置,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专利技术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后轮避震组可滑移地装设在车架护板之间 的横杆上,且所述的后轮避震组又凭借支架与双后轮配合组装,因此,当电动摩托车因转弯 或是紧急状况产生倾斜时,双后轮可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的状态,进一步使电动摩托车达 到平稳行驶的目的;另一方面,当电动摩托车静止时,双后轮可提供电动摩托车保持站立不 晃动的功能,使骑乘者不需将脚放置地面保持摩托车平衡。 2.本专利技术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双后轮之中的后轮动力装置以轴心相互穿 设连接,所述的轴心的两端分别具有螺接部利用固定片分别与支架连接,所述的固定片上 设有轴孔与固定孔,所述的轴孔供双后轮轴心穿设固定,所述的固定孔将所述的固定片固 定在支架上,则所述的固定片能够使所述的轴心在后轮动力装置运转时不会相对于所述的 支架转动。 3.本专利技术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其中双后轮分别设有后轮动力装置,而各后轮 动力装置为独立运作允许双后轮具有不同的转速,当摩托车转弯时,可稳定的操控车子;且 由于双后轮的动力装置共享同一根轴心,可大幅节省车架护板之间的空间,縮减摩托车的 体积使整体体积更为轻巧。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局部分解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图1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另一局部分解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图1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剖面线A-A所得的剖面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图l双后轮驱动电动摩托车的后视图,表摩托车因转弯而倾斜时,摩 托车后轮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l-车头;2-车体;3-车架;30-护板;301_交界处;302-横杆; 303-长形孔;31-承接部;311-容置空间;312-孔;4_鞍座;5-前轮;6-后轮;7-支架; 70-枢接头;701-凸部;71-第一部;72-第二部;721_侧壁;722-第一孔;723-第二孔;724-破孔;73-固定片;731-轴孔;732-固定孔;733-固定件;74-螺帽;10-仪表板;ll-车把;12-激活装置开关;13-前轮避震器;14-后轮避震组;141-避震器;1411-第一端;1412-第二端;142-结合件;1421-结合孔;1422-连接端;143-栓;144-螺帽;60-后轮动 力装置;61-轴心;62-螺接部。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述如 后,此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种结构的限制。 参照图1至图6 ,为本专利技术的电动摩托车。所述的电动摩托车由车头1 、车体2 、车 架3以及鞍座4组成,并装设有前轮5与双后轮6,车架3利用支架7与后轮6连接,双后轮 6利用垫片(无标号,请同时参考图5)平行间隔设置且其内部均设有后轮动力装置60,轴 心61横向穿过两后轮动力装置60,所述的轴心61两端分别与支架7结合,使两后轮6固定 在支架7上。 车头1包括仪表板10、安装在仪表板10两侧的车把11与设在仪表板10内的激活 装置开关12,当骑乘者欲启动后轮动力装置60让电动摩托车可凭借后轮6动力驱动时,需 操作激活装置开关12启动后轮动力装置60,达到驱动后轮6的目的。 车架3包括两个护板30,其装设在车架3后方并位于鞍座4的下方,所述的护板 30之间装设有支架7、双后轮6与后轮避震组14,所述的后轮避震组14部分向外延伸出在 护板30的下缘。车架3与护板30的交界处301上设置有承接部31,所述的承接部31实施 为块状并包括相互组合的左右半部。所述的左右半部均形成有半球形的容置空间311,当所 述的承接部31左右半球相互组合时,各容置空间311构成球形空间。两个孔312分别形成 在各容置空间311内部,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的承接部31左右半部,使各孔312配置在上述 容置空间311形成的球形空间两侧。横杆302装设在护板30之间,并靠近摩托车鞍座4的 末端,所述的横杆302中央部分横向形成长形孔303。 后轮避震组14分别与横杆302以及支架7连接;另一方面,支架7分别连接于承 接部31以及后轮6,上述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将详细描述在其后。 后轮避震组14包括两只避震器141与结合件142,所述的结合件142近似于倒U 形,两端分别与中央部分垂直向下延伸,形成两连接端1422,结合孔1421位于所述的结合 件142之中央部分的中心,对应于横杆302的长形孔303,所述的结合件142利用栓143穿 过结合孔1421与长形孔303,再利用螺帽144使栓143不致从横杆302与结合件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车架;一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一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车架;一支架,所述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双后轮,所述双后轮之间穿设一轴心,所述轴心两端分别伸出所述双后轮两侧,所述支架分别与所述轴心两端结合固定;一后轮避震组,所述后轮避震组可横向滑移地装设在所述车架上,并与所述支架相互配合组装,使所述双后轮保持同时与地面接触。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架具有一横杆,所 述的横杆中央横向形成有一长形孔;所述的后轮避震组另外包括两避震器与一结合件,所述的结合件装设在所述的横杆上,且相对于所述的长形孔横向滑移,所述的避震器分别与 所述的结合件两端组装,所述的避震器与所述的支架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包括一枢接头; 所述的车架包括承接部,所述的承接部与所述的支架的枢接头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枢接头的两侧分别 突出一凸部;所述的承接部包括容置空间与两孔,所述的枢接头容设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 所述的凸部分别容设在所述承接部的孔内。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后轮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接部由左右半部 组合而成,所述的容置空间分别形成在所述的左右半部内并形成为一球形空间;所述的枢 接头形状对应于所述的球形空间。6. —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恒
申请(专利权)人:林恒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