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程宝贤专利>正文

婴儿车靠背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21384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婴儿车靠背结构,是于靠背支架上组装由公、母握块组成的握部,再于公、母握块上组接有拉绳一端,又于拉绳另端接设有卡掣杆,另于靠背支架枢接调整座,并于调整座设有多个定位槽,以与卡掣杆对应卡掣;借此,当欲调整靠背支架的倾斜角度时,只须以单手将公、母握块握合,即可拉动拉绳,再带动卡掣杆脱离对调整座的定位槽的卡掣,以方便达到调整靠背支架倾斜角度的效果。(*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婴儿车靠背结构,尤指一种由握部、拉绳、卡掣杆及调整座所组成一结构设计简易,且可方便达到调整靠背支架倾斜角度效果的婴儿车靠背结构。
技术介绍
请参阅图8所示,为现有的一种婴儿车椅背调整结构,使前车架61、后车架62及 横杆63采用A字形连接,并于后车架62与横杆63接点处至前车架61中段处斜设一坐杆 64,又于坐杆64的中段枢设一椅背骨架7,该椅背骨架7与后车架62的中段间则跨设一角 度调整座8,另于椅背骨架7与坐杆64前端穿套一布罩;其中,该椅背骨架7,主要是由一 主靠杆71中段以一枢接体72固设角度调整座8 一端,且于主靠杆71顶端枢设一连动关节 73,该连动关节73上方套设一顶靠杆74,并于连动关节73与枢接体72上方的透孔以一拉 杆75连设其间;借此,请参阅图9所示,当欲调整椅背的倾斜角度时,两手同时施力位于婴儿车两 侧的角度调整座8,此时,主靠杆71会渐次倾斜,枢设于主靠杆71顶端的连动关节73因受 拉杆75的牵引而弯折,且随着主靠杆71倾斜角度渐渐增大,其连动关节73的弯折度亦随 之增大,依此,以达到调整椅背角度的效果。然而,由上述结构描述可知,该现有的婴儿车椅背调整结构,在构造上利用多个杆 体的连动,以达到调整椅背角度的效果,于此设计,不仅结构相当繁琐,且组装上亦多费工 时,此外,在椅背角度调整的操作上,须两手同时施力于婴儿车两侧的角度调整座,方可对 椅背进行角度的调整,因此,在椅背的角度调整操作上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易,低成本,且可方便达到调 整靠背支架倾斜角度效果的婴儿车靠背结构。为了达到上述实施目的,本设计人乃提出如下婴儿车靠背结构,主要于靠背支架 上组装有公、母握块,而于该母握块上成形有嵌室,另使公握块于相对母握块一端设有可供 与母握块的嵌室对应嵌合的嵌部,再于公握块及母握块上各组接有拉绳一端,并于拉绳另 端接设有卡掣杆,又使该卡掣杆装设于靠背支架,另于靠背支架枢接调整座,且于调整座设 有多个定位槽,以与卡掣杆相对卡掣。具体的说,本技术提出的婴儿车靠背结构,是于靠背支架上组装有公、母握 块,而于该母握块上成形有嵌室,另使公握块于相对母握块一端设有可供与母握块的嵌室 对应嵌合的嵌部,再于公握块及母握块上各组接有拉绳一端,并于拉绳另端接设有卡掣杆, 又使该卡掣杆装设于靠背支架,另于靠背支架枢接调整座,且于调整座设有多个定位槽,以 与卡掣杆相对卡掣。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靠背支架进一步于公、母握块组装处设有两相对 的长槽孔,另于公、母握块组设有接合柱,以分别插设于靠背支架的两长槽孔中。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公、母握块进一步成形有套筒,以与靠背支架套 设组装。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公、母握块上进一步组接有接合柱,另拉绳一端 进一步组设有扣环,以与公、母握块的接合柱对应扣设组接。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拉绳与卡掣杆相接的一端进一步组设有插栓,另 于卡掣杆上进一步设有栓孔,以与拉绳的插栓对应插设组接。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卡掣杆上进一步成形有容孔,并于容孔内进一步 容置有弹性件,又设有固定销以穿设靠背支架,再穿经卡掣杆的容孔,以使该弹性件一端抵 于固定销,另端抵于容孔端部。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固定销进一步穿置调整座,以使调整座与靠背支 架相枢接。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卡掣杆底端进一步成形 有斜导面。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靠背支架进一步成形为中空状,以供拉绳及卡掣 杆装设于内。上述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其中,该调整座底侧进一步设有一组立孔。借此,本技术提出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当欲调整靠背支架的倾斜角度时,只须 以单手将公、母握块握合,即可拉动拉绳,再带动卡掣杆脱离对调整座的定位槽的卡掣,以 方便达到调整靠背支架倾斜角度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的正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侧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一);图6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二);图7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三);图8为现有技术的侧视图;图9为现有技术的使用状态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本技术)1靠背支架10中空部11横梁12直杆121穿孔13长槽孔14长槽孔15固定销2握部21公握块211嵌部212套筒213 接合柱22母握块221嵌室222套筒223接合柱3拉绳31扣环32插栓4卡掣杆41栓孔42容孔43弹性件44斜导面5调整座51开口部52透孔53定位槽54组立孔(现有技术)61前车架62后车架63横杆64坐杆7椅背骨架71主靠杆72枢接体73连动关节74顶靠杆75拉杆8角度调整座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 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参阅图1、2所示,为本技术提出的婴儿车靠背结构,是由靠背支架1、 握部2、拉绳3、卡掣杆4及调整座5所组成,其中该靠背支架1,成形有横梁11,并由横梁11两端弯延而下连伸有直杆12,且请一并 参阅图3所示,使该靠背支架1形成中空状,再于靠背支架1其横梁11上设有两相对的长 槽孔13、14,另于两直杆12上设有穿孔121 ;该握部2,包含两相对合的公、母握块21、22,乃使母握块22设有可供公握块21其 嵌部211对应嵌入的嵌室221,再使该公、母握块21、22成形有套筒212、222,以与靠背支架 1的横梁11相套接,又于该公、母握块21、22的套筒212、222上组设有接合柱213、223,且 使该公、母握块21、22的接合柱213、223各别插设于靠背支架1所设长槽孔13、14 ;该拉绳3,容置于靠背支架1的中空部10内,并于拉绳3 —端组接有扣环31,以供 公、母握块21、22的接合柱213、223对应扣接,又于该拉绳3另端组接有插栓32 ;该卡掣杆4,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乃组接于靠背支架1其两直杆12的中空部10 中,使卡掣杆4上端处设有栓孔41,以供拉绳3的插栓32对应插接,另于卡掣杆4上成形有 容孔42,并于容孔42中容置有弹性件43,再使该容孔42与靠背支架1其直杆12上所设穿 孔121相对应,以供固定销15穿入调整座5的透孔52,经直杆12的穿孔121,再与卡掣杆 4的容孔42共同穿接组设,以使该弹性件43 —端抵于固定销15,另端抵于容孔42端部,另 于卡掣杆4底端成形有斜导面44 ;该调整座5,成形一开口部51,并于该开口部51上缘设有透孔52,再于开口部51 底缘成形有多个定位槽53,以供卡掣杆4对应卡掣,另于调整座5底侧设有一组立孔54,以 与婴儿车主体相组接。据此,于使用实施时,请再参阅图1所示,乃将本技术的婴儿车靠背结构借由调整座5底侧所设组立孔54,以与婴儿车主体相固接;请一并参阅图5所示,当幼儿乘坐于婴儿车,欲使幼儿舒适的躺靠,而调整靠背的角度时,使用者只须以一手将公、母握块21、22握合,此时,公、母握块21、22利用组接于套 筒212、222上的接合柱213、223,于靠背支架1的长槽孔13、14内滑移,而使得公握块21其 嵌部211与母握块22的嵌室221对应嵌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靠背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婴儿车靠背结构于靠背支架上组装有公、母握块,而于所述母握块上成形有嵌室,所述公握块于相对所述母握块一端设有供与所述母握块的嵌室对应嵌合的嵌部,再于所述公握块及所述母握块上各组接有拉绳一端,并于所述拉绳另端接设有卡掣杆,所述卡掣杆装设于所述靠背支架,另于所述靠背支架枢接调整座,且于所述调整座设有多个与所述卡掣杆相对卡掣的定位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宝贤
申请(专利权)人:程宝贤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