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阀、回油系统及作业机械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18158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47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回油阀、回油系统及作业机械,回油阀包括阀体、通孔、阀芯和驱动件,阀体设有与液压系统连通的进油口、与油箱连通的第一出油口和通过散热器与油箱连通的第二出油口;进油口分别能与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连通,通孔、阀芯设在阀体内,通孔用于连通进油口与第二出油口;驱动件驱动阀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驱动件包括热敏介质,热敏介质设在阀芯内根据阀体内的油液温度变化变形为阀芯提供动力;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封堵通孔;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封堵第一出油口。可根据液压系统的液压回油当前的油温自主决策分配到散热器中的油液流量,可以更好地控制液压系统的油温,提高液压系统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尤其涉及一种回油阀、回油系统及作业机械


技术介绍

1、液压系统通常由动力元件,控制元件,执行元件,工作介质,辅助元件如油箱、管路、散热器、过滤器等组成。液压系统可分为开式系统和闭式系统,不管是开式还是闭式,液压系统中液压回油的工作温度在30℃-50℃为宜,重型机械油温最高不超过85℃,最低不低于15℃。油温过高将会使液压油粘度变小,液压系统泄漏增加,系统效率下降;油温过低液压油粘度增加,油液流动的压力损失增加,致使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

2、液压系统在开机初期油液温度低,工作一定时间后油温升高,依靠自然冷却无法将油温控制在85摄氏度以内,就需要冷却器的加入,因此液压系统回油有以下三种情况:(1)工作初期液压回油全部流回油箱(以实现油温迅速升高到合适工作区间);(2)工作中期液压回油部分流回油箱,部分流经散热器(以维持油温在合适工作区间);(3)长时间工作或重载工作时,液压回油全部流经散热器(以维持油温在合适工作区间)。

3、为了应对以上问题,现有的液压系统的部分部件安装较为分散,有些管路直接接回液压回油箱、有些经过散热器接回油箱,管路布置相对比较繁杂;并且,不能根据当前油温对液压回油的冷却流量进行分配控制,致使液压系统效率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油阀、回油系统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压系统的部分部件安装较为分散,有些管路直接接回液压回油箱、有些经过散热器接回油箱,管路布置相对比较繁杂;以及不能根据当前油温对液压回油的冷却流量进行分配控制致使液压系统效率损失较大的缺陷。

2、本技术提供一种回油阀,包括:

3、阀体,设置有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所述进油口分别能够与所述第一出油口和所述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进油口用于与作业机械的液压系统连通,所述第一出油口用于与所述作业机械的油箱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油口通过散热器与所述油箱的回油口连通;

4、通孔,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通孔用于连通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出油口;

5、阀芯,设置在所述阀体内;

6、驱动件,用于驱动阀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驱动件包括热敏介质,所述热敏介质设置在所述阀芯内、并用于根据所述阀体内的油液的温度变化变形为所述阀芯提供动力;

7、其中,所述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阀芯封堵所述通孔;所述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阀芯封堵所述第一出油口。

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阀,所述驱动件还包括:

9、顶杆,所述顶杆的第一端与所述阀体相抵,所述顶杆的第二端伸入所述阀芯内与所述热敏介质接触。

1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阀,还包括:

11、第一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阀芯由所述第二位置回复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阀芯相连或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阀体相连或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力小于所述热敏介质的膨胀力。

1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阀,所述阀芯包括:

13、第一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通孔;

14、第二封堵件,用于封堵所述第一出油口;

15、连接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封堵件和所述第二封堵件,所述热敏介质设置在所述连接杆内。

1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阀,所述通孔和/或所述第一封堵件呈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封堵件能够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封堵件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最小孔径。

17、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阀,所述第一出油口包括锥形孔,所述第二封堵件能够伸入所述锥形孔内,且所述第二封堵件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锥形孔的最小孔径;

18、和/或,

19、所述第二封堵件包括锥形部,所述锥形部能够伸入所述第一出油口内,所述锥形部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出油口的口径。

2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阀,还包括:

21、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端与所述阀体连接,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相抵或相连,且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二端与所述阀芯滑动连接。

22、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回油系统,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阀。

2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回油系统,所述回油阀的阀体上设置有第三出油口,所述第三出油口与所述阀体的进油口连通;

24、所述回油系统还包括:

25、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回油阀的第一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二端与油箱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所述第一单向阀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一致;

26、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回油阀的第二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散热器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所述第二单向阀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一致;

27、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出油口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二端与所述油箱的回油口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与所述第三单向阀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一致;且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大于所述第一单向阀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开启压力,且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小于或等于警界背压。

2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阀或如上述任一项回油系统。

29、本技术提供的回油阀、回油系统及作业机械,回油阀包括阀体、阀板、阀芯和驱动件,阀体设置有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分别能够与进油口连通,进油口用于与作业机械的液压系统连通,第一出油口用于与作业机械的油箱的回油口连通,以使液压系统的液压回油可以直接流回油箱;第二出油口通过散热器与油箱的回油口连通,以使液压系统的液压回油经过散热器冷却后再流回油箱;阀板设置在阀体内,并且阀板上设置有通孔,通孔用于连通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以使液压系统的液压回油经过通孔后通过第二出油口流出,阀芯设置在阀体内,并且阀芯能够沿通孔的轴向移动,阀芯能够在封堵通孔和第一出油口之间切换,即阀芯在封堵第二出油口和第一出油口之间切换;驱动件用于驱动阀芯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阀芯位于第一位置时,阀芯封堵通孔,以使进油口不能与第二出油口连通,此时,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连通,液压回油可以全部通过第一出油口流回油箱;阀芯位于第二位置时,阀芯封堵第一出油口,此时,通孔连通进油口和第二出油口,液压回油可以全部通过第二出油口经过散热器的冷却后流回油箱。

30、驱动件包括热敏介质,热敏介质设置在阀芯内,并且热敏介质用于根据阀体内的油液的温度变化热胀冷缩变形,从而可以为阀芯提供动力,使阀芯可以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实现进油口与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的切换导通。热敏介质可以根据进入阀体内的液压回油的油温来为阀芯的移动提供动力,使回油阀可以根据液压系统的液压回油当前的油温自主决策分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油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和/或所述第一封堵件呈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封堵件能够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封堵件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最小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口包括锥形孔,所述第二封堵件能够伸入所述锥形孔内,且所述第二封堵件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锥形孔的最小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一种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阀的阀体上设置有第三出油口,所述第三出油口与所述阀体的进油口连通;

10.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阀或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回油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油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和/或所述第一封堵件呈锥形结构,所述第一封堵件能够伸入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封堵件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最小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油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油口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锋王泽贡辉军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