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4991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6 2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其包含下车架组、连结部、前轮架、滑块、后轮组、上车架、第一连杆组、手把管、支撑杆组、两个座身支架及两个第二连杆。下车架组的一端连接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滑块设于下车架组上并可沿下车架组往复滑动。后轮组则分别连接连结部两侧及滑块两侧。上车架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第一连杆组的一端枢接于滑块,且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手把管的一端枢接于上车架的另一端,支撑杆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手把管上。两个座身支架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两侧,而两个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座身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婴儿车结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通过各组件之间的连动,使其可折叠收合的婴儿车结构。
技术介绍
现代人生活丰富,就算在生育小孩后,还是需要经常外出,若无人可帮忙照顾小孩,则便需带小孩一同外出。因此,婴儿车便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可方便家长带着小孩在户外移动,减少父母的负担。然而,除了承载小孩的时候之外,仍有许多需携带婴儿车移动的时刻,为此,婴儿车便需能够折叠以方便携带。现行常见的婴儿车在结构上多以关节弯折来进行折叠,甚至需拆解婴儿车的一些部分,若是有一种不需拆解并可简单收合的婴儿车结构,应能在收合婴儿车时更顺畅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熟知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滑块,并通过滑块及各组件之间的连动,以折叠收合减小其所占体积,可方便携带的婴儿车结构。根据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其包含下车架组、连结部、前轮架、滑块、后轮组、上车架、第一连杆组、手把管、支撑杆组、两个座身支架及两个第二连杆。下车架组的一端连接于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前轮架设有至少一个前轮,滑块设于下车架组上,滑块经带动而沿下车架组往复滑动。后轮组分别连接连结部两侧及滑块两侧。上车架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第一连杆组的一端枢接于滑块,且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手把管的一端枢接于上车架的另一端。支撑
杆组的一端枢接于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手把管上。两个座身支架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两侧。两个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座身支架。其中,滑块在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靠近连结部,滑块在收合状态时的位置靠近前轮架。上车架与下车架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支撑杆组与第一连杆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后轮架与下车架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两个座身支架与下车架组在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收合状态时的夹角。优选地,后轮组可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两侧,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优选地,后轮组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两侧,而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两侧,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手把管可通过外力朝相对于前轮架的后方转动,同时朝下车架组的方向移动,并带动上车架及支撑杆组朝前轮架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手把管可通过外力朝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同时朝下车架组的上方移动,并带动上车架及支撑杆组朝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上车架可朝前轮架的方向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杆组以推动滑块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上车架可朝下车架组的上方转动,并带动第一连杆组以拉动滑块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可朝前轮架的方向
滑动以拉动两个拉杆,两个拉杆并带动两个后轮摇臂朝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可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拉杆,两个拉杆并带动两个后轮摇臂朝远离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可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两个后轮摇臂,且两个后轮摇臂受两个拉杆牵引而朝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可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后轮摇臂,且两个后轮摇臂受两个拉杆牵引而朝远离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优选地,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时,滑块可朝前轮架的方向滑动以拉动两个第二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并分别带动两个座身支架朝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而由收合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滑块可朝连结部的方向滑动以推动两个第二连杆,两个第二连杆并分别带动两个座身支架朝远离该下车架组的方向转动。优选地,各后轮摇臂与后轮之间可设有弹性体。优选地,婴儿车结构进一步可设有软件结构,软件结构对应设置于婴儿车结构。承上所述的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通过滑块与手把管及上车架之间的连动,以及滑块与后轮摇臂之间的连动,可令各组件靠近下车架组,使其可简单地折叠收合,进而减小其体积以方便携带或收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图3A至3C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图6A至6C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收合状态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20:婴儿车结构101、201:下车架组102、202:滑块103、203:连结部104、204:前轮架111、211:拉杆112、212:后轮摇臂113、213:后轮组121、221:第一连杆组122、222:上车架124、224:手把管125、225:支撑杆组126、226:手把127、227:固定部128、228:手握部131、231:座身支架141、241:后轮142、242:前轮232:第二连杆A1、A2、A3、A4、A5:夹角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收合状态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婴儿车结构10的第一实施例具有展开状态及收合状态,其包含下车架组101、连结部103、前轮架104、滑块102、后轮组113、上车架122、第一连杆组121、手把管124、支撑杆组125及两个座身支架131。下车架组101的一端连接于连结部103,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104,并且,前轮架104设有至少一个前轮142。下车架组101之间可具有预设间距,预设间距可视需求设计而予以调整,且滑块102设于下车架组101上,并可经带动而沿下车架组101往复滑动,也就是滑块102设于连结部103及前轮架104之间的下车架组101上,且可在此之间滑动。接着,后轮组113分别连接连结部103两侧及滑块102两侧,且后轮组113可包含两个拉杆111及两个后轮摇臂112。其中,两个拉杆111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滑块102两侧,两个后轮摇臂112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连结部103两侧,而两个拉杆111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两个后轮摇臂112的适当位置上。再者,后轮摇臂112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位于斜面上,与下车架组101所呈的平面呈斜角,因此,当两个后轮摇臂112以其与连结部103的枢接处为轴朝下车架组101的方向转动时,由于是沿着斜面转动,其不仅会向上接近下车架组101,两个后轮摇臂112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缩小。并且各后轮摇臂112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141。上车架122的一端枢接于连结部103,而第一连杆组121的一端枢接于滑块102,且第一连杆组121两端之间与上车架122两端之间枢接,也就是说,上车架122与第一连杆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一展开状态及一收合状态,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车架组,其一端连接于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所述前轮架设有至少一个前轮,滑块设于所述下车架组上,所述滑块经带动而沿所述下车架组往复滑动;后轮组,分别连接所述连结部两侧及所述滑块两侧;上车架,其一端枢接于所述连结部;第一连杆组,其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块,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所述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手把管,其一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的另一端;支撑杆组,其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手把管上;两个座身支架,其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以及两个第二连杆,其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座身支架;其中,所述滑块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靠近所述连结部,所述滑块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位置靠近所述前轮架,所述上车架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支撑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杆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后轮组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两个座身支架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24 TW 1042206781.一种婴儿车结构,具有一展开状态及一收合状态,其特征在于,包含:下车架组,其一端连接于连结部,而另一端连接前轮架,所述前轮架设有至少一个前轮,滑块设于所述下车架组上,所述滑块经带动而沿所述下车架组往复滑动;后轮组,分别连接所述连结部两侧及所述滑块两侧;上车架,其一端枢接于所述连结部;第一连杆组,其一端枢接于所述滑块,且所述第一连杆组两端之间与所述上车架两端之间枢接;手把管,其一端枢接于所述上车架的另一端;支撑杆组,其一端枢接于所述第一连杆组的另一端,而另一端枢接于所述手把管上;两个座身支架,其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以及两个第二连杆,其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座身支架;其中,所述滑块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位置靠近所述连结部,所述滑块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位置靠近所述前轮架,所述上车架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支撑杆组与所述第一连杆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后轮组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所述两个座身支架与所述下车架组在所述展开状态时的夹角大于在所述收合状态时的夹角。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所述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所述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所述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所述后轮
\t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组包含两个拉杆及两个后轮摇臂,所述两个后轮摇臂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滑块两侧,而所述两个拉杆的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连结部两侧,所述两个拉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于所述两个后轮摇臂上,且各所述后轮摇臂的另一端分别设有后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结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展开状态转换为所述收合状态时,所述手把管通过外力朝相对于所述前轮架的后方转动,同时朝所述下车架组的方向移动,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聪镛
申请(专利权)人:稳正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