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2115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0:4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所述车身组件包括: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门槛梁与第二门槛梁之间适于安装电池包;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第一加强板将第一门槛梁与车身前部连接,第二加强板将第二门槛梁与车身前部连接;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设置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并分别将中通道与车身前部连接;其中,第一加强板的结构强度大于第三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的结构强度大于第四加强板。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有效地将碰撞力分散传递,实现对电池包以及乘客安全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车辆的机舱传力结构主要通过前防撞梁受力后,通过两侧的纵梁不断向后传递,当力传递至纵梁后部时,纵梁后部会向电池包的安装腔侵入,使电池包损坏严重,并对车辆和乘车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该车身组件能够有效地将碰撞力分散传递,实现对电池包以及乘客安全的保护。

2、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车身组件的车辆。

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包括: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在车辆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门槛梁与所述第二门槛梁之间适于安装电池包;车身前部,所述车身前部设置于所述门槛梁的前侧;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将所述第一门槛梁与所述车身前部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将所述第二门槛梁与所述车身前部连接;中通道,所述中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槛梁与所述第二门槛梁之间;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和所述第四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并分别将所述中通道与所述车身前部连接;其中,第一加强板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结构强度大于所述第四加强板。

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车身组件,车身组件具有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在车辆发生正碰或者侧碰时,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能够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传递至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上,第三加强板和第四加强板能够将碰撞产生的冲击力传递至中通道上,并且通过改变不同加强板之间的结构强度,使绝大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减少车身前部对电池包的侵入量,实现对电池包的保护,达到对乘客安全最大保护。

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体积或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体积或厚度大于所述第四加强板。

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车身前部延伸且与所述车身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段朝向第一门槛梁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包括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述第三段朝向所述车身前部延伸且与所述车身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段朝向第二门槛梁延伸且与所述第二门槛梁固定连接。

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1且满足:130°≤α1≤150°;所述第三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2且满足:130°≤α2≤150°。

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前部包括:第一轮罩连接板和第二轮罩连接板,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分别与所述第二门槛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固定连接。

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前部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在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加强板将所述第一门槛梁与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将所述第二门槛梁与所述第二纵梁连接。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夹角为β1且满足120°≤β1≤130°,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夹角为β2且满足120°≤β2≤130°。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车身组件还包括:座椅横梁,所述座椅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门槛梁和所述第二门槛梁之间且在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所述中通道与所述座椅横梁固定连接。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1与所述第三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3的比值满足:8≤f1/f3≤10,所述第二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2与所述第四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4的比值满足:8≤f2/f4≤10。

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吸能腔。

14、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

15、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组件,因此,该车辆发生正碰或者侧碰时,大部分碰撞力传递至第一门槛梁和第二门槛梁,减少车身前部对车辆内部电池包的侵入量,有效地对车辆的电池包进行保护,实现对车辆以及乘客安全最大保护。

16、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体积或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体积或厚度大于所述第四加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车身前部延伸且与所述车身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段朝向第一门槛梁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1且满足:130°≤α1≤150°;所述第三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2且满足:130°≤α2≤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在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与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与所述第一纵梁的夹角为β1且满足120°≤β1≤130°,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与所述第二纵梁的夹角为β2且满足120°≤β2≤13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1与所述第三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3的比值满足:8≤F1/F3≤10,所述第二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2与所述第四加强板碰撞承受的载荷F4的比值满足:8≤F2/F4≤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第一轮罩连接板之间形成有第一吸能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第二轮罩连接板之间形成有第二吸能腔。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体积或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体积或厚度大于所述第四加强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朝向所述车身前部延伸且与所述车身前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段朝向第一门槛梁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门槛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1且满足:130°≤α1≤150°;所述第三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段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α2且满足:130°≤α2≤15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前部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分别在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纵梁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金明陈开好程倩倩张兰敏王同领栾太羽廖文坚梁虎胡智勇张海龙雍宽李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