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极和阴极间采用玻璃钝化保护的可控硅器件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229750 阅读:3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门极和阴极间采用玻璃钝化保护的可控硅器件及制造方法,属于微电子技术领域。可控硅器件包括N-衬底层(1)、P+扩散区(2)、N+扩散区(4)、台面凹槽玻璃钝化层(5)、门极(G)、阴极(T1)和阳极(T2),门极(G)和阴极(T1)均位于可控硅器件同一侧的表面上,所述门极(G)和阴极(T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表面玻璃钝化层(7)。通过湿法刻蚀全面去除氧化层,并烧结表面玻璃钝化层,消除了而因机械应力而导致硅片龟裂和破碎的现象,简化了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可控硅器件的可靠性,具有明显的技术先进性、显著的经济性和极强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工艺制造方法,特别是取消通常的门极-阴极间的氧化层保护而采用全面玻璃钝化保护的单向、双向可控硅功率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属于微 电子

技术介绍
现在的单向、双向可控硅功率器件如图1,图2,图3所示,主要有N-衬底层1、P+ 扩散层2、氧化层3、N+扩散层4、玻璃钝化层5、门极G、阴极Tl、阳极T2组成。门极G和阴 极Tl构成表面金属部分,阳极T2构成背面金属部分, 一部分的P+对通扩散区构成P-N隔 离、玻璃钝化层5形成台面凹槽内的P-N结保护。 其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对通隔离在N-衬底层1的基材上以热氧化的方式先生成一层氧化层,经过对 通隔离光刻以后进行P+扩散形成对通隔离区; b. P+扩散全面去除氧化层3以后在N-衬底层1基材的表面和背面同时进行P+ 扩散,形成P+扩散层2; c. N+扩散以光刻、湿法刻蚀方法去除覆盖在N+源区上的氧化层3后进行N+扩 散,形成N+扩散层4; d.台面腐蚀在阴极Tl的P+区上光刻环行区域,去除该区域上的氧化层3后进 行台面刻蚀,刻蚀深度超过N-P+结的深度,形成台面凹槽构造; e.去除氧化层3的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门极和阴极间采用玻璃钝化保护的可控硅器件,包括N-衬底层(1)、P+扩散区(2)、N+扩散区(4)、台面凹槽玻璃钝化层(5)、门极(G)、阴极(T1)和阳极(T2),门极(G)和阴极(T1)均位于可控硅器件同一侧的表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极(G)和阴极(T1)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表面玻璃钝化层(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原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光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